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负债风险管理还是资产风险管理中,银行都面临一种共同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市场利率波动幅度的大小及银行资产和负债匹配不一致的程度。利率风险过高会对银行的收益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利率的变动通过影响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其他一些利率敏感性收益和经营费用,最终影响银行的收益。利率的变动也会影响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工具的价值。所以,一个能将利率风险控制在审慎水平上的有效利率管理程序对于银行的安全和稳健运行至关重要。利率缺口管理的着眼点便在于通过对市场利率的分析和预测,改变利率缺口而使商业银行获取更多的利差收益,在市场利率的波动中处于主动地位。
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可以根据其利率变动的特点分成两类:一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另一是非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而所谓的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是指市场利率的变动会使其利率也随之变动的资产或负债,包括同业拆借、短期贷款、短期投资、变动利率的定期贷款等资产与活期存款、短期存款、短期借款等负债。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额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额,此时商业银行保有正缺口;反之,银行则保有负缺口。所谓的缺口,就是指敏感性资产超过敏感性负债的那部分资金差额。如果两者正好相等,则称银行保有零缺口。
在不同的利率变动状况下,持有正负不同利率缺口对于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和安全性水平有重要影响。商业银行资金缺口管理就是在利率变动循环时期使银行资产负债利差最大化的一项战略措施。随着利率的变动,调整可变利率和固定利率的资产与负债组合结构,通过改变资金缺口的大小,可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当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即正缺口状态下,若市场利率上升,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同时上升,并且利率敏感性资产上升得比利率敏感性负债多,银行利差扩大,利润上升;而同样在正缺口状态下,若市场利率下降,则银行就要面临利差总额下降、利润水平降低的结果。如果是银行保有负缺口,则市场利率上升,银行利润反而下降,市场利率下降则银行利润上升。而在零缺口的状态下,银行收益基本上不受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银行收益稳定。
实施利率风险缺口管理的核心是三个基本战略。首先,银行获得的各类资产都是可出售的,不会因为过分集中而产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这一战略能确保在决策失误的情况下不会对其他方面产生严重影响,而且能保证资产购进和出售的顺利进行;其次,对利率变动周期各个阶段资产和负债买卖制定行动计划,即在利率变动周期的具体阶段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扩大银行利差获得更高收益;最后,避免把利率的每一变动都看做是一个新的变化周期,在行动中要谨慎并且尽可能的稳健,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在实践中利率波动可能存在长期的周期变化,但是中短期的利率变动的把握是有难度的。 在缺口管理中,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组合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均衡法,即上述讲的保持零缺口状态,使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这是一种较为保守的缺口管理方法,它放弃对利率变动的利用而固守较低的收益率,这是一种以牺牲盈利性换取安全性的做法,长此下去有可能削弱银行的进取心和竞争力,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对于很多中小银行来说,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采取这种较为保守的缺口管理方法还是比较有利的。 第二种是正缺口,即保持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在利率上升的情况下采取正缺口方法对银行有利,因为利率上升能使缺口变大,提高银行的收益率。 第三种是负缺口,即保持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利率缺口能在利率下降的情况下提高银行利差,扩大银行收益。 以上三种方法在利率变动周期的不同阶段应当选择适用。在低利阶段,应当确保贷款质量,减少对资信差的行业的贷款,尽量缩小利率敏感性负债,扩大利率敏感性资产规模,并尽可能延长负债的期限,以期在利率上升阶段扩大利差,获得高收益。在利率上升阶段,扩大敏感性资产规模,就应在其最高点到来前,把资产改为非利率敏感性资产,如果负债利率较高,就应该尽量缩短期限,避免利率下降。在利率下降的阶段,则进行反向操作。 利率风险缺口管理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在实践中负债往往是由储户的存款行为决定的,并且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商业银行能把握的常常只有敏感性资产往往难以完全自由地控制本行的利率缺口,同时改变本行利率缺口还要承担交易成本和其他成本,有可能会造成利率缺口管理的收益无法抵偿变动缺口的成本的局面。此外,在利率缺口模型上有一些实际的问题,一是有些资产负债项目没有到期日,从而无法精确计算缺口分布;二是资产负债组合中的利率结构非常复杂,而缺口管理模型过于简化处理;三是进行缺口计算必须先进行期间选择,但这样做无法精确地确定现金流量出现的日期。当只依赖于简单的缺口分析时,这些缺陷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 1.名词解释 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资金总库法线性规划法储备头寸管理法负缺口存款风险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 2.简述题 简述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观点。 简述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沿革。 请评价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管理模型。 简述资产管理方法的发展变化现状。 商业银行的竞争与发展 商业银行的竞争与发展 商业银行竞争力概念 (一)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的现实紧迫性 2005—2006年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后WTO时代的到来,我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1.监管环境变化 自1988年《巴塞尔协议》推出以后,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经营和监管理念不仅在国际银行业得以确立,而且成为我国银行监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些大银行虽然得到国有资产机构的大量注资,但是近年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急剧下降。因此,银行监管部门把监管重点放到建立稳定有效的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上,督促银行增强自身积累能力和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2.市场竞争环境变化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和规模膨胀惊人。数量如此之多,仅依靠同质业务模式和相对单一的利差收入结构,让一些银行高管越来越觉得竟争之激烈和难以为继。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也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求商业银行根据产品风险因素自行进行差别定价。 3.客户的需求环境在变 随着我国货币经济的发展,银行的个人业务市场规模逐年扩大,而个人客户比公司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要求更高,层次更多,内容呈多元化。 (二)我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缓慢 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迅速扩展其在中国的各项业务,而国内的银行显然缺乏紧迫感,内部金融案件频繁发生,新不良资产不断产生,经济效益长期低下,无论在新产品开发还是在内部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表现得缺乏竞争力。就拿经营理念来说,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行政化现象严重,在引入资本和业务授信方面仍然奉行“唯所有制”、“唯规模”论,看不起民营资本。 面对后WTO时代严峻的竞争形势,如何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完善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迅速增强我国大商业银行的战略规划和创新及核心竞争能力,就成为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及其研究目的 当前,国家、行业、企业的竞争力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经济研究机构的普遍重视,同时也是世界性的社科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什么是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定义是:“比其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即商业银行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影响,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也就是银行成功运用现有资产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能力。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立足发展现实,着眼未来,通过对银行各方面及其整体竞争力之强弱的分析,引导中国的银行抓住目前金融开放、金融兼并重组的机会,加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争取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利率风险缺口管理: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6080.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员工招聘09-13
2 第七感使我们免于陷入意想不到的危险109-20
3 【博弈的人生要低调3209-13
4 维珍效率法09-12
5 经典句子,逗你乐的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