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总体上分三个层面。在战略层面,老总制定战略目标;在战术层面,职业经理人把战略目标翻译成计划,就战略的可行性反馈给战略层,供调整战略,然后层层分解,指导基层执行;在执行层面,基层员工把计划付诸实施,并就计划的可执行性反馈给战术层,供调整计划。三层结合,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执行,是常见的企业管理模式。
计划是本土企业的短板
就战略层来说,我们的企业家虽然大多出身草莽,但充满街头智慧,有远见,有胆识,敢于抓住机会,敢于承担风险。一句话,就是富于创业家精神。正是因为这些创业型的企业家,才造就了30余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而在欧美企业,尤其在大中型上市企业,老总更多的是职业经理人背景,论胆识,论远见,跟我们的企业家都没得一拼,这也是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家的本质区别。所以,在战略层上,我们的老总总体上强于欧美。 在执行层面,我们的基层员工远胜欧美的“贵族”员工。就拿我个人的经历为例,我在硅谷工业界时,管理全球团队,同样一件事,交给中国大陆、我国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亚洲员工,3天后回复来了,说哪些已经做完了,哪些还在继续,哪些需要支持;交给欧洲、北美的员工,3天后回复的往往是一堆理由,每一条都是为什么这事儿没法做。经常听人开玩笑,说欧洲人一年1/4的时间在度假,1/4的时间在准备度假,1/4的时间在从度假中恢复过来。这不准确,但反映了在高福利政策下,欧美员工的进取心确实与本土企业不能相比。所以在执行层面,本土企业又胜欧美一筹。 那么欧美企业的优势在哪里呢?在战术层面,即职业经理人层面。职业经理人做什么?职业经理人做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两件事:计划和控制,即把目标细化为计划,用计划来指导执行,同时根据执行情况来完善计划(控制)。北美企业之所以能够保持竞争力,在我看来,关键是在于职业经理人。他们有完善的培养体系,比如商学院教育和公司的轮岗、企业大学,培养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阶层。这些职业经理人通过完善的计划,有效弥补了战略层和执行层的不足。我在北美接受了完整的商学院教育,做了十多年的职业经理人,对此深有体会。 对于很多本土企业来说,所谓的管理粗放,一是没有计划,有的只是消极应对;二是没有控制,控制是围绕计划的控制,计划都没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还谈得上什么控制? 管理的核心是计划 如果企业家是统帅,制定战略与方向,那么职业经理人就如军师,运筹帷幄,而运筹帷幄就是计划,把战略细化成计划方案。比如企业家说明年营收要增加30%,职业经理人经过细致的计划,制订出实施方案,告诉老总是否可行,可行的话代价是什么。就如统帅与军师,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是相辅相成,互为补益。 计划是本土企业的短板。计划经济时期,自上而下,从政治到经济,主要是以搞运动的方式推动的。可以说,计划经济没有培养出多少计划型的管理人才。而当前实体经济中的高层,正好是以那个时间段成长起来的人为主。 当然,不管怎么解释,这“棍扫一大片”的结论,注定是要被砖头拍的。在砖头落下来之前,且容我讲两个故事,算作最后的陈述。 我在硅谷,时常有朋友、熟人、读者从国内来访。这不,微信上突然跳出一句来,一位朋友说要来美国了。问什么时候来,我们一起吃饭。答曰过几周,到时候再告诉。刚开始我还惦着,不久这事儿就淡出视线了。突然微信上又冒出一句,说已经到旧金山了,晚上一起吃饭。赶紧问,在旧金山什么地方,几点钟碰头?答曰还早,待会儿定了地方告诉你。还早?都下午2点了,从硅谷到旧金山,就是不塞车,也得快1个小时。眼看下班的高峰期就到了,千等万等,终于微信上又蹦出一句来,说在某某饭馆。老天,已经下午5点了,高速公路上车流如织,紧赶慢赶过去都快晚上8点了。这位朋友是个大教授,跟另一帮大教授们一起来开学术会议。大教授们生活上比较粗疏,没有计划性。我也拿这经常开玩笑:教授们没有计划性,难怪教出来的学生也没有计划性。 教授们如此,企业家们也不例外。有位企业家,典型的白手起家,投资移民到北美,在美国属于既有钱,又有闲的那一阶层。这老兄一到寒暑假,孩子放了学,就带着全家开车出游,几十天在路上。像这样的出游,美国人至少半年前就制订计划,哪一天走到哪里,住在什么地方,甚至到哪个饭馆吃饭,都计划得井井有条。这老兄不是,他是走一天算一天,走到哪儿就住到哪儿。在美国旅游过的朋友知道,美国很多地方,比如黄石公园、大峡谷,地广人稀,酒店不早订,旅游高峰期就往往订不着,一店难求,即使运气好,订到的话也会贵很多。于是就苦了这老兄,每天午饭后不久就开始为晚上住哪儿犯愁,好不容易找到了晚上落脚的地方,又开始忙着找中餐馆,满足一家人的中国胃。就这样,一路上为食宿所累,恐怕也不会为旅游增色多少。于是我的玩笑库里又多了个素材:企业家如此,难怪培养不出有计划的员工。 看上去这两位是极端例子,却是一些国人疏于计划的真实写照。