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等待什么呢?
许多人羡慕那些人突然像彗星一般的闪亮,却忽视了他们在能够发光之前所下的工夫,所忍受的寂寞,所挨过的苦闷,这些人可能跑得快一些,但所经过的努力与磨炼比别人多得多。
打破常规,勇于创新阻碍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往往不是不知道的事,而是一些固有的观念、以往的经验、世俗的眼光。要想成功,首先要做的就是拿出打破一切常规的勇气。yipindushu.com
生活的真谛在于创新。生活创造人,人也创造生活。在这个催人奋进的时代,开发自己的智力资源,用智力创造知识和财富,与时俱进,你准备好了吗?打破传统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需要不畏常理的人,而不需要事事顺应潮流、听天由命的人。推动社会进步的往往是那些具有革新精神、勇于打破常规、改造环境的人。
如果你要变消极适应环境为积极改变环境,就必须学会抵制促使你顺应社会习俗的各种压力,可以说这是真正生活的必要条件。这样,别人或许会认为你这是离经叛道,然而,要自己思考问题,就要准备付出这种代价。
人们可能会说你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可能不赞许你,甚至会孤立你。其实,既然你否定了他人所信奉的行为标准,他们自然会不以为然。你会经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种论点:"如果每个人都仅仅遵守自己愿意遵守的规定,那我们的社会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对这种说法的一个简单答复便是:"大家不会都这样做的!我们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循规蹈矩,因此他们不可能都这样做。"用对方法做对事找对技巧说对话详解我们在这里绝不是希望破坏社会秩序,只是希望在维护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挣脱那些毫无意义的“必须"、"应该”的框框,使个人得到更多的自由。
即使是合理的法律与规定也并非能适用于各种场合、各种环境,我们要努力争取的,不必总是严格按规矩办事,不必时时刻刻考虑社会环境的需要,否则,你就是一个毫无主见、随波逐流的人。
要掌握自己的生活,就需要有灵活性,需要自己不断地确定在具体情况下各种规定是否适用;的确,亦步亦趋、照章行事比较容易,然而只要你认识到法律是为你服务的,而不是你的主人,你就会逐步消除自己的“必须性”。
要抵制不合理的社会习俗,首先要心胸开阔,别人可能会违心地按规定做事,可你最好不要勉强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应为别人的选择生气,只要保持住自己的信念就行了。
要想不为社会环境所左右,就需要做出自己的决定,付诸行动,大吵大闹、表示敌对情绪都不会起到积极作用。不合理的规定、传统是不会轻易消失的,然而你却不必受其约束。其他人如果愿意听任摆布,这与你没有关系,他们要这样做完全可以,但于你是不适宜的,为这种事而大吵大闹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愤怒,并且发现悄悄回避一种规定要比公平对抗来得容易一些。
各种导致社会变革的新思想最初往往是为人们所拒绝的,甚至曾经是不符合法律的,进步总是时时与传统发生冲突。爱迪生、福特、爱因斯坦以及莱特兄弟在取得成功之前,都曾受到人们的嘲讽。同样,你如果抵制不合理的规定和措施,也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有人的地方就有权威,这个很正常,假如一味地跟随权威,就不正常了。所有的事都由权威决定了,自己的脑袋还能干什么?敢为天下先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工作中有所突破的人,这种人是各个公司都急于网罗的对象。
在一家公司里,总经理总是对新来的员工强调一件事:“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他没有解释原因,也没有员工问为什么,他们只是牢牢地记住了这个规定。
又有一批新员工来到公司,总经理重复了上面的规定。这次有个年轻人小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不为什么。”总经理满脸严肃地说,依旧没有任何解释。
回到岗位上,年轻人在思考着总经理的这个令人费解的规定,其他人劝他别瞎操心,遵守这个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但年轻人却执意要进入那个房间看个究竟。
他轻轻地敲了一下门,没有反应,再轻轻一推,虚掩的门开了,只见屋里有一个纸牌,上面写着——把这个纸牌送给总经理。
闻知年轻人擅闯“禁区”的同事劝他赶紧把纸牌放回房间,他们会替他保密的,但年轻人拒绝了,他拿着纸牌走进了15楼总经理的办公室。
当他把那个纸牌交到总经理手中时,总经理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从现在起,你被任命为销售部经理。"“就因为我拿来了这个纸牌吗?”年轻人诧异地问。
“对,等这一刻我已经等了快半年了,相信你能胜任这份工作。”总经理自信地说。
果然,销售部在年轻人的带领下,工作搞得红红火火。
这个例子说明勇于走进某些禁区,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为天下先,会寻找到意想不到的机会。因循守旧、维持现状的人,过的只能是芸芸众生的生活。
【在别人都说"不"的时候说“是"】
我们中的许多人太习惯于向外界妥协。当他们自信地说出自己的观念,而周围的人,特别是重量级人物,诸如权威、上司、老师,等等,持反对意见时,他们就会退缩,缄口不敢再言。于是勇气一点点消失殆尽,机会也因此一次次擦肩而过。
【“你为什么不说‘对’”】
【用对方法做对事找对技巧说对话详解】
亨利·比奇讲了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
一天,他的老师让他站起来背诵一篇课文。当他背至某处时,响起了老师冷漠平静的声音:"不对!"他犹豫了一下,又从头开始背起,当背到相同的地方时,又是一声斩钉截铁的“不对”阻断了他的背书进程。
下一个!老师叫道。
亨利·比奇坐了下来,觉得莫名其妙。
