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英国校园小说或者说描写过校园生活的小说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儿童文学作家萨拉·菲尔丁(SarahFielding)的《女教师》(TheGoverness,1749)。随后有哈里特·马蒂诺(HarrietMartineau)的《科洛夫顿的男孩们》(TheCroftonBoys,1841)等作品问世。查尔斯·兰姆和玛丽·兰姆合写的《莱西丝特夫人的学校》(MrsLeicester’sSchool,1809)是描写发生在学校里的故事的短篇小说集,而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1847),狄更斯的《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DavidCopperfield,1850)等作品已出现对英国学校的状况和校园生活的生动细致的描写,而且这些描写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学校教育状况的关注。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英国校园小说在维多利亚时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影响至深的经典文本,最重要的作家有托马斯·休斯、弗雷德里克·W·法勒、塔尔博特·B·里德和约瑟夫·拉·吉卜林等人。
从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和繁荣的时期。许多民众的收入也相对得到较大提高。越来越多家境殷实的中产阶级父母为了让家中的男孩接受更好的教育,纷纷将他们送进寄宿学校。在维多利亚中期,英国各地设立的公立学校数量急增,从1841年至1900年的40年内增加了一倍多。学校的教育实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宗教精神仍然是重点维护的,而对于学生的体育运动的设立和体育精神的培养成为新的亮点。1870年通过的教育法案表明要为所有人提供初级教育。此法案的实施客观上增加了校园小说的潜在的读者数量。从1880年开始,出版商致力于向公众推出有关“校园故事”的广告。而在英国的初级教育体系中,英国公学(本质上仍然是私立学校)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们开始在校内鼓励各种类型的运动,把运动当作培养学生遵守秩序和纪律的一种方法。教育家认为这不仅能为精力充沛的男生们提供一种有益的宣泄体力的活动方式,而且有利于引导他们远离对抗社会或违反道德的个人行为。此外,体育科目的设立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另一方面那些集体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对于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的大英帝国希望国民具备对外协调一致的帝国团队意识也是相吻合的。在这一进程中,许多公立学校校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托马斯·休斯和他的《汤姆·布朗的公学岁月》
在英国的初级教育体系改革中,从1828年至1842年连续14年担任拉格比公学(Rugby)校长的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博士(DrThomasArnold,1795—1842)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反对当时在许多学校出现的体罚现象和酗酒行为,鼓励游戏娱乐和体育运动,大力弘扬基督教价值观,提出公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基督教绅士”。在教育方法上,他采用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育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由高年级的学生管理低年级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他认为除了自然科学,学校还应开设历史、语言、地理、科学伦理和政治科学等课程。他的改革获得极大成功,格拉比公学当时也成为许多学校的典范。这位教育改革家的实践活动首先对自己的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人后来也像阿诺德一样成为校长,投身教育事业。