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审美取向以及深蕴在这种特殊文学背后的一种文化观念和文学精神,我认为就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其他,现实型文学占了上风。
什么是现实主义?大家都熟知恩格斯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论述:“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关注现实,直面人生,感动当下,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有较强的客观性,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要求作家的主观性和理想性深隐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注重写实,追求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的统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
为什么中国儿童文学选取的是现实主义而不是西方式的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为什么中国儿童文学要走现实主义路线?这就是我们本章需要探讨的课题。
中西原创儿童文学的不同艺术取向 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文学生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原创性的生产。文学创作拒绝平庸、重复、单一。所谓原创文学,是指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才情进行的独立性、创新性、探索性的写作劳动所获得的精神成果。从整体上说,文学生产是作家创造白日梦的过程。作家常常自信文学能为人们创造出不同于实存的现实世界(第一世界)的另一个虚拟世界(第二世界),成为世人超越现实尘世的精神家园。文学作品是作家审美想象的物态化产物。如果以审美想象的张力而言,现代作家的原创文学包括原创儿童文学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幻想型文学,另一类则是现实型文学。 幻想型文学的特质在于审美幻想。什么是幻想?幻想就是创造,创造就是无中生有。《魔戒》的作者英国著名幻想型文学作家托尔金(1892-1973)在其名著《论童话故事》(1946)中认为:幻想就是想象出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同时要赋予它们“内心的真实性”。幻想型文学是作家在完全虚构的状态下完成的对文学作品独创性的审美艺术生产。其特征是超越现实,突出主观,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色彩,充分运用夸张、变形、魔幻、虚拟等方法,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通过创造性想象与典型化去逼近本质的真实。因而幻想型文学的生产要求作家具有精骛八极、神游万方、超越现世、直指无限的无边想象力,同时又要将这种想象用生动传神的艺术转化为文学的审美阅读图像与生命体验。由于现实尘世的人事很难符合幻想型文学的要求,因而神话、传说、民间童话、民间传奇甚至原始巫术、图腾崇拜等这类凌空蹈虚远离尘世的东西,常常成为幻想型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世界原创幻想型儿童文学中的一流作品大致体现了这些特征。就其文体而言,幻想型文学比较集中于童话、幻想小说,或具有童话小说化倾向的童话以及小说童话化倾向的小说。其代表性作品如:丹麦安徒生《海的女儿》等童话;德国霍夫曼的《金罐》、《咬核桃小人与老鼠国王》,豪夫的《童话年鉴》,罗斯金的《金河王》;英国金斯莱的《水孩子》,卡罗尔的《爱丽斯漫游奇境记》;法国乔治·桑的《格里布尔奇遇记》;英国麦克唐纳的《北风的背后》;意大利科洛狄的《木偶奇遇记》;英国吉卜林的《林莽传奇》,波特的《兔子彼得的故事》;美国鲍姆的《绿野仙踪》;英国巴里的《小飞人彼得潘》;瑞典拉格洛美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英国格雷厄姆的《柳林清风》,米尔思的《小熊温尼菩》;法国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英国的《狮子·女巫和衣橱》;芬兰杨松的《魔法师的帽子》;英国托尔金的《霍比特人》、《魔戒传奇》三部曲,达尔的《查里和巧克力工厂》;意大利罗大里的《洋葱头历险记》;美国勒奎恩的《地海传奇》三部曲;英国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童话等。 值得一提的是欧美现当代长篇幻想型儿童文学的创作出现了两类重要形态,一种是以托尔金的《魔戒》系列和勒奎恩《地海传奇》系列为代表的史诗性“虚拟历史现在进行时”类型,这一类作品开拓了幻想型文学的新疆界,并构建了自具特色的“第二世界”,这个“第二世界”是以历史现在进行时形态出现的,是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语言、种族、文字和历史记载的世界,如《魔戒》系列所表现的“中洲”世界和《地海传奇》表现的“地海”世界。正是托尔金的《魔戒》系列启迪人们创造了电脑科技的“虚拟世界”。而虚拟世界的概念无疑影响了电影编导乔治·卢卡斯,使他在日后创作了《星球大战》之类的科幻电影。另一类是以C.S.刘易斯的《魔厨》、《魔椅》等七部“纳尼亚神魔国”系列和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为代表的“当代世界与幻想世界连通型”类型。此类作品的特点主要是两个空间的转换,往往由主人公从现实世界经由某种旅程或从某一个特殊地点进入“第二世界”。如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中,主人公从伦敦火车站的9又3/4站台乘坐神秘的火车前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 曾经创作过《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毛毛》等作品的德国著名幻想型文学大师米切尔·恩德有一段名言道出了幻想型文学的个中三味:“忘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人也就忘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内心世界是外在世界的补充,我们必须去发现它,完善它。