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线就像棵大树,枝枝丫丫要经常修剪。这需要技巧,但更需要决心。因为每个产品、型号后面都有一个人,或者一些人,而且是高级管理层,产品就如他们的孩子,砍谁的都得罪人。有个企业的产品线泛滥,他们的首席运营官清楚地认识到产品复杂度带来的诸多问题,但谁的产品都动不了。他参加了我的培训,说回去后要下定决心,“背靠背”砍产品——大家都来投票表决,但每个人自己的产品自己不能参与投票。这是个有家族背景的企业,首席运营官和董事长是至亲,精简产品线尚且这么难,别的企业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在产品的复杂度上,作为高层管理,需要的是决心和勇气,有时候行霹雳手段比怀菩萨心肠更重要,就像美国知名品牌乐柏美的CEO一样。
分得清的就留下:乐柏美精简产品线[]
乐柏美是《财富》500强纽维尔的一部分,是美国家用产品领域的大品牌。办公桌上的附属品、废纸篓、微波炉用的饭盒等,都是乐柏美的产品。 在办公桌附属品上,乐柏美跟随大的家具商,每当家具商推出一款新的办公桌,它就推出相匹配的附属品。同一家具商,每款家具的颜色大都略有不同;竞争对手之间,即使是同种颜色,颜色深浅总会略有不同,以示区别。同理,高档与低档的颜色也会不同。就这样,乐柏美跟着整出几千种附属产品来,例如仅米色的桌上文件柜就有成十种,颜色很相近,但料号不同,生产、销售、配送经常搞错,复杂度之高可想而知。 CEO动怒了,把十几种的米色文件柜齐齐摆在桌子上,让那些销售自己来辨认。颜色认对的型号,就保留下来;认错了,就淘汰。结果有一半被砍掉了。就这样,乐柏美把4000多种库存单位(SKU)砍到1000种左右,配送中心从9个降到3个再降到2个,最终只剩下1个,库存周转率翻倍。 一年后,公司盈利翻倍,尽管营业额只上升了10%还不到。 除了决心,降低产品的复杂度还得有方法论,即主要通过供应链的各项评估,来量化复杂度,在量化的基础上采取措施。 有个公司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评估近十个指标来计算产品的复杂度指数,分数越高表明越复杂。比如,预测的准确度越低,产品的复杂度越高;自己制造、包装,复杂度低于外包;库存天数越高,表明不确定因素越多,复杂度越高。再比如,标准化零件或重用零件的比例越低,复杂度越高;客户的投诉率、生产与配送中的故障率越高,复杂度越高等。可以看出,这都是从供应链运营的角度出发,来判断产品的采购、生产、库存和配送成本:复杂度越高,这些成本就越高。相应示例如示。 从供应链的角度计算产品的复杂度指数(示例)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什么方法论,都不会完美。但好处是有了统一的方法论,就有了可比性,为决策提供了决策基础。比如在这个示例中,产品3的复杂度指数显著低于产品1和2,属于复杂度低的产品,应该保留。至于产品1和2,一个得到6分,一个8分(分数越高越复杂),你很难从数值来判断哪个究竟应保留,哪个应砍掉。但这样的分析提供了事实基础,否则在跨职能的管理层决策时,没有数据,就只有拍脑袋。拍脑袋,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几无例外,都是那些职位高、部门强势的说了算。这些人要么来自销售,要么来自研发,往往并不了解产品的复杂度给供应链运营带来的影响,以及伴随而来的成本,因而做出并不是最好的决策。 此外,产品的复杂度控制看上去是产品管理的任务,其实也离不开供应链运营的支持,后者最了解产品的供应链成本。所以,产品的复杂度指数主要是运营指标,是供应链运营反馈给产品管理的指标。对于供应链部门来说,不能一味地抱怨产品的复杂度,做复杂度的受害者,而是要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为产品管理和营销提供决策数据,积极成为复杂度控制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在有些公司,供应链甚至是复杂度控制的主导职能。比如2001年,朗讯的标准化举措就是由供应链牵头,结果机箱从47种标准化到7种,机架从几百种精简到3种,风扇控制器由92种整合成4个平台,过滤器由466个标准化到15个。朗讯的标准化增加了规模效益,增加了灵活性,帮助公司扭转了连续11个季度的亏损,供应链职能功不可没。[2] 在下面的高乐氏案例中,虽然产品复杂度控制由业务部门负责,但其流程的建立,复杂度分析和日常监控由供应链计划负责,是又一个由供应链主导,推动产品复杂度控制的案例。 [1] The Complexity Crisis:Why too many products, markets, and customers are crippling your company and what to do about it,John L Mariotti,Adams Media,2008. [2] The Resilient Enterprise:Overcoming Vulnerability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Yossi Sheffi,The MIT Press,2007. 好库存、坏库存:高乐氏优化SKU 高乐氏公司总部位于加州奥克兰,是全球领先的消费产品生产和经销商,该公司2015财年的销售收入为57亿美元,全球员工达7700名。像很多公司一样,销售希望把每一个产品投放到每一个渠道的每一个店面,结果是库存单元SKU大增,规模效益下降,成本上升。 于是,高乐氏开始清理低回报的库存单元。他们根据库存单元的盈利与销量,把库存单元分为好库存与坏库存:能满足利润或销量要求的是好库存,要保留;两者都不能满足的是坏库存,要消除。简单地说,库存单元要么能冲量,要么能盈利,为股东回报率服务。 对大品牌,如果在一个门店的年销量少于15万箱,而且盈利低于30万美元,该产品在该门店就是坏库存,要么采取措施提高绩效,要么从该门店下架。对小品牌,年销量的门槛为7.5万箱,盈利的门槛为15万美元。这样,对每个产品,就可以计算出其好库存与坏库存的比例,并作为一个绩效指标来管理。比如,产品A在100个门店销售(有100个库存单元SKU),其中有76个SKU能达到销量或利润目标,所以好库存的比例为76%,坏库存的比例为24%。作为一个公司,可以针对所有的产品定期评估好坏库存的比例,及时做出整改措施。 库存单元要么得能冲量,要么得能盈利 比如在这个案例中,产品A的坏库存比例先下降,然后上升,随后下降。这或许是个新产品,先是第一季度小范围上市,销售情况不错(表现为坏库存比例下跌),然后决定大面积上市(第二、三季度)。或许是面铺得太大,或许是推销工作不到位,总体销售不佳,表现为坏库存比例上升。于是采取措施,如加大宣传力度,或者是在一些门店下架,促成坏库存的比例在第四季度大幅下落,表现逐渐向产品B靠拢。而产品B的坏库存比例是逐季度下降,一直良性发展。 好坏库存的比例趋势 在产品的复杂度控制上,高乐氏的案例有几点值得借鉴。 (1)清楚、易懂的复杂度门槛。比如销量、利润,而且根据大小品牌有适当调整。产品的复杂度控制涉及营销、产品管理和供应链等多个职能,清楚、简单的门槛指标便于跨职能沟通。 (2)清晰的责任体系。在业务方面实行事业部负责制,责任人是事业部的领导;在流程方面实行供应链负责制,责任人是供应链计划经理。落实下来,供应链计划经理对过程负责,通过计算好库存、坏库存的比例,指引各职能采取行动;事业部的领导对结果负责,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和管理支持,确保产品的复杂度控制得到贯彻执行。 (3)有清晰的年度目标。每类产品的“坏库存”有年度指标,由库存单位SKU指导委员会批准设立。该委员会由CFO任主席,供应链计划总监领导日常工作。指标驱动行为,清晰的年度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愿不愿意”的问题,并把产品的复杂度控制纳入运营指标体系。 流程的复杂度控制:必须以客户为导向 产品的复杂度难降低,因为每个产品后面都有利益相关者,但好处是你知道“敌人”在哪里,风险成本容易估计;流程的复杂度更难降低,因为流程动辄牵扯多个职能,影响到很多人,就像一个大怪物。跟流程斗,就像跟空气战斗,不管一个人的职位有多高,十有八九都会败下阵来。老总可以冲冠一怒砍产品,你见过冲冠一怒就能把流程给优化了的吗? 产品的复杂度虽说难以统计,但传统的会计和成本核算至少能部分统计,比如产品的毛利率。而流程的复杂度,在财务报表上更加难以显现。没法统计的就没法管理。账务上显示不出来,决策者又不大亲身经历,即使经历,也很难经历整个流程;执行层每天都在受折磨,但时间长了,忍受够了也就熟视无睹,流程问题就如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的安检小桌,谁都看得见,但就是解决不了,变成了打不死的妖怪。 首都机场号航站楼的安检长龙 每次去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的国际候机厅,印象最深的就是安检前的长龙。而瓶颈呢,总少不了安检机前面检查随身行李的小台子:桌子那么小,一次只能容一个人摆放东西。