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禅宗都讲究放弃和放下,这是我们所说的佛理禅宗要源于生活,而不是虚无空妄。不过,或许人们过于注重佛理禅宗的道理,所以,反而有那么多人终究还是没能悟透,觉得佛理禅宗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妄语。
其实不然,佛理禅宗是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佛理禅宗,每个人皆可成佛,每一个成佛之人心中都有一个佛的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不同的感悟。也因如此,我们每个人的修行参悟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这样一部关于“开启生命旅程”的书,岂不是无用了?或者观点自相矛盾?非也,因为,我最终的要求是忘记一切故事,一切佛理禅机,一切开启感受,不要执著于这些,最终你的感受——若能成功开启。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依然不厌其烦地重申,本文需要你不去纠结,不去冥想。当你合上书,转身去看你的床时,依然会发现,它还是一如既往地放在那里。这样“一本文”只是给你改变,而不是让你“沉迷”。
在佛理禅宗里有很多关于修行参悟的故事。比如,那些智者禅师点化他人,而后顿悟,也成佛。对于普通人来说,每每看到这样的点化,禅师智者解说修行几十年,都感叹岁月的漫长,难道一生之中,什么都不去做?几十年的岁月,亦漫长也亦一瞬间。当我们进入生命的永恒,时间概念已经“没有了”。因为,在这样的开悟中,几十年和一瞬间没有什么区别。禅师智者的心中,没有人我之分,也没有动静的不同,因为一物我,众生合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很多影视剧里,常听到佛家语,众生皆佛,人人自有佛性的原因。
当然,现实生活中,我们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也会看到这样的说法。当我们相信一件事情的时候,总能找到很多理由,而不相信一件事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理由。因此,我倒以为,佛理禅宗,修行开悟,更多的应该源自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还有顿悟总结。换句话说,我们要理解佛理禅宗,却不能过度依赖于它。
记住,千万不要进入死循环,这不是真正的理解佛理禅宗,而是被动地,机械地为佛理禅宗所困。若是如此,只能是百害而无一益。
我们经常会在很多书籍看到关于修心养性的内容,更有不少“专家学者”在那里高谈阔论,指点迷津,告诉世人这样该如何,那样该如何?试问,有用吗?我们知道一个方法很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何况,有很多关于修心养性的书籍所讲内容未必都是真实。yipindushu.com
再看看众多励志书籍中所说“人生的快乐,源于放下”。写书之人放下了吗?你又放下了吗?世间万物,理理相环,丝丝紧扣,生老病死自是规律使然,但情爱之事,何以放下?若能放下,那些生生死死的爱情,为爱而痛苦终生,为何轮番上演?当然,有人会说,这就是没有放下所致。是的,可问题就是没能做到放下。
因此,佛语禅机一定不要离开生活,我们只需要注重修行即可,不要过于注重修行的结果,要明白这一点并不难,只需要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即可。因为,你去尝试了,努力了,切身体验过世间百味。故,活在当下就是切身体验,少了很多烦恼,多了一些智慧,然后生命价值更容易彰显,看待事物清晰。
没有什么可以放弃,也没什么可以放下;应该放弃什么,不应该放弃什么;应该放下什么,不应该放下什么,取决于自己。佛法禅宗大多不可言传,只能意会,对于那些修行参悟成功者,他们说得再多,却忘记了告诉世人,一定要把他们说过的话忘掉。因为,世人多为俗人,包括你我都一样,我们只需要得到快乐幸福的人生,没有那个精力去研究佛法;我们只需要懂得如何去快乐,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的内心都保持一颗空的心态吧!我们可以去理解——这是活在当下,进入到开启的世界的前提,然后,我们需要忘掉——这是让心获得自由,幸福于当下的秘诀。
没有什么可以放弃,也没什么可以放下,不管是生老病死,还是无明执著,痛苦快乐、分离聚合……都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正所谓没有生,何来死;没有痛苦,何来快乐;没有分离,何来聚合……反之,没有生的快乐,也就没有死的忧伤,世间万理,皆有因果。
有这样一则关于放下的佛理故事,说的是释迦牟尼佛与黑氏仙人的一席对话。在佛语上,有梵志一说。其意是指佛教以外的出家修道人。根据《大智度论》中的相关记载, "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一天,有一个名叫黑氏的仙人,运用神力,双手举着合欢花和梧桐花来供养佛。这时,释迦牟尼佛说:“放下吧。”
黑氏梵志听后,便放下了左手的一枝花。接着,释迦牟尼佛又说: “放下吧。”
黑氏梵志又放下了右手的一枝花。结果,释迦牟尼佛还是对他说: “放下吧。”
梵志不解地问道: "世尊,我已经两手空空,您还要我放下什么?"释迦牟尼佛这才对他说出了答案: “我不是要你放下你手中的花,而是要你放下外六尘和内六根,还有中六识。等到你没有什么可以放弃时,就进入了不生不死的境界了。”
梵志听完佛说的话,当即就悟到了无生法忍。
佛家中的六尘包括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由于这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六尘。六根则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由于这六根能衍生种种执著烦恼即指向内心,故称内六根。至于六识,因为是依于六根,接于六尘,即产生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是我们常说的见、闻、嗅、尝、感、知。世人皆因六尘、六根还有六识而彰显人间百态,难怪乎既有虚相,也有实相,纷繁复杂,由心而生,由心而灭。
