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完全能够同时处理许多件事情,但是如果感觉太复杂,每次只关注一件事是个更简单的做法。
yipindushu.com简单备注
这里的备注没那么难懂,也没有太高的原创性。这些备注肯定不全面,任何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经验或观察来加以补充。读者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其中的某些观点。
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与操作、系统或组织方面的简化有关。本章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思考习惯,它们可有助于“日常的简化原则”——也就是让“‘简’的习惯”成为日常思考过程的一部分。
每次只做一件事
人脑完全可以同时处理好几件事。我在做讲座时就可同时做以下几件事:
开口说话
考虑接下来说什么
在头顶的幻灯机上写写画画
观察观众
考虑当天不得不处理的其他事项。
同时考虑很多事情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你觉得事情变得太复杂了,则值得尝试一次只“关注”一件事:“此刻我只关注这一件事。”
用语言来表达可以迫使模糊不清和看似复杂的想法更加精准。
你不必时时刻刻遵循自己对自己下的指令。
厨师可以一边做饭一边聊天,大多数产业工人也一样。商店的售货员可以一边为你服务、一边与两个人聊天,还能接电话——全都同时进行,互不耽误。但还是要说,如果事情看似太复杂,让自己每次只做一件事会产生神奇的简化效果。这不是说你无法一心多用,但是你在此刻请选择这种一心一意的方式。
用语言表达
潜意识是个奇妙之处,据说所有奇怪和复杂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还有人告诉我们说,我们意识层面的所思所想,都只是潜意识和无意识大脑里所处理内容的模糊复制。因此尚存在于意识之外的明显复杂性当然就很难处理了。
自言自语这个简单的习惯可以简化问题。如果你不想让人觉得古怪,可以称之为“用语言表达”,也就是把正在思考的事情用普通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果你很难做出决策,不妨把困难用语言表达出来:
“我很难做出决定,因为……
……没有一个最佳备选做法。
……我无法在极佳的备选做法之间做出选择,哪个都不想放弃。
……这个选择看似正确,但我怀疑后期还是有困难。
……因为我不想让那个人不安。
……因为我确实需要更多信息。”
你应该能够用很清晰的语言向自己解释,为什么做出了那个特定的决策或选择。
如果你养成了对自己诚实的习惯,这一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会给你带来不少惊喜。它有助于你澄清事情看起来复杂和困难的原因,并帮你简化它们。
◎◎◎
同样,“用语言表达”的过程还可以用在做出决策之后;大声告诉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决定或那样选择。
“我做出这一选择(决定)是因为
……我实在不喜欢冒险。
……我以后还可以反悔。
……这是最容易的选择。
……我觉得很无聊。
……我不喜欢被人批评。
……大家都建议我这么做。
……这样会开启更多的可能性。
……这是最低成本的选择。
……这是最安全的选择。”
◎◎◎
正如我在早期出版的一本书[《德博诺的思考课》(De Bono’s Thinking Course )]中写到的,任何决策背后的三个主要原因都可以被简化为:
将彼此独立的事务搅在一起处理,最容易造成混乱。
1. 恐惧;
2. 贪婪;
3. 争论。
在用语言表达为什么做出特定选择或决定的过程中,你可以告诉自己这三个原因中的哪一个是最主要的。
一旦你用语言表达出决策背后的原因,就可以欣然接受那些原因了——如果不能接受,不妨再回头去考虑一下。
每次你回头去看自己的决策,都可以告诉自己:“我做出那个决策是出于以下原因……”
分类和整理
北欧海盗的胸针上面的图案复杂地缠绕在一起。复杂性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力图每次处理多重事务。
“这两个事项彼此独立。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每次只处理一件。”
“关于无家可归者,有好几个问题搅在一起了:有人无法应对这个复杂的社会;有人可能遭遇了什么不幸;有少数人喜欢这种流浪者的生活方式;还有些孩子离家出走,来到大城市,又没有能力支付住宿费用。”
“我们需要把这两件事分开,不喜欢老板是一回事,这个办事处的运作如此低效是另一回事。”
归类倒不是分析或分解事务,而是将原本彼此独立的事务分开。
分析是力图将事务分解成其真正的组成部分,你还可以把它们分解成自己觉得方便处理的部分。
整个任务或许会显得出奇地复杂,但每个小步骤可能是简单可行的。
分析和分解
分析的唯一目的是简化生活。不是努力处理复杂事务,而是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出各个已知元素,就知道该如何处理它们了。
分析问题旨在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旦找到了原因,就可以通过消除该原因来解决问题。如果不能消除该原因,我们就会陷入困境,因为那需要我们在保留该原因的前提下设计一种前行的方式——而教育传统只教授了分析方法,没有教会我们如何设计。我们擅长寻找“是什么”,而很不善于设计“可能会如何”。
