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电气(GE)业务遍及全球,美国之外的销售能占到公司总体的三分之二。有些地区政府更迭频繁,政治环境很不稳定,但GE仍需在那里生产、销售、安装或维护自己的产品。那么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GE该如何应对呢?与绝大多数公司不同,GE并没有一味地规避风险,而是将风险视为其业务模型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分析如何管理风险,如何为承担风险而获得更高的收益补偿。这就意味着管理层必须时刻关注政治风向,形成严谨科学的分析机制,还得尽早发现端倪,抢占先机。
GE电力及水处理集团总裁史蒂夫•伯茨(Steve Bolze)虽然坐镇美国纽约州的斯克内克塔迪总部,但其业务范围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有些政局很不稳定的高风险地区,比如非洲及中东。该部门产品的货值很高,都在几亿美元以上,对于客户来说属于长期投资。总体收入、利润及资本支出中的大半都源于美国之外的国际市场。为了更好地管理风险、把握机会,伯茨已经养成习惯,定期收集并深入分析重点地区的相关信息,认真思考信息背后的深意。此外,他也会深入一线,认真倾听当地团队的意见。他解释:“我们也有收集信息的标准化流程,也会聘请外部的咨询顾问,但面对不确定性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入一线,亲身体验。在当地建立良好的长期关系,能帮你把握当地局势的关键所在;帮助客户解决他们的问题,也能帮你了解当地所处的社会环境。比如五年前,我们曾在科威特开展了大规模的发电业务。当时与当地政府、合作伙伴以及美国驻科大使的深入交流,都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能更好地判断合适的进入时机及切入方式。”伯茨时刻保持警觉的洞察力,为其创造了卓越的业绩,GE电力及水处理集团在同行业中,无论是利润水平、市场份额、收入增速以及现金流状况都位于行业之首。在成绩面前,伯茨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松懈,他们还在密切地关注外部环境,为迎接下一次挑战,积极地做着各项准备。
跨界积累潜心修炼
有一次参加微软公司主办的CEO高峰论坛时,我与巴菲特及其他八位嘉宾同桌,共进午餐。席间大家对巴菲特的渊博及睿智深感钦佩,同时也很好奇,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据我所知,巴菲特每年都会阅读500多份投资人电话会议的会议记录。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都会在投资人电话会议中,细致阐述其对市场环境和各自行业趋势的见解,深入介绍公司相应的发展战略。尽管巴菲特投资的各家企业都是独立经营,但在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总部层面,巴菲特还是会根据宏观经济及各行各业的发展动态,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调整。在我看来,经过了几十年的潜心修炼,巴菲特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洞察力及敏锐度几乎无人能及。 [1]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56年由沃伦•巴菲特创建,是一家世界著名的保险和多元化投资集团。 追本溯源抓住动因 在洞察外部环境变化时,你要追本溯源,抓住能够引发市场巨变的关键动因,比如新技术、新专利以及新规定等。如果发现新技术,你要想其发明意味着什么?其发明人是否有动力,将之转化为成功的商业机会?如果不是发明人,那么是否另有其人,有意愿挺身而出?要想充分利用新技术,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什么资源?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微处理器功能的提升及互联网接入成本的降低,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关的两件事,但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却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开发出了开放源代码的Linux操作系统,让全世界的编程人员都能在此基础上相互协作、不断完善。正是因为Linux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当年IT行业的格局,最后连IBM这样的业界大鳄也都使用了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现在,这早已成了行业规则。 集思广益寻求新知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What’s new?”几乎成了最常见、最保险的闲聊起始句。