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金融媒介机构。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直接关系到银行、投资者、债权人、银行职工甚至整个公众社会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分析银行的经营业绩有助于发现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业绩考核分析的必要性
1.在新的竞争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呈现出盈利下降、风险增大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通过了解影响其竞争地位变化的原因,并对其经营业绩进行评估,对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因素加以分析。银行业绩分析,可以为银行调整存贷款政策,重新审核扩张与发展计划,以最小的成本谋求最大的盈利提供依据。 2.为银行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了解银行经营状况的途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资本的国际流动的加速,银行业务的国际化越来越普遍。银行不再满足于通过单一的存款途径吸纳资金,还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技术创新、网上银行服务等手段吸引客户,借助于金融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融通长期资金,发行票据融通短期资金。在金融市场上,银行必须接受市场投资者和债权人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投资者对银行财务报表所揭示的业绩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银行能否在市场上顺利获取资金。业绩分析有助于银行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银行业绩情况。 3.可以为银行的稳健经营、避免风险提供依据。近年来,银行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经营风险增大。银行倒闭的事件不断发生,从这些银行倒闭事件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不良贷款上升,贷款损失增加,从而造成贷款风险过大,而银行又缺乏系统有效的不良贷款监控系统,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和控制不良贷款的发生,即使发现了也不能通过资产证券化、打包出售等市场方式化解银行风险。(2)不能有效地控制银行开支。一方面,银行要改善员工福利,购置新的办公设备,支出不降反升;另一方面,银行市场竞争加剧,盈利下降,不能创造出足以弥补这些开支的收入。一旦银行收入减少、信誉下降、存款不能满足需要,银行只能通过高成本在市场上融资。这些因素造成的银行经营风险,如果能有准确的银行业绩分析系统,帮助经营者了解银行的经营状况,就可以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采取积极主动的风险防范措施加以避免。 银行的业绩考核分析,无论是对银行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还是对银行监管机构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 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揭示了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本义,同时它也是评价银行经营业绩的最终标准。与其他的工商企业一样,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银行只有在保持理想的效益水平条件下,才能吸收到充实的资本,并以此增强经营实力,巩固信誉,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由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必须讲求经济核算和经济效益。盈利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是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股东受益、投资者获利的保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正是通过货币资金的高效营运,实现资金增值,取得最大盈利。这样,利润最大化就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比较提供了一种衡量标准。 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也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重视自身的盈利状况。资金实力在银行的竞争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银行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保持雄厚的资金实力。银行的资金来源于股东、存款人、金融市场投资者、债权人等,银行利润状况直接影响银行资本和资金的筹集。只有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才能使股东、投资者获得满意的收益,吸收更多的资本,才能提高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信任程度,吸收更多的客户资金,扩大业务规模。同时,理想的盈利水平也是商业银行吸引优秀管理人才和稳定现有职工队伍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其市场竞争实力。 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使其能够在保证信贷资金必要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年,但是国有银行改革仍然停留在资金注入、技术投入、风险控制等技术层面,在关系到国有银行产权结构、激励机制等深层次改革方面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国有商业银行依然保留着为政府向国有企业发放“政策性”贷款的角色,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官办官营色彩,银行高管人员由政府指派,无须考虑自身的盈利需求,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2006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先后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利润增长和每股净资产增加已经成为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首要目标。 然而,学界对于银行应不应该确立以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经营目标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不少学者认为,承认国有商业银行的切身利益,允许其追求利润最大化,将与宏观经济效益发生矛盾。从短期的角度看,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有可能与宏观经济效益提高的目标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不同的银行对贷款风险的认识程度、经营管理水平、对“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偏好等方面不完全相同,因而对贷款的选择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态度。但从长期看,商业银行通过对信贷资金“三性”最佳组合的追求,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投资方向,在贷款项目的投向上必将选择那些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产品有销路的企业,而放弃利润水平差、资金周转不灵、产品销售没有前景的企业,优化产业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得以提高,也会提高整个银行业的经营业绩。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依赖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提供,一旦国有商业银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国有企业来说无疑会是沉重的打击。目前,把利润最大化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业绩考核标准仍然有困难。但是对于民营的商业银行,这一标准无疑是业绩考核的核心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正确评价银行业绩还应当正确地理解利润最大化。在实践中,要避免出现把利润最大化简单化或概念化的倾向。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要始终意识到利润最大化是最终的目标和任务。对管理者而言,只有商业银行不断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取得竞争优势,其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银行的最终目标——利润才有可能在竞争中有效获得。所以,从深层次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管理者对银行的贡献应当是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构筑,利润可以是核心竞争力诸多指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它决不应该是全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商业银行的业绩分析: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6294.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珍藏经典句子,领略文字魅力09-12
2 经典句子,是精神世界的丰富宝藏09-12
3 领导是团队管理的核心02-15
4 招商加盟网软文发稿09-12
5 经典句子,让你笑到无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