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本身存在规律的脉动,在活跃和休息之间有节奏、波浪形地交替。涨潮退潮,四季更替,日升日落,不胜枚举。同理,所有有机体都遵从恒久的节奏——鸟类迁徙,熊类冬眠,松鼠收集坚果,鱼儿产卵,生物的活动都有一定的间歇。
因此,人类也具有内在的节奏,有些是自然所为,有些由基因决定。季节性情感障碍由季节变化和身体机能无法相应调整共同导致。我们的呼吸、脑电波、体温、心律、荷尔蒙水平和血压都有健康(或不健康)的节奏波动。
我们是波动世界内的波动个体。
节奏性存在我们的基因中。 波动甚至会出现在人体的基本层面上。张弛有度是全情投入、维持机能和保持健康的关键。相反,单线化运动最终会导致机能障碍和死亡。想象一幅健康的脑电图或心电图是如何起伏波动的,再想象它的反面,是不是一条直线? 广义来讲,我们的“活动-休息”模式遵从生理节奏,大约每24小时循环一次。 20世纪50年代初,研究员阿瑟林斯基和克莱特曼发现,睡眠有90~120分钟的周期,从浅层睡眠——大脑活动频繁和做梦的阶段,到深度睡眠——大脑静止并深层修复。这个过程称作“活跃-休整基础循环”(BRAC)。到了70年代,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大脑清醒状态下也存在同样的90~120分钟的周期,即次昼夜节律。 次昼夜节律掌控一天里精力的涨退。生理指数如心跳、激素水平、肌肉张力和脑波活动在循环周期的前段都会升高;经过1个小时左右,所有数值都开始下降。大约90~120分钟之后,身体开始渴望休息和恢复,并发出一些信号,如打哈欠和伸懒腰,阵发饥饿感,压力增大,难以集中,做事拖拉,胡思乱想,容易犯错等。多数人克服自然循环的方法就是勉力斗争,让身体释放压力荷尔蒙,使自己能够应对突发事件。 长此以往,毒素会在体内积累。我们再逼迫自己也终有限度,时间过长或压力过大就变得精疲力竭甚至崩溃。压力荷尔蒙在体内定期循环,或许能暂时保持机体活力,但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多动、咄咄逼人、急躁、烦躁、愤怒、自私自利、对他人漠不关心等症状。如果人们始终忽略张弛有度的法则,还会面临头痛、背痛、肠胃功能紊乱、心脏病甚至死亡的危险。 因为身体需要张弛有度,我们常常通过人工方式制造波动,缓解生活的单线化。当精力储备不足以应对现状时,我们会投奔咖啡因、可卡因、安非他命等刺激物。如果我们无法通过自然方式得到休息,则会依赖酒精、大麻和安眠药的帮助。如果你白天需要咖啡提神,晚上需要酒精放松,那么你就是在描画自己的直线生活。 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休息 学习短跑运动员,就是把生活拆分成一系列可以掌控的阶段,既满足生理需求,又符合自然规律。这个想法最初是吉姆发现的,当时他正与多位世界级网球选手合作。作为效能心理学家,吉姆的目标是找到最优秀的竞技选手与普通选手的差别。他花了数百小时观看顶级选手的比赛,研究场地录像,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这些选手比赛当中的技能习惯并无大异。当他把目光转向选手们的得分之后的行为,终于豁然开朗。虽然大部分人都不自知,但最佳选手们在两轮比赛期间有固定的行为模式,包括得分后走回基线时头和肩膀如何摆正,视线看向哪里,呼吸模式,甚至自言自语的习惯等。 吉姆恍然大悟,这些选手利用比赛的间隙力争最大限度恢复体力,而许多排名靠后的选手根本没有恢复体力的习惯。在监测顶级选手的心率时,他又有了其他发现。得分之后间的16~20秒内,顶级选手的心跳竟然能够降至每分钟20次。通过建立高效的体力恢复机制,这些运动员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精力再造。普通选手没有相应的赛间习惯,在整场比赛中心率都停留在较高的水平,因此身体很难支撑下来;而顶尖选手会利用细小的习惯更有效地恢复体力,为赢得下一分做好准备。 得分间隙休息的影响是惊人的。我们设想一下,技术水平和身体条件势均力敌的两位选手进入一场比赛的第三个小时,其中一位始终利用得分间隙休息调整,另一位则没有。显然后者的身体更感劳累,而劳累又会带来其他负面情感,如愤怒和沮丧,使得他的心率进一步升高,肌肉僵硬。身体劳累也会让人难以集中注意力。普通人在高压之下连续伏案工作几个小时,劳累是必然的结果,随之而来的还有负面情感,注意力分散,这些最终都将降低你的表现。 在网球运动,吉姆证实了这个结论。