而当年的学生托马斯·休斯(TomasHughes,1822—1896)更是难忘在这所学校度过的岁月,提笔写出了影响极大的英国校园小说《汤姆·布朗的公学岁月》(TomBrown’sSchoolDays)。该书讲述一个名叫汤姆·布朗的男生在阿诺德任校长的拉格比公学的校园生活及成长经历。由于很受读者欢迎,该书在1857年出版后的当年就重印了4次,以后更是持续重印,直至今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人,法国著名教育家、国际体育活动家皮埃尔·德·顾拜旦(LebaronPierreDeCoubertin,1863—1937)在12岁时读到了托马斯·休斯的《汤姆·布朗的公学岁月》的法语译本,深为所动。顾拜旦在19世纪80年代专程到英国访问,写出了《英国教育》(L’EducationEnAngleterre)一书。他非常赞赏阿诺德校长的教育理念,尤其是通过体育科目培养学生健壮体魄和健康心智的构想和做法。托马斯·休斯的小说并非第一部英国校园小说,但它进一步开拓了这一领域的创作疆界。托马斯·休斯出生于柏克郡,1833年进入拉格比公学,喜爱足球、板球等运动,也受过强者的欺负。离开公学后,休斯进入牛津大学深造。大学毕业后从事律师职业,后来成为国会议员。在F·D·莫里斯的影响下,休斯成为基督教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成员。他以自己亲身经历过的19世纪30年代生活为背景,描写主人公汤姆·布朗在阿诺德博士任校长的拉格比公学的生活,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阿诺德校长的教育活动的影响和布朗在学校求学期间的经历。该书首先讲述了汤姆的童年岁月,然后从开始讲述汤姆进入拉格比公学后的生活与学习经历;作为新生,他自然经历了在新环境遭遇的种种考验。他加入了足球队,并且参加了学校里的其他活动;他勇敢地应对受到的欺凌;在参与一些活动的过程中,他与好伙伴哈利·伊斯特遇到一些麻烦,被认为是轻率鲁莽、不负责任的人。后来汤姆的宿舍来了一个内向羞怯的新生阿瑟,这让汤姆产生了某种责任感,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实际上在各个关键时刻,校长都做了预先的安排。经过了在拉格比公学的求学岁月之后,作为拉格比公学的传球队队长,汤姆·布朗在身体和心智方面都成长起来,19岁的他“身高近6尺,看上去高大健壮,晒黑的脸上透出健康的红润。留着小胡子,一头卷曲的棕色头发,眼神欢快而明亮。”从总体看,《汤姆·布朗的公学岁月》对人物的刻画生动细致,具有浓厚的学校生活气息。书中描述的学校生活场景和经历是许多学龄孩子所熟悉的,尤其是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所关注的集体生活环境中的友谊,以及如何处理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如何应对成人的权威等,都能够唤起读者的呼应与共鸣。显然,与卢梭的《爱弥儿》相比,《汤姆·布朗的公学岁月》展示了更广阔的空间,具有更贴近现实的时代意义。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从托马斯·休斯笔下的汤姆·布朗到J·K·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英国的校园小说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前者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后者是幻想故事,但都是关于从年幼无知走向身体和心智成熟的成长故事,只不过两者采用了不同的文学艺术载体而已。哈利·波特所在的魔法学校与现实中的学校非常相似,采用七年学制,实行学生寄宿制。在圣诞节期间,学生可离校返家,也可留校过节;暑假期间所有学生必须离开学校。从汤姆·布朗到哈利·波特,男孩主人公通过不同的方式尽情享受着富于想象力的校园历险行动,故事的场景就设置在人们熟悉的课堂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和运动场。同样,现实生活中的拉格比公学校长托马斯·阿诺德与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校长邓布力多殊途同归,都是引导主人公成长的良师益友,正是在他们的指点和帮助下,主人公得以克服生活中的挫折,经受各种考验,最终认识了人生和社会,从幼稚走向成熟。 弗雷德里克·法勒和他的《埃瑞克:一个发生在罗斯林公学的故事》 弗雷德里克·W·法勒(FredericWilliamFarrar,1831—1903)的《埃瑞克:一个发生在罗斯林公学的故事》(Eric,or,LittlebyLittle:ATaleofRoslynSchool,1858)以下简称《埃瑞克》呈现的是一种与《汤姆·布朗的公学岁月》全然不同的校园经历和感受,是一个描写主人公面临诱惑和道德选择的带有极端情绪的校园故事。