分析力图分离出事物真正的组成部分,而分解不过是指将事物分解成“便于一次处理”的小块,然后就能分若干次处理那些小块了。“分解”过程是随意的,完全看个人方便。这便于处理所选择的部分。正如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胃口大小随意切割蛋糕,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划分当前形势。
小步骤
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可以被分解为若干微小的步骤,只需按部就班地处理即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曾经在墨西哥的一个古迹建筑上进退两难。我站在一个六英尺深的岩架上,大概相当于地面以上六层楼那么高。我害怕再往上爬,害怕回到起点,又不可能待在原地不动。因此我集中注意力迈出下一步,然后再迈一步。我以这种方式爬到了建筑顶端——又以同样的方式爬了下来。
通常你要做的只是设计适合自己的小步骤。
关注下一步往往要比关注整个任务简单得多。有时“下面几步”非常明显(在那座古建筑上就是如此),但其他时候,你不得不自己设计接下来的步骤。因此你所设计的步骤就要很小且很容易走。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每次也只能走一步。有时甚至还得用刻刀雕刻出自己的下一步。
利用概念
在思考中,我们未充分利用“概念”。我们更喜欢处理具体的细节,因为学校里只教了这个。然而人脑无时无刻不在处理概念,只不过它们都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潜意识里。概念是简化事物的笼统的一般方法。
一旦提取出概念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你就已经在简化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了。
你在乡间开车迷路了。这时你会动用一个笼统的概念来简化问题:
“一直往北开,早晚会开到公路上。”
那要比仔细考察自己到过的每一条路和每一个交叉路口简单多了。
销售团队的业绩不够好,因此你决定给他们提供一项“激励计划”。该激励计划的细节还需再议,但行动的大致方向已经确定了。你或许已经选择了“培训”或“更多的营销支持”的概念。无论如何,概念都能简化形势。那正是概念的目的所在:将行动简化为各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定概念,第二阶段是将概念变成现实可行的细节。
概念是大脑对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不计其数的行为的简化方式。概念要足够笼统、含混和模糊,才能涵盖多种可能性。
“民主”的概念很重要,关于如何将概念付诸实施的实用性细节也一样重要。
分阶段思考
出于某种原因,人脑不喜欢“急转弯”式思考。我们喜欢先明确目标,再想出如何实现该目标。在急转弯式思考中,我们会朝着某个明显不是那个目标的方向上迈进一步,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以那里为出发点,努力朝目标迈进。据说这很像是狗的后腿,所以英语也称之为“狗腿式”(dog-leg)。
在我以前出版的《大脑的机制》(The Mechanism of Mind )一本中,我设置过一项任务:“在一张明信片上掏一个洞,这个洞要大到你可以把头伸进去。”
我的建议是,可以先把明信片剪成螺旋体。显然这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因为螺旋有两端,而你不能将两端连起来。下一步是沿螺旋条的中心剪到快到每一端的地方。现在就有了一个很大的洞,足够把头伸进去了。我分不同的阶段解释了这个做法。这让一位审读此书的著名心理学家非常不安。我实在想不出为什么,大概他那个人的性情就容易烦躁不安吧。
在急转弯式思考中,我们不是直接朝向目标迈进,而是先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再以那里为出发点朝目标迈进。
那本书中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让人不安,因为该书说明了作为一个自行组织的信息系统的神经网络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怀疑他不理解那个部分,因此就纠结于这个微不足道的问题。
在水平思考的激发过程中,我们进行的正是急转弯式思考:提出一个激发,然后以其为出发点,想出一个有用的创意。
“破:汽车轮子应该是方的”,这似乎不是个可能改善汽车性能的创意。
从这个激发我们可以迈向“主动悬置”或“智能悬置”创意,也就是提前预测需要的悬置动作。这类机动车现在已经存在了。
“破:恢复公告传报员的岗位吧”,这个激发可以引发的创意是由插入广告来支付免费电话。这一系统如今已在好几个国家使用了。
这一急转弯式思考的过程很像数学中那个人尽皆知的过程,即把一个新问题转化为已知解决方案的熟悉的问题。
逆向工作
人脑或许不喜欢急转弯式思考,因为人脑喜欢“逆向工作”。我们都是从自己想要到达的目标出发,经由一系列越来越具体的概念,最终得出一个可用的具体创意。
我们是从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出发逆向工作,直至目前所处的位置。概念越来越具体,直到最终想出具体的创意。
这一过程在水平思考中的“概念扇形图”技巧中得以成形。哪些笼统的方法或“方向”可以引领我们实现目标?