计算机、手机、充电宝、钥匙、雨伞、钱包都得掏出来,那么多东西,掏起来慢,安检扫描快,里面的安检人员大多时间闲着,外面的队永远都那么长,一长队人看着一个人在那里手忙脚乱掏东西,只能眼睁睁地熬着。 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的安检通道 想必那小台子是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前设的。那时候安检简单,把随身携带的包往台子上一放,转眼就通过了。“9•11”事件以后,安检变得复杂多了,要检查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小台子就成了瓶颈。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把那台子加长点,以容纳多个旅客同时掏行李,就像美国的大多机场一样,不就行了吗?或许有人说,不会那么简单吧?比如老机场,没有空间,建的时候谁能想到有“9•11”,安检程序会变得这么复杂?其实未必。安检的小台子前面不过是道简单的隔板,外面空间大着了,要拓展一下也绝非难事。 那为什么就没拓展呢? 原因可能很多,我想一个就是遭受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之间的脱节。“9•11”事件后,全球机场加强了安检,安检人员自然看到了那条长龙,自然也听到了旅客的抱怨,当然也知道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想他们一定也抱怨过,向上面反映过,但你听说谁因为安检排队太长而不乘飞机了?安检速度加快了,难道会有更多的人来乘飞机?不会产生回报,也不会预防损失的事,在哪个公司都不会做。这长龙也影响不到管理层,他们每天进出机场,走的是机场员工的特别通道,畅行无阻,有谁能感受到那么多旅客的不便?时间长了,安检员工也就见怪不怪、麻木不仁,习惯成自然,这个问题就成为低效流程的一部分,成为必要之恶,而这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就似乎永远解决不了。 旅客呢,当然也抱怨过。但相对于机场员工,旅客处于更弱势的地位,抱怨自然是没效果,自媒体上吐槽也不顶用。旅客抱怨多了,没用,时间长了也就认命了。 这其实是大企业的通病。消费者知道问题,但店大欺客,自然是拿那些大公司没办法,尤其是那些动辄百亿千亿的企业;干活的知道问题,也知道如何解决,但人轻言微,没法改变;管理层有责任从系统、流程和方法论上解决问题,但眼睛大都朝上,主要解决那些领导能感受到的问题;领导们一有需要,手下都是想方设法规避流程,立马解决(听过这句话没有:流程就是给领导们破坏的)。他们走的是特殊通道,像机场安检前面的长队,就从来没有给领导们制造过麻烦,自然也就难以得到解决。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台子就成了那么多乘客的噩梦,每次我到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区区几十个人,都得等上大半个小时才能过安检。 为什么看不见呢?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消费者和客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是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的毒瘤。这些年来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越来越复杂,产品和服务也是,流程的复杂度也与日俱增。组织与组织之间、流程与流程之间的断裂点到处都是,加上各种只考虑公司风险控制,不考虑客户需求的规章制度,作为弱势群体的消费者,就成了复杂度的受害者。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产品的复杂度控制:供应链职能扮演核心角色: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526.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大全,感悟人生真谛09-12
2 经典句子,幽默笑声满天涯呀09-11
3 对冲基金知识大全合集精选--“剩”者为王302-22
4 创业案例分析论文09-12
5 经典句子:文字中的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