选手的心跳越是一成不变,他们的表现越会逐渐变差,更有可能输掉比赛,因为精力消耗却得不到补充会导致心跳逐渐加快。同样,心跳迟缓的选手也发挥不出应有水平,因为他们不够投入,或者已经放弃了比赛。 甚至像高尔夫这样体能消耗很少的运动,保持精力消耗和再生的平衡也十分重要。尼克劳斯的技能和表现一直为人称道,他对自己成功秘诀的总结也很中肯: 我拥有在任何情况下高度集中的能力,摒弃那些让我分心的事物。然而,我无法在打完18洞的过程里始终集中精力,即便可以,我怀疑我的思维也会过度损耗,思维变得混沌,最终还是无法推杆入洞。因而我制订了一套步骤,帮助我完成从高度集中到惬意放松的过渡,反之亦然。 在我走向球座时,意识开始变得敏锐,在我分析场地、思考策略的过程中继续集中,在我立好球、挥杆时达到顶峰。那时我的思维完全不被外界干扰,只有脑海中规划的清晰路线。 除非开球失误,需要我立刻寻找补救办法,否则从离开球座起我就退入了惬意的山谷,要么跟其他选手随意聊天,要么放任我的思想天马行空。不管有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我一直坚持这个模式,不过,事情不顺时当然应该更加努力一点。 压力和恢复的平衡在任何效能至上的领域中都意义非凡。 1998年,美国陆军进行了一项作战效率的研究,衡量一组炮手能够在三天里击中目标多少次。第一组被要求在3天里尽可能发射炮弹,第二组人被要求不时停下休息。第一天,不休息的小队击中目标的次数更多;第二天,不休息的炮手准确度急剧下降,经过休息的炮手们反超得分,并一直领先到最后。 恢复周期对创造力和亲密关系都同等重要。声音通过音符间的停顿空白组成了音乐,如同字母和空白组成了单词。就在工作的空白时段,爱、友谊、深度和维度得以延伸。如果没有恢复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将在失衡中变得一片混乱。 工作中如何休息 几年前,《快公司》杂志采访过数位成功人士,询问他们如何避免高强度压力下工作的过度劳累,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定期更新精力的方法。发明了交互式电视的温克传播公司董事长维尔德罗特发明了一套自称为“猎狮”的活动。“我‘潜伏’在办公室里,问大家手头上都在忙些什么,与平日不太交流的员工增进感情。‘猎狮’能让我放松下来,哪怕仅仅30分钟,也能让我从迫在眉睫的日程中短暂离开。我从来不会过度劳累,因为我不会让自己工作到那种程度。你必须要控制好自己的节奏,留出时间休息……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我们也应该有限度地索取。我将时间当作机遇,一个决定资源分配的机会。” 李岱艾广告公司旧金山分公司首席执行官比安奇将精力恢复的过程融入了频繁的出差时间。“我从来不在飞机上工作,不碰手机,不碰电脑,不办公,只是阅读书籍报刊,听听音乐,做那些我通常没有时间做的事。要想工作总有理由,因为事情来得总比你的处理速度快。但如果不腾出时间休息,你就会失去效率。”前专业足球教练吉伯斯现在经营一家赛车公司,他的休息秘诀则是假期。“我会把跟家人度假的日子在日历上用荧光笔圈起来。我们每月有一次四天的周末。圣诞节假期有九天,我们要么去滑雪,要么去温暖的地方度假。” 赫曼米勒家具公司的副总裁诺曼描述了他如何悉心规划日程,将分心事物降到最低,留出足够的休整时间,以便最大化工作产出。“我从六七年前就停止了使用语音信息,现在也不用手机。我见过视工作为生命的人,把工作当作唯一的爱好。但我认为工作之余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也非常重要。我喜欢外出采风,走进自然,自然让我重新振作,变得更加专注。摄影练习需要不断调动大脑的创造力,有时工作都未必有相应的效果。它能培养直觉思维,在工作决策时会特别有帮助。”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遵循生命的节奏: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387.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搞笑的无敌秘籍集09-12
2 用人重本事而非能力09-12
3 经典句子,是智慧的珍贵馈赠09-12
4 经典句子,让你笑到肚子疼09-12
5 品味经典句子,感悟生命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