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儿童文学历史资源的角度与方法
众所周知,在人类文学史上,儿童文学的发现与独立艺术形式的出现要远远晚于成人文学。人类社会早期是没有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严格区分的,人类群体童年时期的思维特征与生命个体童年阶段的思维特征具有几乎一致的同构对应关系,此即“儿童/原始思维”,万物有灵、非逻辑思维等是这种关系的最具体表现,因而原始时代人类的图腾崇拜、巫术、神话等,都一致地为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所理解和认同。儿童的文学接受与成人的文学接受在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以及漫长的农业文明岁月里具有几乎完全的一致性。成年人的神话、传说以及魔幻、幻想型等民间故事,如欧洲的女巫、菲灵(小精灵)类故事,中国的《白水素女》、《吴洞》等等,也同样是儿童最适宜的文学接受形式。人类文学接受的这种一致性在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历史大转型时期这才产生了严重的分裂。中世纪晚期以降,在西欧出现了一系列旨在不断瓦解农业文明并进而直接影响到人类文明走向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等,并最终导致了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工业文明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生产力与一种全新的文明。伴随着这一系列人类文明演变的巨大历史事件与工业文明的世界性扩张,人类的理性思维、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急剧膨胀。人类童年时期那些充满感性思维与整体观念的神话传说终于被成人世界所彻底放弃,而只成了儿童世界几乎独享的文学资源。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思维距离(现代理性思维与儿童原始思维)已是遥遥几千年乃至几十万年了。
工业文明使人类世界最终形成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两极客观分离。正是由于这种分离,才能见出区别、对立乃至代沟,人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意识到了儿童的独立存在,儿童世界的问题这才日渐引起了成人世界的关注。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及其持续不断的思想启蒙与解放运动,人类发现人、解放人,进而发现妇女、解放妇女,最后终于发现了儿童。儿童的发现直接导致了人类重新认识自己的童年,认识生命个体的童年世界的存在意义与在精神生命上的特殊需求。这一次发现经由17、18世纪包括卢梭、夸美纽斯等一大批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对儿童世界问题殚精竭虑的探究和奔走呼吁,再经由18、19世纪包括安徒生、卡洛尔、科洛迪、马克·吐温等一大批天才作家的创造性文学成果,终于使儿童的发现直接孕育出了“儿童文学的发现”这一伟大的人类精神文明成果。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首先从欧洲的地平线上升起,进入20世纪放射出了绚丽多姿的光芒。今天,人类不但通过《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性规则,确立了普世遵守的儿童不可被侵犯和剥夺的各种权利,而且通过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IRSCL)、国际安徒生奖、国际格林奖等机构和奖项,将儿童文学、儿童读物的生产、研究与社会化推广应用做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文化事业。儿童文学、儿童读物已经成为考察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指标与文明尺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曾明确宣布:“看一个国家儿童读物出版的情况,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未来。”
当我们在对“儿童文学”的这种全球性演进的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普遍规律形成共识之后,我们再来看中国儿童文学的传统资源就容易找到源流与线索了。显然,我们需要讨论的不是中国儿童文学具体“诞生”于何朝何代何时何氏之手,而是要从整体文化精神上去梳理、把握与认识中国儿童文学的脉络与走向。 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儿童文学,我们认为以下三个维度必须同时考量: ——是先有“文学”这一概念,后有“文学”? 文学的概念是发展的,如同人不可能是搞清了“人”的定义之后才做人一样,文学也不是先有了“文学”这一定义,才出现文学。文学的要义是渐进的,发展的,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理解。 ——文学是一个“类”词,如同“水果”是一个类词一样。水果包含着苹果、桃子、李子、杨梅、樱桃等种种具体的果品,因而只要有具体的果品存在,就有水果存在。文学也是如此,文学包含着小说、散文、诗歌、童话、寓言等多种具体文体,因而只要有具体的文体存在,就有文学的存在。由此观察中国儿童文学,中国古代有童谣、童话的存在,自然有儿童文学的存在。 ——文学的发展,从民间文学到作家文学是必然途径。对文学的理解,既有作家文学,也有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整个文学的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只要有民间文学的存在,就有文学的存在。中国儿童文学也是如此,只要有民间儿童文学的存在,就有中国儿童文学的存在与发展的前提。 本编正是在建构起对“文学-儿童文学”以上理解与判断的基础上,进入对“中国儿童文学史”的探究的。 中国儿童文学历史资源的特色与形态 我们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资源来自于古代民间文化累积起来的民间资源,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民间创作的适合儿童接受的口头文学十分丰富;二是文人著作的适合儿童接受的书面文学非常稀少。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把前者称为“口头儿童文学”,把后者称为“书面儿童文学”。前者是民间的口头创作,具众人之特色,它主要通过口耳相传,也有一小部分用文字记录下来通过书面流传;后者是文人的书面创作,具作家个人之特色,它完全是通过书面流传的。如是我们说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资源源远流长,这显然是指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的口头儿童文学。如上所述,这实际上是指上古时代华夏先民的图腾崇拜、巫术、神话等,都曾一致地为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所理解和激动。 在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中,华夏先民为了教化与娱乐孩子的需要,为了能使孩子们听得懂、喜欢听,将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作了简化、美化、通俗化,专门创作了一类适合儿童需要的或以儿童形象为角色的口头儿童文学。按其押韵与否,可以分作韵文与散文两大类。 韵文类主要是儿歌童谣,古籍中有童谣、孺子歌、童儿歌、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不同名称。这在2000多年前的《左传》、《国语》、《孟子》、《列子》等古籍中就已有了记载。如《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据记载这是孔子经过楚国时听到一个“孺子”(小孩子)所唱的歌,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地道的楚国儿歌。又如《国语·郑语》:“弧箕服,实亡周国。”这首童谣虽只有短短两句,却很有名气,因其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用文字记载下来的童谣之一。周作人引日本中根淑《歌谣字数考》说:“周宣王时童女歌‘弧箕服,实亡周国’,为童谣之起源。”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有不少是周王室派专人采风所得的民间歌谣。据有的学者研究,《诗经·卫风·芄兰》是我国最早的儿童诗歌。其诗曰(右为意译): 芄兰之支柔弱蔓生芄兰枝, 童子佩儿童佩戴当骨锥! 虽则佩虽然佩戴当骨锥, 能不我知怎能装出大人智。 容兮遂兮扔扔摆摆装得像, 垂带悸兮飘带下垂天真相! 芄兰之叶柔弱蔓生芄兰叶, 童子佩儿童佩戴当骨锥! 虽则佩虽然佩戴当骨锥, 能不我甲无奈没有大人高。 容兮遂兮摇摇摆摆装得像, 垂带悸兮飘带下垂天真相!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资源与古代儿童接受文学的途径1: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664.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书写人生的精彩传奇09-12
2 育人题旨鲜明的小说作家及其作品09-12
3 儿童文学重要作家和他们的儿童文学创作409-12
4 经典句子,揭示人生真谛的金句09-05
5 歌词:因为爱情 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