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小传】
以思考世界终极问题为己任的哲学家,是最需要安逸生活为保障的,可事实上,很多精妙的哲学理论背后都是由贫困和逃亡描成的厚重阴影……1712年6月28日,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迎来了第二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让一雅克·卢梭。卢梭出生仅十天后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唯一的兄长早年离家出走后便杳无音讯。幼时卢梭受父亲影响极大,爱好读书的父亲鼓励卢梭阅读了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著作,正是这时的学习燃起了小卢梭思想的火苗。
10岁时,卢梭的父亲因被迫害逃离日内瓦,孤身一人的小卢梭跟随朗莫西埃牧师学习了两年拉丁文,后被送到一个苛刻的镂刻师那里当学徒。1728年,受尽凄苦的卢梭离开日内瓦开始了漂泊生活,尝尽人间冷暖。他于1742年搬到巴黎,1749年后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但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这篇论文。此后卢梭的著作陆续问世,《新爱洛绮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为他的四大名篇。卢梭思想理论的前提论述是:人性本善,但被社会破坏,科学越是发展,人类就越远离自己的天性。
卢梭的思想违背当时的时代主流思想,特别是《爱弥儿》激怒了当时的政府和百科全书派,他被迫逃亡,《忏悔录》即成书于此时。直到1778年7月2日去世,卢梭一直遭人唾弃,死前境遇潦倒、伤痕累累。 法国大革命后,卢梭的骨灰被移葬先贤祠,移葬仪式上国民议会主席致辞:我们的道德、风俗、法律、感情和习惯有了有益健康的改造,应该归功于卢梭。 【作品导读】 出版《爱弥儿》后,漂泊不定的卢梭于1765年开始撰写《忏悔录》,至1770年写完,八年后卢梭去世,《忏悔录》是晚年卢梭在低谷中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世人给予此书无上肯定的原因之一是卢梭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任人评说。这种坦诚,使得普通人阅读此书后都对卢梭肃然起敬。直至今日都鲜有学者愿意暴露自己的困苦、缺陷和阴暗。但作为哲学家、社会学家,卢梭的自传注定不仅仅是人生总结,更多的是对自己思想脉络的阐释,借由书中自己的经历,讲述人在面对世界时所应采取的态度。因此,虽然大多数读者抱着窥探伟人异于常人的好奇心翻阅这本书,但学界却公认《忏悔录》是研究卢梭哲学思想的重要参考读物。 哲学总是针对必然性和普遍性问题进行论述,而自传却显然是极其个人化的产物,卢梭之前很少有自传体文本,因此他将自己的思想蕴于人生总结是开创了自传体著作的先河。可以说,自传并不是卢梭的目的,而是他的手段,虽然他口口声声强调自己做的是史无前例的突破——将自己完整真实地进行描述,但不得不说,正是这种新鲜体裁,使他的思想更容易被人了解接受。 很多人都知道,先于卢梭还有一本《忏悔录》,但卢梭的《忏悔录》不同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奥古斯丁的主调是“虔诚”,对象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卢梭则强调“人性”,面向一切愿意思考的思想者,卢梭用同样的书名,想要表达的却正是两者的不同。卢梭并不完全否认上帝,书中他向上帝保证,他身为何人就会以何种面貌面对上帝,卢梭心中更重要的是人的自由,人身为上帝子民所具有的灵魂自主,这才是对上帝最大的虔诚。卢梭是法国思想革命的先锋,他改变了传统哲学对于个人的忽视,他的思想大大影响了后来的启蒙思想家们,为新世界的到来点亮了前进的灯塔。 《忏悔录》以第一人称进行描述,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并不稀奇,但对于哲学著作,没有严谨的分析论证无法说服众人,因此大多数哲学书籍都以尽量客观理性的笔墨进行呈现。而卢梭却认为,第一人称的形式更容易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读者有面对作者的感觉,从而产生灵魂交流。在卢梭的其他著作中也时常出现第一人称的口吻。 《忏悔录》是了解卢梭生平和思想的重要引导,就卢梭自己而言,这是一本写给哲人的宝书。作为普通人,阅读《忏悔录》就是同哲人的对话,看哲学如何影响人的一生,从而学着思考,学着做一个哲人,这本书因此也就是所有人的宝书。 【精彩片段】 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不管你是谁,只要我的命运或我的信任使你成为这本书的裁判人,那么我将为了我的苦难,仗着你的恻隐之心,并以全人类的名义恳求你,不要抹杀这部有用的独特的著作,它可以作为关于人的研究——这门学问无疑尚有待于创建——的第一份参考材料;也不要为了照顾我身后的名声,埋没这部关于我的未被敌人歪曲的性格的唯一可靠记载。 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只有我是这样的人。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于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打碎了模子究竟好不好,只有读了我这本书以后才能评定。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假知在某些地方作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那也只是用来填补我记性不好而留下的空白。其中可能把自己以为是真的东西当真的说了,但决没有把明知是假的硬说成真的。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 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赏析这部分是《忏悔录》的开篇,作者以极其昂扬的情绪表达了自己对于本书的重视,强调本书是一本自传体著作,深陷困顿的作者表现出对作品可能失传的担忧,这两种矛盾的情绪却并不影响作者的骄傲。片段中时刻出现的“我”语言自信而张扬,显示出主人公刚直不阿的性格。此片段既是写给读者的话,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个人自由的尊重。但过分刚毅的语言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社会没有给予他应有的承认,那么,留下这本书,让世人公平见证。 【相关链接】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是卢梭广为流传的著作之一,是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书中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社会进行了详细的科学论述,通俗易懂地呈现出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变迁,最终得出私有制的产生是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这个结论。 除了鲜明的论点,卢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部分。作为一篇论文,论证必须严谨科学,卢梭对原始社会的描述基于大量研究和大胆推测,他抛开繁杂的社会现象,直击社会存在的最根本存在,看到了牵引人类文明向前的隐形主线。 此外,这本书所提出的观点成为后来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基础。 【《爱弥儿》】 可以说,《爱弥儿》是造成卢梭晚年困苦的直接原因,随着《爱弥儿》的出版,卢梭受到当局和学界的排斥。 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自然状态的生活最符合人的天性,因此他反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按照儿童自身发展特征进行阶段性教学,让儿童在实践和自我操作中学习真实的知识,通过这种教育,改善人类社会中业已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这种教育思想符合资产阶级发展要求,因此在当时的欧洲大陆产生了轰动性影响,是卢梭仅次于《社会契约论》的伟大著作。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忏悔录》:给哲人的一部宝书】: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9045.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现实主义: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主潮709-12
2 经典句子,探索生命的精彩旅程09-12
3 经典句子:文字编织的经典画卷09-12
4 经典句子,诠释梦想的高远追求09-05
5 歌词没什么大不了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