近十年来,我跟大量的本土企业接触,感触颇深的就是有些本土企业做事普遍欠缺计划,计划多变,朝令夕改,用我一位美国合作伙伴的话讲,“短期计划是下午4点,中期计划是本周四,没有长期计划”。下午会议上谈好的事,第二天一大早就变了,就因为上头的一句话。 计划也是确定需求,细化目标的过程。计划不到位,需求、目标不清,结果注定是走弯路,成本做不下来,速度做不上去。有一次,我给一个千亿级的企业做培训,晚饭时闲谈,不知怎么就聊到国内软件开发不赚钱上,这个公司的采购老总开玩笑,说他们的软件开发供应商是干两遍活儿,拿一遍钱,你说怎么能赚钱呢?为什么是两遍活儿?需求定义不充分,供应商辛辛苦苦开发好了,采购方一看不是他们想要的,于是供应商就只有重新来过的份儿。说白了,还是计划不周到。 英语中有句谚语,说要么是measure once,cut twice(量一下,剪两下),要么是measure twice,cut once(量两下,剪一下)。这里的“量”,其实就是计划。我们干的太多的是“量一下,剪两下”的活儿。就像一个经理人开自己公司的玩笑:我们从来没时间一次性把事情做好,但我们总有时间把事情几次性做好。言下之意,因为期限紧、客户要求急等各种原因,企业总是没有时间列出完整的计划,一次性把事情做好;没做到位,就得返工,折腾几次做好,花的时间更多。 我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篇幅讲计划呢,不仅是计划部门的计划,而且是企业管理中广义的计划?根本原因是良好的计划为企业运营增加确定性因素,是控制企业运营成本和库存的关键,对于大中型企业尤其如此。仔细想想,企业运营中的不确定性,最后总会形成某种方式的成本和库存。企业小的时候,一个老总带着三几十个兵,船小好调头,快速响应是竞争优势,计划的重要性得不到体现;企业大了,几千、几万名员工,计划不周到,今天进三步,明天退两步,来回折腾,成本惊人,是个大问题。虽然企业离不开折腾,即使自己不折腾,竞争对手也会折腾你,但这样无谓的折腾要避免。 什么是无谓的折腾?老总头一天听了“专家”一席话,或者多喝了杯酒,一个点子突然冒上来,就一竿子插到底,第二天全公司的几万人就行动起来。回过头来一琢磨,说不能这么做,这里有个更好的点子,于是几万人又掉过头来,重新来过。这就是无谓的折腾。我在培训中经常问,这是谁的问题?大家异口同声,是老板的问题。其实不是:这是个职业经理人问题,是职业经理人层次不够成熟、能力不够强的表现。且听我仔细解释。 老板,尤其是创业型的企业家,不管是在欧美还是本土企业,特点是点子多,但想法也变得快。这是企业家的共性。作为职业经理人,我们的职责是围绕老板的点子,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反馈给老总,验证这个点子可行,或者不可行,因为要花多少资源,需要多少时间,会影响多少现在已经在做的项目,然后由老总决断是否要推进这样的点子。这个实施方案就是计划。在成熟的欧美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力量比较强大,能够与企业家互相补充,也互相制衡,这是良性的平衡。而在很多本土企业,职业经理人一方面能力差,另一方面力量薄弱,在官本位的国企和创始人强势的民企尤其明显。对于老总的点子,他们没有能力制订出完整的计划,告诉他可行还是不可行;或者即便有了计划,认为不可行,也说服不了老总改变。你可以说这是因为老板固执,但更深层次,还是因为职业经理人的能力不够。 于是职业经理人就面临两种选择,两种都是失败的选择:少数人继续“抵抗”,被视为不合作而最终被淘汰;多数人就投降,顺着老板的意愿:你是老板,你想让干什么那就干什么。这其实是放弃职业经理人的最重要的计划职能,把职业经理人由运筹帷幄的军师降格为冲锋陷阵的卒子。这就形成了很多本土企业的两头强(战略层的企业家、执行层的基本员工)、中间弱(战术层的职业经理人)的格局。而离开了战术层的计划方案,战略层的点子注定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试错执行过程中注定要走冤枉路,成本就低不了,速度就快不了。“摸着石头过河”貌似实干精神,对于初创的企业或许适用,但对成熟企业来说,试错成本很高,是缺乏计划和管理能力低下的体现,是个大误区。 所以本土企业的问题,表面上看是执行效果不好,比如成本太高、库存太多、投资回报率太低,其实本质上是计划不到位。我们的执行能力是一流的,但再强的执行,面对先天不足的计划,能弥补的也有限。这在企业进入成熟期,规模大了就更明显。 而计划上的先天不足,最后都会或多或少体现在库存上。就像人到中年,各种问题最后都会反映到腰身上的脂肪一样。而要判断一个公司的计划能力,没有比库存更好的指标了:相同行业,库存周转率低的企业,几乎毫无例外都是计划能力薄弱的企业。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相比北美企业,计划是本土企业的薄弱环节: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6526.html
推荐文章
09-18
1 让你的工作引人瞩目09-12
2 经典句子,充满幽默的心灵鸡汤哟09-19
3 感悟文字深情,汇聚众多正能量的经典句子大全09-20
4 感悟汉字深情,与花相关的高情商富有诗意的句子09-12
5 德鲁克谈员工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