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类似危机一样,问题始于大量热钱涌入市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及2001年“9•11”恐怖袭击,令美国经济发展蒙上阴影。为防范经济衰退,美国货币及财政部门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美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税、增加政府开支,这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后尤为明显。此外,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开始稳步下调利率,并于2003年7月降到了1%,这是近5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由于市场流动性过剩,美国国会以及克林顿政府和布什政府都要求房利美(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房地美(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放松房贷标准,让更多人能拥有房产。在低利率与宽松房贷政策的有力推动下,美国房屋建设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也日益飙升。私营贷款机构更是欢欣鼓舞,推出了所谓的次级房产抵押贷款,其信贷标准几乎形同虚设。房地产行业顺势快速成长,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据美林估算,到2005年秋季,美国经济增长过半归功于房地产市场,其中包括新房建设、房屋销售、家具购买及家电置办。”
大部分贷款都是房产抵押贷款的再融资,主要用于购买汽车、服装及安排度假等生活消费。当时实际工资已悄然下降,再融资能有效帮助人们维持原有的消费水平。火热的股票市场也是大量消费及肆意挥霍的有力推手,因为股价上涨使很多人从中受益,个人财富快速增长,至少在表面上看是这样。事实上,房地产泡沫是整体经济泡沫的一种体现。我们姑且把它叫做信心泡沫:形势一片大好,未来将更加美好!2000~2008年,美国家庭债务几乎翻了一番,达到近14万亿美元。2006年,美国贸易赤字达到了7633亿美元的历史高点。美国政府及民间支出的大幅上涨,使中国及原油出口国获益匪浅,迅速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
全球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激增带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自然资源价格暴涨,并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伴随着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迅速上涨,并于2008年飙升至每桶近100美元,达到历史高点。2004~2006年,美联储开始上调利率,但收效甚微:美国人疯狂借贷的需求有增无减,虽然本国银根有所收紧,但全球其他国家的储蓄资金大量涌入,使美国市场泡沫愈演愈烈,个人债务规模不断推高。 市场失灵 过去几十年,政府的有力监管保障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此次金融危机的另一罪魁祸首就是监管政策的放松,甚至是倒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国会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禁止商业银行及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这种监管放松甚至倒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金融行业对美国国会的持续游说;二是格林斯潘的大力支持。这位自由市场的忠实信徒,把政府监管视为良性金融创新的人为障碍。 一项美国证监会的监管松动也从中推波助澜。长期以来,证监会要求诸如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兄弟及贝尔斯登等华尔街主要金融机构的债务净资本比不得超过12:1的上限。但过去几年,证监会事实上默许其突破上限,这项监管规定形同虚设。此项政策调整纵容了华尔街的贪婪,杠杆与净资本比一度达到40:1,这意味着金融机构能凭借小额短期银行资金及货币市场资金,通过40倍债务杠杆的放大作用,实现业务规模的急剧扩张。当然,这样的业务扩张内在风险极高,上述五家金融巨头中的三家已不复存在,绝非偶然。可用资金大幅上涨,要求新的投资机会实现保值增值,因此这些金融机构购买了大量担保债务凭证(CDO),即那些高风险的房屋抵押贷款债权的衍生金融产品,并打包推销给那些追逐高额回报、但对风险毫不知情的投资人。最终这些风险的受害者不仅是其始作俑者,还包括很多远在世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投资人。这些金融机构直接与公司股价挂钩的高管激励机制也在推波助澜,使公司上下不顾风险,强力推动房产拥有者增加借贷,甚至不惜以次充好,诱使那些根本无力偿还房贷的人购置房产,办理房产抵押贷款。 无人能懂的复杂金融工具 政府放松监管的危害还不仅于此,在客观上也导致了有毒债务金融工具的出现,尤其是担保债务凭证和信贷违约掉期(CDS)。信贷违约掉期也是此次金融危机的一大罪魁祸首,其设计初衷是在发生债务违约时,保护机构投资人利益。它以保险形式出现,但结构极为复杂,以至于那些负责设计及发行的金融机构也无法真正理解。由于这种工具属于表外资产,无须在资产负债表中有所体现,因此深受借款方欢迎:不仅能有效隐藏债务,还能打包出售给投资人。 这些复杂金融工具是由一小撮数学和物理学博士依照各自数学模型设计而成的。这些模型的具体内容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谜,甚至很多公司高管及董事会成员也一无所知。在2008年之前,要想真正了解这些复杂金融工具背后的商业逻辑,只能去问负责管理这些专家及交易员的基层经理人。 三大评级机构,即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也对此一无所知,它们仍然给很多潜在有毒金融产品做出了3A级评价。它们不仅对金融产品,还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级,当时被授予这种最优评级的企业全球只有12家,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获此殊荣的金融产品数量却高达6.4万种。 难怪巴菲特极有先见之明地把这些金融工具称为“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令人不解的是,放松监管要求、允许金融机构大幅提高杠杆率的决定竟然发生在比尔•唐纳森担任美国证监会主席期间。1959年,唐纳森与其他两人共同创办了一家投资银行DLJ集团,该集团于2000年被瑞士信贷集团收购。以他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经验,他应该完全清楚这一放松监管的举措究竟意味着什么:高杠杆率是把双刃剑,业务发展好的时候能极大提升盈利水平;一旦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市场信心开始动摇的时候,高杠杆率会急剧加速形势恶化,甚至可能引发连锁效应,瞬间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此次金融危机就是这样爆发的。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热钱涌动: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6247.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多人负责等于无人负责09-13
2 正能量名言,照亮你的人生之路09-12
3 经典句子,让你笑到飙泪的经典语09-19
4 【无法理解的从众思维】09-12
5 简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