因此,当我们无可放下的时候,我们就不用放下。当无可悲痛的时候,我们就没有悲痛。这样的道理圣贤庄子早已悟透。现在,我不过是“重述”而已。然而,放弃、放下之后,我们该如何去做呢?在下面的小节里,将细说。
一物不将来时如何,抛弃一切之后怎么做关于这个话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其意是说,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该怎么做?对此,也是有来头的——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严阳的尊者问赵州禅师: “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禅师回答很简单,他说: “放下。”
严阳尊者不解地说:“我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放下’什么?”赵州禅师指示他: “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你看,这个赵州禅师还真不简单,他成功引导严阳尊者进入到开悟的世界。放眼到现在,我们心存疑惑,或者心理有了疾病,导师还有心理师同样可以引导我们开悟。两者是异曲同工,但正如本文所阐释的观点,只能是引导,而不是“直接带入”。现在,我们就来解读赵州禅师是如何引导“严阳尊者进入到开悟世界”的,这将有助于我们对"抛弃一切之后怎么做"的理解。
台湾知名歌手李丽芬有一首歌叫做《得意的笑》,其中有一句让人感触颇深,歌词这样写道: “名和利啊,什么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确,名和利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生时两手空空的来了,死时两手空空的离开。道理众人皆知,可做起来,很多人都无法做到这个程度,总是少不了各种牵挂,还有难以割舍。一次,和一朋友讨论佛理禅宗,朋友说凡是皆有因果,佛说前世因今世果,是否决定出生家庭的好坏?换句话说,前世带来的福报和苦报决定了今世的果?问题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或者难以解释?的确,谁曾见过前世?所以,当时我的回答是,如果能真的放下,又何须计较这些东西呢?如果这人世间有可以在生死之间带得来且带得走的东西,那有和无有什么区别呢?同样的道理,我们执著的以为前世有福报,今世有智慧,有名利……这都是放不下,殊不知它们就是执著、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有智慧的人,他们不会因为出生时未带任何一物来,死亡时不带任何一物走而放在心上。他们就那么“无牵无挂”地活着,做自己能做的事,随时提起责任,也随时放下执著,活出了生命的本质。现在,回到严阳尊者一开始的问话上,在这里, “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包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怎样才能算是一物不带来?其二,如果一个人拥有了“一物不带来”的智慧,这该是开悟了,那开悟之后又将如何?换句话说,抛弃一切之后我们该怎么做?显然,针对第一个问题,严阳尊者是在纠结于一个问题,他既担心不开悟,又想知道开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这般纠结,正好反映出其内心正在被自我的烦恼所困扰。这时,赵州禅师只说放下——即放下纠结,不要去想什么才是“一物不带来”,也别去想能不能开悟。不过,严阳尊者未能领悟其意,反而做了一个自我定论——如果我已一物不曾带来,那还有什么需要放下的?由此可见,他依然处于茫然之中,不知道要放下的是什么?如何才能放下?因为,他已经两手空空了。于是,赵州禅师又说,既然放不下,那就担起来吧。这说明,赵州禅师早已看出严阳尊者是真的放不下心中的纠结,如果再去“强迫”他放下,根本不能成功引导开悟。因此,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说法,赵州禅师一语点出严阳尊者的内心纠结所在,既然做不到放不下,那这些“放不下"定是他纠结所在——想必严阳尊者知道放不下的是什么,唯有把这些"放不下"担起来才能开悟。这时候,严阳尊者暮然回首一想,既没有带来什么——一物不将来,那就是说没有什么是需要担得起来的了。于是,心中豁然开朗,内心纠结如释重负,有所领悟了。
一物不将来,因为我们生时两手空空而来,还有什么好放下的呢?我们死时两手空空的走,还有什么要担起的呢?放眼我们的人生,那些最痛苦的人,不就是既放不下又提不起吗?如果我们能做到既提得起也放得下,不是很好吗?如果你觉得根本没什么好提起的,那也不用放下什么了,那就更轻松了?是的,就是这个理,道理并不难懂,一物不将来时如何,本来就“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一物”,何必难释怀?抛弃一切之后怎么做?无可放下,就别去逼迫自己放下,这是自添烦恼。这就是说,我们无须放下我们的欲望,无须放下我们的六根,也无须放下我们的至情。
因为,我们不过是一个平常人,有责任的时候就去担当,有执著难行的时候就放下,能得到事业的成功,爱人的相伴……这些“一物将来”能拥有,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如果没有,就在心中放下。如果实在放不下,那就面对它接受它。记住,我们就是一个放得下也担得起的正常人;佛理禅机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佛理禅机。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经典幸福故事精选】86:http://www.yipindushu.com/shejiaorenxing/15663.html
推荐文章
09-20
1 感受汉字力量,高情商句子大全早上好祝福语09-19
2 探索文字之魅,高情商回复别人的赞美的句子大全09-03
3 3岁社交能力培养09-12
4 【修身养性就从三十几岁开始】09-12
5 经典句子:触动情思的经典表达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