倘若我们不能经常作心路之旅去找到这种价值,那我们就真正迷失路径了。”幻想型文学正是要在人们的内心世界开辟一条永无止境的心路之旅,大易妙生化,灵动启慧命,在心路之旅的无限延伸中去感应和体验超验世界的极乐极美。 现代作家原创文学包括原创儿童文学的第二种类型是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的特征在于审美联想。这是一种制造性也即再造性想象的精神产品。什么是制造?制造是对已有的东西进行再加工。因而现实型文学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以提供客观事实为出发点,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对已有的现实生活进行集中、概括、提炼、加工的过程,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使之更加典型化。现实性、再现性、写实性是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现实型文学以描写见长,在描写中尽量达到与现实生活人事的“酷似”,不夸张不变形,即使出现夸张变形也是为着更好地表现现实的目的。 就世界范围的现当代原创儿童文学而言,东方的儿童文学以中国为代表,选择的是现实型文学的路向。这种文学更多地体现为对现实的描摹、反思、评判与想象,追求逼真、传神的艺术效果,侧重于文学的认识作用与教育作用,它主要影响于儿童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国族认同、人生态度。而西方的儿童文学以欧美为代表,则取向于幻想型儿童文学,更多强调文学的想象与诗性,崇尚人的欲望与情感的释放,追求奇特、神秘的艺术效果,侧重于文学的审美作用与娱乐作用(或游戏精神),主要影响于少年儿童的精神性格、审美情趣、想象空间,影响人的境界与灵魂。由于受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的影响与制约,中国古代少年儿童所接受的原创文学形式,主要是民间群体生产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大量体现为民间童话与童谣;中国作家个体原创的儿童文学生产起始于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叶圣陶创作的短篇童话集《稻草人》是中国第一部作家个体生产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并被鲁迅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这条路实质上就是现实型儿童文学的原创生产道路,也即现实主义文学道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叶圣陶的《稻草人》到30年代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延续至今,中国现实型儿童文学的生产、发展与传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规范与审美嬗变: 第一,直面现实,重在再现。这中间有一个转换,20世纪早中期原创现实型作品主要直面的是成年人的现实生存与现实问题,并与成年人的革命、救亡、运动、中心等纠结在一起。八九十年代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最深刻的变化是将以前的“成人中心主义”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直面的现实则由成年人的现实转向儿童的现实生存与现实问题,这是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革命性位移”。新时期儿童文学蔚为壮观的原创生产的突破、变革与发展正是这一“革命性位移”的审美嬗变的结果。 第二,强调文学的认识、教化功能与作家作品的社会责任意识。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郑振铎提出儿童文学要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郑振铎《〈稻草人〉序》),郭沫若提出儿童文学要“导引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30年代茅盾提出儿童文学“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茅盾《再说儿童文学》),张天翼提出儿童文学要告诉儿童“真的人,真的世界,真的道理”(张天翼《〈奇怪的地方〉序》,50年代陈伯吹提出“儿童文学主要是写儿童”“要以同辈人教育同辈人”(陈伯吹《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到80年代曹文轩提出“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曹文轩《觉醒、嬗变、困惑:儿童文学》),新世纪初曹文轩又提出儿童文学是做着给人性打底的工作等。深受这些20世纪重要儿童文学观与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中国现当代原创儿童文学在与社会与时代无法也无须割舍的联系中,一以贯之地承担起了自己对未来一代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并创造出自己的象征体系与文类秩序。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现实主义: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主潮1: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484.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日本儿童文学209-12
2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3809-13
3 满满的正能量智慧语,引领成功的航09-13
4 日本的大众儿童文学109-12
5 北欧儿童文学的特色与成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