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涨工资一定会带来满足感,从而获得更高的工作绩效,但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给我们相反的结论。赫茨伯格[1]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提供给人们的工作条件细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在他之前,我们给员工的所有工作条件,都认为是激励因素,但是赫茨伯格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工资、工作岗位、福利、奖金、晋升、尊重等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一样,在赫茨伯格之前所有人都认为,提供这些工作条件给大家,人们就会好好地工作。后来赫茨伯格发现一部分工作条件起作用,他把这些称为激励因素;一部分工作条件不起作用,他把这些称为保健因素。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一个人展开工作所必需的条件,如工资、岗位、培训、福利工作设备等;所谓激励因素,就是一个人做好工作所需要的条件,如晋升、奖金、价值的肯定、额外的工作条件等。
保健因素不会有激励的作用,当保健因素缺乏的时候,人们会不满,当保健因素存在的时候,人们的不满只是减少,但是不会带来满足感。激励因素具有激励作用,当激励因素高的时候,人们会有满足感;当激励因素缺乏的时候,人们满足感低,却不会不满。
所以,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了解到,涨工资不会带来激励的效用,因为工资是保健因素,涨工资只会让不满降低,但不会带来满足感。同样的情况是,很多企业家告诉我,他们能够给员工提供好的福利待遇,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较高的工资,但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员工们没有产出非常好的绩效。其实道理很简单,企业家所提供的都是保健因素,员工获得这些因素的时候,只会降低不满,却不会有满足感,自然不会产生好的绩效。 我提供三点我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如果使用保健因素,就要绝大部分人得到。只有大部分人获得,才会让不满的人减少。所以,需要涨工资就要使多数员工获得机会,否则涨工资的结果就是,得到的员工没有满足感,只是降低了不满,得不到的员工会非常不满。 保健因素只能升,不能降。我们在这一章开篇讲的老人与小孩的故事,其实就在说明这个道理。当老人把报酬降低的时候,引起了所有小孩的不满。这个道理放在实践中就是,工资只能涨不能降,一降就是负激励,除非你本就打算做负激励。但是总体上来讲就是只能升不能降,尤其是福利。福利是保健因素,所以在福利设计和调整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谨慎,哪怕只是几元钱的午餐补助,都不要随意取消,只要取消就会形成不满,影响到大局。所以福利轻易不要动,如果一定要调整,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一旦降下来,员工或者外部的人就会认为企业出问题了。所以在工资福利方面,一定要慎之又慎。 如果使用激励因素,就要确保获得激励因素的员工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理由大家也知道,如果激励因素是多数人获得,激励因素就降为保健因素。这也就是中国最近十年来,奖金不好用的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奖金是很好用的,因为在那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奖金,突然间有奖金,对很多人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后来奖金变成所有人都得有,好像不发奖金就不对。当奖金让所有人都有的时候,就变成保健因素,不会再有激励作用,只是降低不满而已,不会再有满足感。激励因素除了有少数人得到以外,还有一点很重要,激励因素必须是可以变动的,不能固定,一旦固定下来又要变为保健因素。 我常常问管理者一个问题,为什么公司的工资水平已经是同业最高水平了,公司的经营绩效并不是行业的最高水平?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如果工资水准只是参照同业的水平还不行,还要参照企业自身的经营水准。也就是说,如果公司的经营水平没有达到同业最高,我建议公司的工资也不要给同业最高。当给出同业最高水平的时候,又做不出同业最高的经营水平,就会把这些员工害了,把企业也害了。所以大部分企业在做人力资源的薪酬设计的时候,都是参照同业水平,就是市场价格,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但是我还希望加一个坐标,就是企业自己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水平,要对应一下同业水平,不要好高骛远。否则你用很高的薪水,挖了很强大的人来,而给他的业绩指标又不是这么强大,最终就会毁了这人,也毁了你的公司。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我们注意,就是我们所动用的因素同时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比如薪酬,一方面可以是保健因素,另一方面也可以是激励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选择是把保健因素变为激励因素,千万不要把激励因素下降为保健因素。高薪、好的工作环境、福利这三项因素都是保健因素,人们在获得的时候,是认为理所当然,所以不要对这三件事情看得太重,它们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有效。 [1]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调查征询了匹兹堡地区11个工商业机构的200多位工程师、会计师。他要求被访者回答诸加“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满意”“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不满意”等问题,赫茨伯格发现:受访人举出的不满的项目,大都是同他们的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有关,而感到满意的因素,则一般都与工作本身或者工作内容有关。他把前者称为保健因素,把后者称为激励因素。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即“双因素理论”。 最低层次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影响力最大 很多人都知道马斯洛[1]的需求层次理论,但是人们并不知道马斯洛更强调对于低层次需求的满足。马斯洛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角度来研究激励如何产生作用,也就是满足人的需求。在他的《人的潜能与价值》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人其实有无限的潜能,会创造无限价值,关键就是要满足人的需求。马斯洛得出结论,人的需求有五种: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而且这五种需求是由低向高递进的。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对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需要理解以下三点。 第一,强调人的需求是由低向高递进的。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激发出安全的需求,之后会有交往需求、尊重需求的出现,最后到自我实现的需求产生。 第二,最低层次的没被满足的需求最有影响力。任何人首先考虑的其实是最低需求,是生存的需求。不要认为对于一些人来说,因为读过书,因为有能力,自我欲望高,他们所追求的就是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最低需求不是最重要的,自我实现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对任何人,未被满足的最低需求都是具有最大影响力的,当这些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这些人会做出极端的行为。这一点提醒管理者,对那些有能力的核心人才,在经常跟他们探讨自我实现、尊重的同时,一定要对他们的生活状态、生理和安全的需求给予更多的关心,让他们活得比较有尊严,活得更自由一些。而活得有尊严和更自由的条件就是要生存得比较好。大家一定要记住,不管哪个层次的人,最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具影响力的。 第三,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有激励的效果。这一点可能大家还是会同意的,已经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再强化继续给予,就不再有激励的效果。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中,比较大的挑战是中美文化之间对于需求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当我们使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障碍。比如,在马斯洛看来,人的最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的最低需求是归属需求,一个中国人如果发现他不能归属在某一个类别里面,他认为他的生存就没有价值。在我们的身边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自由职业者很少,即便是自由职业者,也会想办法进到一个圈子里面,或者想办法构成一个圈子。这就是我们讲的归属需求。在美国文化中,自我实现是个人发展,而中国文化中自我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所以,我们还需要更深入了解,所面对的文化和环境对人们需求的影响。 [1] 亚伯拉罕•马斯诺(Abraham Maslow)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马斯诺认为,人类需求可以大致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并且他们是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形成和发展的。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24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基金——不够刺激但风险小09-12
2 经典句子:在文字中找寻自我09-12
3 经典句子,书写着生命的华章09-12
4 管理者本身必须具备优秀的意志品质09-12
5 经典句子,幽默妙趣挡不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