法勒1831年出生在印度,后被送回英国接受教育。他先在位于曼恩岛的威廉国王学校上学,这里也成为他日后创作《埃瑞克》时,书中的罗斯林公学的原型。离开威廉国王学校后,法勒前往伦敦上学,后进入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被授予神职,在哈罗公学做了几年教师,也正是在这里他提笔写出了校园小说《埃瑞克》。在这之后他担任了马尔博洛学校(Malbor-ough)的校长。1903他成为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教长,并于同一年去世。作为一个神学家,法勒著有多种神学著作;作为教育家,他对于儿童怀有一种强烈的福音教情感,对于体罚行为非常反感,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道德情操、宗教信念和求知热忱。他在《埃瑞克》的写作中体现了一种特殊的宗教道德目的,揭示了内心的纯洁与外界诱惑的善恶之争。通过一个12岁的少年在学校遭遇邪恶行为的诱惑而引出成长中的危机和道德冲突,直到主人公真正意识到应当向上帝寻求灵魂的拯救。故事主人公埃瑞克进入罗斯林公学时风华正茂,心地纯洁,为人诚恳真挚。他喜欢时尚,喜欢结交朋友,但他为了省心省力,竟不惜抄袭他人作业,还跑到学校礼拜堂去嬉戏玩耍。随着时间的流逝,埃瑞克没有经受住邪恶的诱惑,一步一步地逐渐走向沉沦,这正是小说标题中“LittlebyLittle”的意思。他开始只是说脏话、抽烟,到酒馆喝酒,后来发展到攻击老师,到养鸽房偷鸽子,等等。当他的好友罗塞尔不幸去世,埃瑞克受到很大震动,也试图改邪归正。但他很快又恶习复发,被人发现在礼拜堂酗酒,喝得烂醉,他面临着被开除的处罚。由于校长的宽宥,他得以留在学校。不久有人怀疑他有偷窃行为,他便离校出走,跑到海边。然而在那里他受不了船长的粗暴对待,便逃到了姨妈家里,病倒在床。这场大病好似一场急风暴雨,荡涤着他心中的邪恶之念。然而最后的打击接踵而至,当他的母亲得知自己的儿子在学校的种种不良行为后伤心过度,不幸辞世。消息传来,埃瑞克的心也碎了,随着亡母去了天国。《埃瑞克》出版以后很受欢迎,就在作者去世前的1902年,该书已发行了36个版次。 塔尔博特·里德和他的《圣·多米尼克学校的五年级》 塔尔博特·B·里德(TalbotBainesReed,1852—1893)出生在伦敦,父亲经营着一家生意不错的印刷机构,后来又成为国会议员。里德小时候在伦敦上学读书,但不到17岁就离开了学校,投身于家庭开办的印刷业。除了经营印刷所,承担慈善事业,里德还全身心地投入写作。由于劳累过度,里德年仅41岁时染病不治,英年早逝。里德喜爱文学写作,在圣教图册协会(ReligiousTractSociety)创办的《男孩自己的报纸》(Boy’sOwnPaper)问世后就开始为该报撰写故事稿件,一直与其保持着密切联系。由于对当时流行的质量低下的廉价校园杂志不满,从1879年开始,里德就在《男孩自己的报纸》上刊载融合历险故事和校园故事的作品,从而对廉价校园杂志进行抵制。里德于1879年1月在该报第一期发表了署名“一个老男孩”撰写的发生在一所名叫帕克赫斯特中学的关于英式橄榄球运动的故事《我的第一场橄榄球比赛》(MyFirstFootballMatch),同时配有一幅半页图画。这个故事发表后很受读者欢迎,引发了读者希望读到更多有关帕克赫斯特中学故事的热潮。为满足读者的要求,里德又撰写了几个故事,其中包括“帕克赫斯特的犬兔追逐赛”和“帕克赫斯特划船赛”等故事。他希望男孩子们阅读的是充满“男子气”的故事。9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数量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家庭越来越倾向于将家中的男孩送到寄宿学校就读。《男孩自己的报纸》主编乔治·哈钦森发现,有必要以这些学校为背景,讲述以男孩为主人公的故事,他希望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能够在各种诱惑面前展示基督教的原则和男孩的勇敢气质。于是他策划登载一个系列故事,并把此项任务交给了里德。为此,里德写出了《三个几尼金币的怀表》(Three-GuineaWatch),从1880年10月到1881年4月,连载了19期。这个故事讲述一个男生的怀表所经历的漫长旅程——从中学到大学,最后在1857年印度大起义之际辗转到了印度。这个故事发表后同样获得了成功。《男孩自己的报纸》的编辑们受到鼓舞,敦促里德写一部更长更好的校园小说,于是就有了1887年发表的《圣·多米尼克学校的五年级》(TheFifthFormatStDominic’s,1887),它也成为里德作品中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一部校园小说。1907年该书的1便士版本售出75万册。故事讲述少年史蒂芬·格林菲尔德在圣·多米尼克学校就读的第一年的经历,他的天真纯朴同时又令人忍俊不禁的行为与他就读五年级的哥哥奥利弗的行为形成有趣的反差。