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上述七个关键领域中深入思考并设定了目标以后,企业才能来解决“我们需要多大的利润率”这一问题。要达到以上这些目标中的任何一项,都包含着较高的风险,并要求做出努力,这就意味着成本。因而存在着这样的要求:即有利润来为达到企业的目标支付费用。所以,利润是企业生存的一个条件。它是未来的成本,是继续维持其经营活动的成本。
拥有足够利润来满足其在各关键领域中目标的需要的企业,是一家拥有生存手段的企业。一家没有足够利润来满足其关键目标的需要的企业,是一家处于边缘状态和危险状态之中的企业。
为上述七个关键领域中的企业目标提供支持的利润率,也是实现利润的社会和经济职能所需要利润的定量表述:
——作为补偿企业继续存在的成本的“风险报酬”; ——作为支付未来工作费用的资本来源; ——作为创新和经济增长的资本来源。 利润规划是必要的,但这是一种对必需的最低利润率的规划,而不是那种无意义的“利润最大化”的陈词滥调。这个必需的最低利润率,也可能使实际上获得的利润比许多公司的利润目标高得多,更不用说实际的利润结果了。 日本的例子 从历史事件来看,能够理解“利润是一种最低限度,而不是最高限度”的惟一经济,是日本经济。 对于日本的资本成本是高于西方,还是低于西方这一问题,有着热烈的讨论——西方人士认为日本的资本成本较低,而日本人士则认为较高。其实,这两种看法都不对。日本企业的资本成本,与西方企业的资本成本大致相同,只是计算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日本企业的资金,大都通过银行贷款来提供。从法律上讲,那是短期信贷;从经济上讲,那是银行的一种长期股权投资。之所以这样,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在19世纪时,日本并不存在资本市场;银行主要是由工业集团创建的,以便为它们提供资本。在西方,情况则正好相反,当英国和美国开始发展其工业时,资本市场已经存在(欧洲大陆的情况则介于两者之间,这在第49章中将进行讨论)。 通常,一家日本公司的债务资本约占70%,股权资本约占30%,而同一行业中美国公司的比例则恰恰相反。这两家公司的资本成本如下:日本公司必须为其70%的债务资本至少支付10%的利息,或者按总资本来算,支付7%的利息;对其30%的股权资本,预期的税后股息为8%,按总资本计算为2.4%;因而所用总资本的资本报酬率为9.4%。相对而言,美国公司则必须为其30%的债务资本支付7%的利息(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5年时间里的平均利率),按总资本来计算是2.1%;它的股权资本的税后股息必须达到10%,由于股权资本占其总资本的70%,所以其股息按总资本来计算是7%;因而所用总资本的资本报酬率为9.1%。 换句话说,日美两国公司的资本总成本大致相同。日本企业的税务负担要轻得多,因为类似于西方的情况:债款在日本也是一种可从税务负担中扣除的费用。比较而言,西方企业的税务负担要重得多——但这种负担是由企业、消费者,还是由投资者来承担,则是经济学家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的争论之处。 日本公司所需要的利润率,就是银行为了吸收存款以支付其本身的营业费用并补偿其风险所需要的利润率,是银行的资本成本——如6%——同它向企业贷款(实际上是股权投资)所收取的利息收入之间的差额。对于日本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有关存亡的中心问题是:必须至少赚到足够的钱来支付其欠银行的利息,并有足够的差额来维持其信用地位。 因此,日本的管理者从一开始就明确地意识到:要使其用做经营的资本最小化。通常,他把利润看成是一种必要条件,而不是某种值得向往的美好东西。他知道:如果没有创造出获取资本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利润,就会停业。与西方人比较而言,他的利润意识一点也不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能更好地理解利润的职能,因而能更合理和更有目的地制定计划,以便获得其企业生存和成长所必需的利润率。 日本的例子清楚地表明:足以满足企业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利润率,就是资本成本(在这一问题上,诸参见约翰•蔡尔德(John F.Childs)那本技术性很强,但却十分出色的著作——《每股收益与管理决策》(Earnings per Share and Management Decisions,Prentice-Hall,1971)。这本书可能是迄今有关大型企业财务结构和财政政策的最好著作。)。这个最低限度的利润率,就是企业为了获取财务资源所需要的资本市场利率。其中,这里所说的财务资源,指的是企业为了达成其目标所需的财务资源。 有时(如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企业自筹资金在为现有业务提供资本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利润,一方面用来支付企业中已有资金的资本市场报酬率,另一方面产生需要追加的资本。否则,就不会达到企业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利润率水平。正如蔡尔德所指出的,在50年代和60年代里,美国化学工业的现金虽然流转很快,但其未分配盈余再投资以后所产生的收益却低于市场资本成本,这是在1965年以后化学工业收益增长和资本吸引能力急剧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资本成本永远不会高于所需要的最低限度利润率——至少在存在资本市场,而不是由政府分配资金时是这样。但是,资本成本却可能低于所需要的最低限度利润率。但无论如何,资本成本是利润规划的最好出发点。 无论企业的规模是大还是小,是简单还是复杂,利润率都应该按照营业好的年份与不好的年份的平均利润来计算。我们假设,一家企业的投资资本需要有20%的税前利润。在营业好的年份里,如果它能赚到20%的利润,那么整个投资期限里该企业未必一定能够赚到20%。我们可能需要在营业好的年份里实现40%的利润,才能在12年里维持平均20%的利润。我们必须计算:实际上需要多少,才能达到期望的平均水平。 如何衡量利润率 如何衡量利润率,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没有一种单一尺度可以用来衡量利润率。显然,销售利润,即利润率本身也不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利润率乘以资本周转率,才是利润。利润率是一项有意义的数字,即使只从它能够显示出哪里有提高利润的机会这一点来看,也是这样。投入资本的报酬率,也是有意义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它却是最糟糕的一个尺度——是一个弹性几乎无限大的“橡皮尺度”。什么是“投入资本”?在1950年投入的1美元同在1970年投入的1美元,是同样的东西吗?资本是不是像会计师所界定的那样,是最初投入的现金金额减去以后的折旧呢?或者应该像经济学家所界定的那样,是按照资本市场利率贴现之后的未来财富创造能力的现值呢?力图找到衡量利润率的完美无缺的尺度,很可能是充满挫折且没有结果的努力。更现实的办法是:同时应用许多尺度,并看看这些尺度能告诉我们一些有关企业的什么情况。特别地,这是因为还没有人能够找出充分理由来说明如下情况:在衡量资本投资时,到底应该包括折旧,还是不应该包括折旧。 作为限制条件的利润率 利润率不仅是一种必要条件,也是一种限制条件,企业的各项目标不应该超过它预期能获得的利润率。最低限度的利润率目标不应该定得过高,否则就不可能合理地期望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利润率必须反过来反映到目标上。如果利润率不足以实现目标,那就必须降低目标。公司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对于每个企业而言,在各个关键领域制定各种目标时,几乎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所要求做出的努力和面临的风险,超出了利润率能够支持的范围。因此,每个企业都必须对各种目标进行平衡。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作为必要条件和限制条件的利润: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419.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你的员工为什么会抛弃你09-12
2 经典句子,让你笑成一团呀09-12
3 经典句子,散发着独特的魅力09-12
4 组织结构局限性09-12
5 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