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小传】
1713年10月5日,伟大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尼·狄德罗诞生于朗格勒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中,在未满十三岁时接受削发仪式,受教于朗格勒的耶稣会。
适逢封建统治制度走向没落的时代,狄德罗的父亲狄狄埃·狄德罗作为朗格勒众多刀剪匠中的一员,是一位出色的制刀具能手,继承了家族维持二百年之久的手工业。而狄德罗的渊博学识和热情好学并没有使他选择继承自己的家业,相反因为热衷于读书,他放弃了父亲心目中的高尚职业——律师,因此被父亲切断了经济来源,度过了一段极为拮据的日子。
狄德罗非常热衷于读书,曾就读于巴黎的路易公立中学和哈尔库尔公立中学,学习了逻辑学、物理学、道德学、数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并于1732年获得了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743年,狄德罗与麻布织工A*尚皮昂结婚,随之出生的女儿让逐渐稳定的生活又变得艰辛起来。狄德罗仍然一边从事翻译、家庭教师等工作维持生活,一边刻苦学习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最终掌握了数学,并精通希腊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和英文。 1751年,狄德罗与达朗贝尔开始了伟大的《百科全书》的编撰计划。 在面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各种刁难恐吓以及副主编达朗贝尔离去的多重打击下,狄德罗并没有畏葸不前,他带领一代文入学者团体就就业业,历时25年之久,终于完成了《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并与孔狄亚克、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组成了带有独特思想的哲学家群体——“百科全书派”。 除了主编《百科全书》外,作为哲学家的狄德罗深受霍布斯、培根和洛克等人的影响,撰写了大量哲学著作,如《哲学思想录》《怀疑论者漫步》《对自然的解释》等;作为美学评论家的狄德罗撰写了《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的研究》《论戏剧艺术》等著作;作为作家的狄德罗还撰写了《一个修女的回忆》《拉摩的侄儿》等小说。 1784年7月13日,因患水肿和中风,作为一个哲学家而生的狄德罗在夫人向他提出最后一个哲学问题之后溘然长逝。终其一生,狄德罗在荆棘载途中充满热情地完成了他所期望的学术活动,正如他在逝世前夕所讲,“走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不信神”。作为百科全书派的领袖,狄德罗矢志不渝地将唯物主义原则贯穿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以此突破传统信仰的樊篱。 【作品导读】 德尼·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称之为培根之后、康德之前最伟大的一位哲学家。但事实上,狄德罗一生的成就绝不仅限于哲学领域,正如19世纪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所称赞的,狄德罗是“18世纪最具综合能力的天才”。 他驰骋于广阔的学术领域,游刃于哲学、文学、美学、艺术之间,用自己热忱的情感、执着的毅力、不懈的努力诠释着学术和生命的新希望。他敢于接受新的知识,提出新的知识:在哲学领域,他吸收英国经验主义、笛卡尔的唯物论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三大思潮以及伽桑狄、斯宾诺莎等人的思想,发展出带有辩证因素的唯物论;在文学领域,他开创了现实主义学派,提出了真、善、美统一论的文学创作原则,被称为法国现实主义学派的始祖;在政治上,他提出以人为本、突出个性的思想,用无神论敲开宗教束缚的大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君权神授,将人类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上,引导处于迷茫和慌乱中的法国人民迎来大革命的曙光。 狄德罗将他浩瀚无垠的思想同复杂的生活相联系,通过《百科全书》传播到各个阶层。在等级制度极为森严、封建专制极为集中的法国时代,横暴统治的黑暗险些要吞噬掉整个法国人民,而封建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使正在趋于没落的法国封建王朝更加摇摇欲坠,《百科全书》的出现仿佛是一道亮光,划破了寂静得有些沉闷的黑夜,给第三等级以及整个法国带来希望、活力与光明。 狄德罗所编撰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它首先是一部学术著作。其中大量的篇幅撰写了自然科学的条目,非常重视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狄德罗将这种联系比作是树干和树枝之间的关系,用以彰显他在系统论中关于联系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加大了科学知识的普及范围,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狄德罗作为法国第三等级的代表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充分认识到并肯定了工人的中心地位,他在《百科全书》中凸显了工艺劳动的重要地位,完美地展现了法国18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多方面的成果。他将工艺发展同人文科学的原则、不断前进的历史相联系,演绎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历史唯物观。 其次,《百科全书》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它更是启蒙运动反宗教、反封建的工具。