故事主要围绕一项重要的学业竞赛“夜莺奖”的争夺而展开,奥利弗一心想赢得该项竞赛,但被怀疑有不诚实行为,受到不公正的指责。围绕着这个中心情节,作者讲述了相互连接的38个子故事,每一个子故事都有独立的故事情节。里德对于男孩们的校园生活非常熟悉,对于他们的诉求和心理活动,对于他们的喜好厌恶等都具有一种直觉的理解和把握,并且通过微妙精细的文学叙事将它们表现起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呈现了鲜明可信、栩栩如生的人物角色,这些因素使他创作的校园小说广受欢迎,而且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传之久远。 约瑟夫·拉·吉卜林和他的《史托基和他的伙伴们》 值得一提的还有约瑟夫·拉·吉卜林(J.RudyardKipling,1865—1936)的《史托基和他的伙伴们》(Stalky&Co.,1899),这也是一个具有影响的校园故事。吉卜林出生在印度孟买,6岁时被家人送回英国,先在一家儿童寄养所待了5年,吉卜林眼中这5年的可怕经历后来被他写进了《黑羊咩咩》(1888)一书中。随后他被送到位于德文郡的一所内部环境严苛的寄宿学校——联合服务学校(UnitedServicesCollege)就读,这里的生活经历为他的校园小说《史托基和他的伙伴们》提供了素材和原型。《史托基和他的伙伴们》故事系列出版后受到青少年读者的欢迎,至今仍畅销不衰。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个共用一间书房的男生,其中绰号史托基的男孩头脑灵活,足智多谋(“Stalky”有聪明、狡猾之意);绰号毕托的男孩是个书呆子(Beetle意为“甲虫”),文学知识丰富,也是作者吉卜林本人的化身;绰号麦托克的男孩是个贵族子弟(M’Turk含有“火鸡”的意思)。这三个男孩在学校的所作所为表明他们是反抗成人权威的顽童,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三个小伙伴如何跟学校的权威人士斗智斗勇的经历。在小说中还有关于校园欺凌行为引发争议的描写:史托基和他的伙伴看到两个高大的男生欺负一个矮小的男孩,决定出手教训欺负者,让他们也尝尝被欺负的滋味。当然。他们的做法也很过火,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这三人组合如何轮番折磨两个欺负者。该小说出版后曾引起争议,甚至有批评家把书中的三个男生称为“小恶魔”,认为《史托基和他的伙伴们》对于青少年读者会产生误导作用。但这个故事系列仍然受到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吉卜林生前将自己的一些手稿赠给了当年就读过的“联合服务学校”,这所学校后来改名为“海利伯里及皇家服务学校(HaileyburyandImperialServiceCollege)。人们在这批未发表过的手稿中发现了一篇“史托基”故事。英国“吉卜林协会”的学者丽萨·刘易斯(LisaLewis)和剑桥大学的杰弗里·利文斯博士(JeffreyLewins)花了一年时间对该手稿进行整理,终于使这篇“史托基”故事在多年后出版面世。这篇故事的题目是《进退维谷》(ScyllaandCha-rybdis),用的是希腊神话的典故。斯库拉(Scylla)和卡律布狄斯(Charybdis)是希腊神话中的女怪,在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之间的海峡兴风作浪,危害航行。斯库拉原是美丽的山林水泽仙女,后被女巫瑟西用剧毒药草变成丑陋的女怪,她整日坐在意大利一侧的墨西拿海峡的岩石上,吞噬过往船只上的水手。卡律布狄斯本是山林水泽的一个仙女,但被宙斯变成了一个怪物,并且罚她每天吞吐海水3次,每次都会掀起巨大的漩涡。与当年出版的“史托基”故事系列相比,这篇故事中的主人公年纪更小,应当是作为整个故事系列的引子而写的。史托基和他的伙伴们在学校附近的高尔夫球场上遭遇一个仗势欺人的上校,双方发生冲突,气势汹汹的上校便动手殴打他们,但被孩子们用弹弓击退。吉卜林写道:“由行家里手操作的一副设计精良的弹弓要比比利时生产的任何军火厉害5倍。”这篇当年未发表的故事写于1897年,作者时年32岁。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维多利亚时代的少年校园小说: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459.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记录岁月的珍贵瞬间09-12
2 经典句子,传递温暖的真挚情感09-05
3 给父母的诗09-13
4 充满希望的正能量语录,为未来加油09-12
5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