第二个同学也被“不对”声打断了,但他继续往下背,直到背完为止。当他坐下时,得到的评语是"非常好"。
为什么?他埋怨道,"我背得和他一样,你却说‘不对’!"“你为什么不说‘对’,并且坚持往下背呢?仅仅了解课文还不够,你必须深信你了解它。除非你胸有成竹,否则你什么都没学到。如果全世界都说‘不',你要做的就是说‘是’',并证明给人看。"在别人都说"不”的时候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超常的胆略,而大多数人都几乎依赖于某些东西或某些人的意志改变自己的意志,敢于特立独行的人少之又少。于是大多数人都成了组成芸芸众生的普通人,而那些卓尔不群,不为大多数人意见所左右的人则成为了少数的成功者和明星。
胆小的人常常总是向权威求教,就是不敢相信自己,有独立意志的人则会利用人人具备的常识和事实进行探究,做出合理的假设,然后得出自己的答案并且敢于坚持,他们自己进行思考和创造,常常自己制订计划并付诸实施。
我没错,是乐谱错了日本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早年参加了一次欧洲指挥大赛,在决赛中,按照评委给他的乐谱指挥演奏时,发现有不和谐的地方,他认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地说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面对着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然后坚定地说:"我没错,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台上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们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终因屈服于权威而遭淘汰,小泽征尔则不然,因此,他在这次指挥大赛中摘取了桂冠。
小泽征尔之所以能够取得冠军,归功于他不妄从权威,敢于在别人说"不"的时候说"是"。当然,这离不开坚实、过人的业务功底。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一位大艺术家曾对他的模仿者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实在是智者之语。
学习,免不了要模仿,模仿或许是必不可少的学艺阶段,但若止于模仿就会毁了模仿者的才华。我们见到过这样的画家:他们学习某家某派的笔墨可以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也喜欢以某某后人自诩。但是,他们也因此永远生活在这某家某派的阴影之中,不能成一家之貌,立一家之言。他们的最高成就不过是“似",而"似”是没有创造的。
成绩卓著的人,擅长在模仿中汲取精华,绝不生硬地模仿,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模仿只是用来拓展自己的思路、增强自己的鉴别力。
许多精英之所以能够一枝独秀,在于他们模仿之后有所创新。他们会从优秀者的身上发现最核心的优势,加以学习,于是身边的人越优秀他们自身也越优秀。不过,他们绝不会只是生硬地模仿优秀人士的外部行为。
亨利·福特出身寒微,所学无几,又毫无靠山,但是在短短10年间,他就克服了这些缺陷,在25年之内,成为全美乃至世界顶级富豪,这些都是人人皆知的。可是,你是否深究过他成功的奥秘?根据福特的个人发展来看,自从他与爱迪生结为至交后,个人发展开始突飞猛进,而他最卓越的时代,始自于结识弗史东、柏劳斯和伯班克之后,这些人都是智能超群之辈。而福特将他们的聪明才智、知识经验和精神力量集合起来,为自己的脑力整合,但他并不是一味地模仿,否则为什么只有他一人成为汽车大王?巧妙、有效地模仿是经过大脑整合的,不谙此道、一味模仿的人会窘态百出。
斯迪克快毕业时叔叔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家境贫穷。一天,他走进一家银行,希望找一份工作,但被拒绝了。他抽泣着,嚼着从好心的姑妈那里偷来的一分钱买来的甘草糖,一声不吭地沿着银行的大理石台阶跳下来,弯腰从地上捡起一样东西。银行家以为他要用石头掷他,于是躲到了门后,却看到那个孩子将捡用对方法做对事找对技巧说对话详解起的东西装进口袋。
过来,孩子!银行家叫道,“你捡的是什么?”“一个别针呗!”孩子回答。"你是个乖孩子吗?上过学吗?"银行家又问。“是的。”孩子回答。于是银行家用金笔写了个"St.Peter",问小孩是什么意思。 "咸彼得。"小孩并没上过学,所以他把"Saint”的缩写“St."误认为是"Salt(咸的意思)”了。
银行家并没有责备这个小孩,相反让他做了自己的合伙人,分给他一半的利润并把女儿嫁给了他。后来,他拥有了银行家的一切。
斯迪克认为这个故事对他很有启发。于是,6个星期里他每天都去一家银行的门口找别针儿,他盼着银行家把他叫进去,问:"你是个乖孩子吗?"然后问"St.John"是什么意思,他就会回答是"咸约翰",接着银行家请他做合伙人并把女儿嫁给自己。
终于有一天,一位银行家问斯迪克:"小孩儿,你捡什么呀?""别针儿呀。"斯迪克谦虚有礼地说。"让我瞧瞧。"银行家接过了别针。
斯迪克非常兴奋,他摘下帽子准备跟着银行家走进银行,变成他的合伙人,再娶他女儿为妻。
但是,事情并没像他想象的那样发展,银行家说:“这些别针是银行的,快点离开,要是再让我看见你在这儿瞎转悠,我就放狗咬你!"斯迪克走开了,那别针也被吝啬的老头没收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别人能做好的,你未必能行。聪明的人会探究别人做得好的深层原因,而不只是模仿着去“捡别针”。
著名诗人爱默生说了一句哲理性的名言:"一个人的样子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个样子,他不可能是别种样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长相,决定了他的一切。只要我们知道他在想什么,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岁月沉淀的智慧文字典藏09-13
2 慢些走,等等你的灵魂02-03
3 台州社交口才培训开课时间表格03-02
4 商务社交口语视频课程12-26
5 商务礼仪和社交礼仪是一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