哪些“概念”可以用来朝着笼统的方向前进?
哪些具体的创意可以用来将那些概念付诸行动?
如果问题是缺乏训练有素的员工,那么方向可以是:
……增加训练有素员工的人数;
……减少对训练有素员工的需求;
……提高现有训练有素员工的效率。
要想提高现有训练有素员工的效率,有助于促进朝着这一“方向”迈进的概念或许是:
……让他们更努力地工作;
……更充分地利用他们的时间。
更充分地利用其技能时间,实施这一概念的具体创意或许是:
……给他们分配助手,让后者来做所有不需要专门技能的工作;
……让不同的部门甚或不同的组织共享这些训练有素员工。
每个方向都能导向多个概念,每个概念又能引发若干创意。如此就产生了连锁反应,可能的行动方案成倍增加。
这类框架能够让思考变得更简单。
十分简单的框架可以让思考变得更简单。在任何时候,我们都知道自己当前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平行思考
原始的争论方法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事实上有更简单的六顶思考帽方法可以利用平行思考(详见《六顶思考帽》和《水平思考》中的详细解释)。
在任何时候,所有相关者都看向同一个方向,将各自的想法平行排列。共有六个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用一顶不同颜色的“思考帽”来表示。
这种极其简单的体系如今正在全世界各大公司和学校里广泛使用。该方法将会议时间缩短到以往的四分之一甚或更短,为更有建设性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空间,消除了各个自我在会议中的斗争。
该方法还通过条分缕析简化了思考过程,后者本身继而也被广泛应用。大脑的化学平衡使它能够同时处理各种思考方式。澳大利亚的约翰•库尔维诺(John Culvenor)写过一篇研究报告,他指出,学习了六顶思考帽方法的安全工程师,业绩要比同一领域没有学习该方法的工程师高出一倍。
没必要追求完美
如果追求完美,任务的复杂性必然会把你压垮。有时做得不错就够了。
如果你打算写一本完美的书,这根本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耗时如此之久,以至于即将完成该书撰写时,你的想法已经改变,可能又要重写了。
犯错当然不被接受,但追求终极完美可能会增加事情的复杂性,让形势变得更糟。
说没必要追求完美,并不是说可以接受犯错。对犯错应该零容忍。而是说有时候没有错,只是有些东西还可以更好一些,再好一些,这时追求完美会增加一些额外的价值,但也会带来很多额外的复杂性。
放慢速度做事
如果你被复杂形势压得动弹不得,不妨学着将做事的速度放慢。这需要严格遵守纪律和集中精力。我怀疑中国的太极锻炼之所以能让人静下心来,也恰恰是因为这个原因。放慢速度做事能帮助大脑澄清和简化事物。这是一种冥想。
如果大脑什么都不想,以非同寻常的慢速度做正常的事情时,就更有可能迸发出新点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报告说,在诸如刮脸、进行业余爱好活动等情形下,即大脑想的事情最少的时候,最有可能冒出好主意。专注于目前担忧之外的其他事情可以让思考变得更清楚、更简单。
清晰
清晰与简单并行不悖。在必要时刻戴上眼镜能让含混不清的世界变得更清晰。
现在形势如何?
我们迫切需要做些什么?
或许人们在不那么努力寻找创意时,大脑才有可能迸发出更好的点子。
清晰是认知的简化。
出什么事了?
这类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还可以加入一些本章前文中提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习惯,用一个清晰的、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的答案来回答那些问题。
简化的终极目标是设计一种简单生活吗?
简单生活有多简单?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关于日常简化原则的简单备注: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7277.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诠释着生活的真谛09-12
2 商业银行内部稽核流程09-20
3 捕捉汉字精华,每日一句名言09-19
4 邂逅文字魅力,经典句子发朋友圈09-13
5 洞察正能量语录大全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