《杜子春》及其与中国原典的比较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第4篇童话,也是比较有趣可读的作品。一个春天的傍晚,用尽了全部钱财的杜子春站在唐都洛阳的西门口。一个名为铁冠子的仙人告诉他,今晚挖头部的影子处,可得黄金。杜子春照老人的话去做,果然挖出了一车黄金。杜子春成为巨富以后,过着奢侈的生活,三年后又变得身无分文。于是老人再次出现,告诉杜子春夜里挖自己胸部的影子处,结果再次成为巨富。杜子春依然奢侈挥霍,三年后再度身无分文。当第三次出现的老人让他挖肚子的影子处时,杜子春说道:“人都是薄情的,我有钱时,又吹捧我又追随我,可是一旦穷了,却连好脸色都不给我。”杜子春谢绝老人的好意,请求老人收自己做弟子去峨眉山学仙。老人把杜子春留在山上,嘱咐他:“我回来之前,无论发生什么事,也不能出声。”猛虎和巨蛇出现时,杜子春都没有出声,最后神将将不回话的杜子春杀死。杜子春的灵魂到了地狱,当小鬼受阎魔王之命,用铁鞭子抽打自己的父母时,杜子春终于忍不住流泪叫了一声“妈妈”。因此,杜子春终不能成仙。
从杜子春、唐都洛阳、铁冠子、峨眉山等词汇可以看出,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描写的是在中国历史背景上发生的故事。芥川龙之介在给河西信三的书信中对《杜子春》的原典做了如下交待:“拙作《杜子春》以唐小说《杜子春传》的人物作为主人公,不过故事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创作的。”
芥川龙之介读破古今东西的典籍,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创作的许多成人小说名作如《罗生门》《鼻子》《树丛之中》等都取材于历史典籍。但是,芥川总是把近代人的解释注入其中,从而超越这些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杜子春》对中国原典《杜子春传》的处理也是如此。 正如芥川龙之介所说的“故事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创作的”那样,《杜子春》与《杜子春传》的情节多有不同。这里将比较重要处做一比较。 《杜子春传》中,老人送给杜子春的黄金第一次三百万两,第二次一千万两,第三次三千万两,这些黄金都是在波斯人家中交给杜子春的,杜子春只是雇车将其运回。而在《杜子春》中,芥川让杜子春在夜里用自己的手挖出黄金。交给和挖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对儿童文学创作来说却是大有深意的。 在杜子春接受考验的情节中,《杜子春传》中首先是大将军和猛虎、毒龙威吓杜子春,接着使他妻子遭难,最后将杜子春杀死,令他投胎变为哑女。当丈夫要把孩子摔死在石头上的瞬间,杜子春喊出声来。而在《杜子春》中,杜子春的灵魂来到地狱之后,看到自己的父母被变成马并遭小鬼的铁鞭抽打时,杜子春终于喊了“妈妈”。这两处当然都是写杜子春为情所扰违反了约定,但是,芥川龙之介让杜子春的妈妈出场,则与作家的身世有关,是与作家情感世界一脉相通的精心创造。 芥川龙之介出生才9个月,便因母亲发疯而被送去舅舅家做养子,长大一些之后,芥川龙之介知道了此事,从此便一直在对母亲的精神依恋中度日。《杜子春》让母亲出场的处理,其实是作家在宣泄自己对母亲的恋情,表达自己未能实现的宿愿。 《杜子春》与《杜子春传》的最为重要的不同,在于杜子春对自己违背约定的态度。《杜子春传》中,杜子春第三次从老人那里得到黄金,为了感谢老人,杜子春将其全部用于善事,到了第二年如约去华山师从老人炼仙药,结果由于自己未能守誓而炼仙药不成。杜子春为自己未能守誓而羞耻,后来再上华山,但是仙人已去,只好长叹而返。在《杜子春》中,杜子春因觉世人太薄情,第三次拒绝了老人的送金好意,请求从其学仙,当杜子春因违背约定未能成仙时,他并没有一点反省,倒为自己没能成仙而感到欢喜。杜子春决心做一个堂堂正正地过着平凡生活的正直的人。 由于情节上有着极大不同,主题方面《杜子春》与《杜子春传》便发生了根本分歧。在《杜子春传》中,杜子春对压抑七情六欲特别是亲情之爱去炼药成仙一事是认同的,但是《杜子春》是由此看出了成仙一事的破绽,反而恢复了自己对人性的信赖。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了芥川龙之介对儿童文学的特殊观照,并使《杜子春》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具有了很高的价值。 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的特征及价值 尽管芥川龙之介仅仅创作了8篇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如果考察《蜘蛛之丝》《魔术》《杜子春》《阿白》这四篇作品,却可以看出,其儿童文学创作呈现了变化、发展的轨迹。 以上四部作品的共通点是,主人公都因自己的自私或情念受到了惩罚。但是,在结尾有不同的发展。在《蜘蛛之丝》中,犍陀多只想救助自己,而重新跌入地狱的血池里之后,作家不再理睬犍陀多是否反省自己,从作品表现看,犍陀多似乎也不会第二次得救。到了《魔术》,主人公“我”因为私念而在扑克牌上使用魔术,结果反倒失去了学习魔术的资格。与《蜘蛛之丝》不同的是,作家让“我”对自己的过错进行了反省:“我羞愧地低下了头,半天说不出话来。”《杜子春》则发展了《魔术》中透露出的作家的意图,即主人公杜子春通过自己的失败以及为此受到的惩罚,发现了“真正的人的生活”。作品在结尾处交待,老人将自己泰山脚下的一间房和一块地送给了杜子春,暗示着杜子春有可能将自己“过真正的人的正直生活”的愿望付诸实践。《阿白》可以说是具体描写了“正直生活”的作品。家狗阿白亲眼目睹朋友黑狗被捕杀,却因畏惧祸及自身而默默逃走,结果由白狗变成了黑狗,被小主人赶出了家门。