它以人为本,强调突出人的个性,主张人在历史发展中的统治地位,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有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由此而衍生出的君权神授的旧思想,解除了宗教势力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反映了社会变迁的需要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觉醒,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正如阿基莫娃在《狄德罗传》中提到的,《百科全书》不只是众书之书,不只是生活的镜子、实际知识和资料的源泉,它也不只是学者们从中回顾他们所积累的知识宝藏,机械艺术工匠借以交流经验的一座仓库,而是一件攻城武器——一座备有进攻旧制度的武器的兵工厂。 【精彩片段】 【政治权威】 任何人也没有从大自然获得过命令别人的权力。自由是上天的赐予,每个个人一旦学会使用理性,便有权享受它。如果说大自然曾建立过任何权威的话,那就是父母的控制;但父母控制有其限度,在自然状态下,孩子一旦能照料自己,这种控制也就结束了。其他一切权威都不是源于自然的。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人们总是会追溯到以下两个来源:或是某个个人掌握了力量和暴力;或是人们根据他们与那个被赋予权威的个人之间的契约或默许而认可或接受了这种权威。 国王对其臣民的权威源自其臣民,而这种权威又受着自然法和国家法的制约。臣民们只有在依据自然法和国家法的条件下,才服从或理应服从于他们的政府。条件之一就是,没有臣民的选择和同意,也就没有对他们的权力和权威。臣民们按一定的契约把权威赋予国君,而后者绝不能运用这种权力来破坏这个契约,否则,他将从此成为自己的对立面;因为他的权威之所以存在,就是靠建立了这种权威的那个权力;谁要是破坏了其中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所以,除非得到国家的认可,或经过效忠契约中所表示的那种自愿选择,国君并无权把自己权力强加给他的臣民。如果他不照此行事,一切将化为乌有,法律将使他本来可以要求别人作出的承诺和誓言失去约束力;作为一个小人物,他可能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行事,而却自认为有权支配一切,无条件地拥有一切;其实他只是按照一定条件才被委以这种权力的。 不仅如此,尽管政府是在一个家族内世袭并操于一人之手,但它并非私有财产,而是最终无法从人民手中剥夺的公共财产,并绝对地、根本地、完全地属于人民。因此,永远是由人民来制定这种契约或协议:判定这个政府能否存在的合同总是要经过人民的干预的。国家并不属于国王,而国王却应从属于国家,国家可以选择国王并委托他来治理国家,他要对人民和行政事务承担责任,而人民则有义务依法服从他的管理。头戴王冠的人,如果愿意的话,完全可以放弃它,但是如果没有得到为他加冕的这个国家的同意,却不能把它戴到别人头上去。 【赏析】 选段主要阐述了狄德罗关于政治权力的观点,他认为政治权力不应该建立在威力之上,而应该建立在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和人们一致的认同之上,而当时的法国封建君主正是凭借这种威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由此可以看出狄德罗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他要求政府要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让人在政治中占有统治地位,政府的形成必须是人的意志促成,要求人们要解放思想,高扬理性精神和个性主义,寻找在契约制度下真正有效的自由。其提出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力图以此倡导人们摆脱君权神授思想的禁锢,追求并享受真正的自由。 【相关链接】 【《百科全书》的编撰起源】 《百科全书》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究竟是历史造就了它,还是它创造了历史?或者说两者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然而,《百科全书》的编撰却是源于一个偶然的巧合,一场营利性的商业活动。 1727年,英国人E.柴慕贝尔斯在伦敦出版了一部《百科全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15年之后巴黎出版商勒·布雷东企图获得出版的专利权,急于寻找一人将这本书翻译成法文,而当时学识渊博却生活困顿的狄德罗成为不二人选。但之后不久,狄德罗就发现要翻译的这本书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和不足,毅然决定重新编撰《百科全书》,更新柴慕贝尔新的这本书。他的计划得到了出版商勒·布雷东和诸多学者的支持。就这样,狄德罗在适逢其会的情况下,用“生命的火花”创造出“民族和文化最美丽的纪念物”。 在狄德罗的学术生涯里,另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为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制订了《俄国大学计划》,他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完全融入到这个计划中。1773年年末,狄德罗前往圣彼得堡宣讲自己的教育理想,同时带着在俄国出版一套完整的、未经歪曲的《百科全书》的目的,狄德罗在俄国生活了五个月之久,在经过了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各种担忧和贵族的各种怀疑之后,狄德罗终于完成了大学计划的制订,但是出版一部完整的《百科全书》的愿望却最终没有实现。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百科全书》:划破黑暗的曙光】: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8933.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探索未知的神秘世界09-13
2 唐朝的那些段子(6)09-12
3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8709-12
4 经典句子,触动心弦的情感共鸣09-12
5 经典句子,开启智慧的神秘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