其实早在30多年前,即杰克•韦尔奇于1981~2000年担任通用电气(GE)CEO期间,他就养成了这样随时把握新动向的习惯。当年,他在与各路精英会面时,都会提出类似的问题;只要听到新的见地,也都会认真汲取。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与GE的其他高管已经合作了十多年了,一天我在新奥尔良凯悦酒店的电梯里,碰到了韦尔奇。我对他说:“早上好,杰克。”他犀利地扫了我一眼,但一言未发。我又向他打了两次招呼,但他还是未予理睬。我不禁有些搓火。突然,他问道:“What’s new?”(你有什么要说的?)我用同样简洁的方式回答道:“流动资金为零。”他反问道:“你是在向我推销咨询服务吗?你说的靠谱吗?有谁做到了流动资金为零?”虽然他心存怀疑,但并没有把这个想法彻底打入冷宫。后来电梯门开了,他并没有立即出去,又问了一遍,究竟哪家公司真的实现了流动资金为零。我向他详细介绍了某家公司的实际案例,即该公司CEO通过一些工具方法,显著提升了该公司的流动资金使用效率。当时工业制造企业每实现一美元的销售收入,就需要投入20~40美分用作流动资金。如果真能实现流动资金为零,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可以将节省出来的资金用于扩大规模、发展壮大。其实流动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还能促进客户满意度的提高,因为企业能够按照客户要求进行生产。 很快,韦尔奇就开始了行动。他先是与一位业务部门主管一起,拜会了那位CEO,并花了好几个小时,向对方认真学习如何提升流动资金使用效率。然后他又派了几位高管去参观了对方的工厂,进一步确认了他们的方法的确行之有效。最终,韦尔奇下定决心,为GE制定了零流动资金的业绩目标,并在克劳顿维尔领导力中心开发了相应的培训课程。等到韦尔奇卸任时,仅这一项就为GE节省下了几十亿美元,可以用于投资未来发展。 现在,当我做高管培训及教练辅导时,也会把韦尔奇的这一招与大家分享。尝试之后,很多人都告诉我,这句貌似简单的话是多么有效,能引发多少新思考,激发多少新想象,催生多少新洞见。 对我自己而言,寻求新知已经成了每天的习惯。比如,最近在与《哈佛商业评论》编辑沟通时,我问他对哪些新话题有兴趣,对哪些议题则觉得挑战性很大。他提到了机器人,于是我又深入了下去。他解释说,虽然自己也知道未来机器人肯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人力,但他不愿意触碰这个话题。我立即联想到亚马逊公司的贝佐斯刚刚收购了一家机器人公司,这对于他实现当天到货的宏大目标至关重要。此外,谷歌最近刚刚投资5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卫星公司。不久前,我还在《经济学人》杂志上读到,现在已经推出了超小卫星,直径不到30厘米,可以在环球低空轨道上飞行。这些发展很可能对多个行业产生影响,比如农业、运输业等。当别人问我,最近有什么新观察时,我会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们分享。要知道交流从来都不是单行线,从别人的反馈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每天都会见到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对外部环境的洞察力也在不断提升。 不同的人寻求新知的方式不同。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的习惯是问:“你怎么看?”另一位我认识的企业领导人会问:“你现在最困难的是什么?”稍长但更为准确的提问是:目前业界的通行做法及其背后的假设是什么?行业中的一致性本身就是一种系统风险。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住房抵押贷款行业的同质化程度。当时,几乎所有机构的信用审查标准都非常宽松,房屋市场的杠杆率显而易见过高。如果你发现行业呈现出类似的情形,你就知道这离崩盘不远了。想想会发生哪些情形,看看是不是已经出现了预警信号及变革的引领者,不管其作用到底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1] “ What’s new?”是较为笼统的发问方式,最近有什么新鲜事,有什么新观察,有什么新见解,都可以涵盖其中。 [2] 韦尔奇说的“ What’s new”,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下是指:你有什么要说的?更不客气的说法是:你到底想说什么? [3] 杰夫•伊梅尔特是通用电气公司(GE)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深入分析管理风险: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6334.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理财师“一招检验术”09-12
2 在危机与变革中转向09-12
3 经典之语,诉说着情感的温暖09-12
4 学校应不应该实行封闭式管理09-12
5 经典句子,幽默与深度的奇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