阿白羞愧万分,后来做了许多救助人的事,终于变回为白狗,在充满爱意的主人家里受到了热烈欢迎。 上述四篇作品的情节构成的轨迹是呈一步步向光明和希望发展的趋势。这构成了芥川儿童文学的一个鲜明特征,即芥川在儿童文学作品中逐渐指出了如何摆脱利己主义的途径,展示出在他的成人小说中所没有的积极的生活方式,试图给儿童们以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光明未来。从芥川龙之介的这一姿态可以看出,他对儿童文学逐渐获得了一种正确的理解。 芥川儿童文学的另一个特征是,每篇作品都具有比较吸引人的可读的故事,而这故事又是在奇异的氛围和幻想的境界中展开的。其中尤其是《魔术》和《阿白》两篇作品,一方面对生活环境进行了具体逼真的描写,超越了民间童话只进行陈述的框架,另一方面,又将幻想的故事引入现实生活之中,加强了幻想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当然,芥川的这些作品与英美近代的小说童话有着显著的差别。在日本真正的小说童话的创作始于佐藤晓的《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1959)和乾富子的《树荫之家的小人们》(1959),在大正时期,芥川龙之介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是无奈之事。 芥川儿童文学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受文坛瞩目的新技巧派作家,芥川龙之介把自己的文体本领发挥于儿童文学创作之中,写出了令人愉悦的优美文章;第二,作为读破古今东西的典籍和故事的学者型作家,芥川龙之介充分发掘故事的功效,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第三,诚实生活、苦苦思索的芥川龙之介把自己对人生的认识深刻地表现于儿童文学作品之中,使作品获得了很高的文学性。 芥川龙之介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在他本人的整个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在日本儿童文学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有岛武郎:写实主义小说的开拓者 有岛武郎(1878—1923),出生于东京一个高级官吏的家庭,为长子。幼年时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稍长,父亲送他去横滨的英和学校,接受西欧式的教育。19岁时从学习院中等科毕业,升入北海道札幌农学校。此时,师事内村鉴三,成为基督教徒。农学校毕业后,有岛东渡美国,在哈佛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学位。离美之后,他又去欧洲漫游一年。在伦敦,他访问过亡命国外的克鲁泡特金,憧憬过无政府主义;在波茨坦,他结识了社会主义者,研读了恩格斯、考茨基的有关著作。在此期间,有岛醉心于惠特曼的诗歌、易卜生的戏剧和托尔斯泰的小说。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态度,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体系,对他后来的创作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治四十三年,有岛武郎参加了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等人创刊的《白桦》杂志。创作发表了《一个女人》《该隐的后裔》《与生俱来的苦恼》等作品,不仅成为针对自然主义提倡人道主义的白桦派的中坚作家,而且也成为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 具有人道精神和欧美社会思想的有岛武郎作为社会思想家也占有一席之地。良心之命和社会主义志向,使有岛解放了自己在北海道的农场,将土地、财产无偿分给佃户。由于思想的苦闷以及恋情受阻,大正十二年,有岛武郎与波多野秋子在轻井泽自缢殉情。 有岛武郎与当时的许多文坛作家一样,并没有将儿童文学创作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他仅在1921、1922两年间,创作了6篇儿童文学作品:《一串葡萄》《溺水的兄妹》《吞了围棋子的阿八》《我的帽子的故事》《残废者》《火灾和小狗》。(除了以上创作,有岛武郎还有一篇《燕子和王子》,是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的改写。)但是,有岛的成人文学数量不是很多,却粒粒珠玑一样,他的数篇儿童文学作品,使他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活动呈现出光辉,在大正时期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独辟蹊径。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大正期的艺术儿童文学5: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9106.html
推荐文章
12-22
1 笔记本漏电是怎么回事及如何解决09-13
2 欧洲仙子精灵的澳洲丛林之旅:童话512-13
3 古训的励志名言09-12
4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外来影响与对外交流812-19
5 裴秀才醒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