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学校目标系统有明确的依据,包括政策要求、理论规律、现实情况三个不同方面。这三者有一定的逻辑顺序,首先要考虑政策要求,其次是理论规律,最后是现实情况。学校目标系统是在根据这三个方面的情况综合加以分析和设计后确定的。
政策要求
政策要求包括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政策要求。国家层面的政策要求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对特定学段学校教育发展的相关规定。学校的社会职责是为国家培养各种人才,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政策明确表达了国家所需要人才的基本要素。学校确定其目标系统必须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完全一致。区域层面的政策要求是学校所属的区域对特定学段学校教育发展的相关规定,是特定区域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对国家政策、方针的具体落实。学校的各项育人活动和整体发展都是在特定区域的既定政策环境中实现的,学校确定其目标系统必须与区域的教育方针、政策完全一致。学校依据政策要求确定其目标系统,保证了学校目标系统的正确方向。
理论规律 理论规律包括学校教育发展的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学科及其分支学科。从内容角度看,学校目标系统包括学生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各个工作领域发展目标、管理者发展目标和教师发展目标等不同目标,不同目标所依据的理论规律有所不同。确定学生培养目标的理论规律主要是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确定学校发展目标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学校办学实践的客观规律;确定学校各个工作领域发展目标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关于学校各个工作领域相关实践的客观规律,主要包括文化建设、教学、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安全、总务等方面;确定管理者和教师发展目标的客观规律分别是关于校长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校依据理论规律确定学校目标系统,保证了学校目标系统的科学性。 现实情况 现实情况是指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包括学校的发展历史与传统、学校的综合现状、学校的发展水准、学校的发展特色、生源构成、生源质量、学校周边环境等。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发展都是在学校的现实情况中开展和实现的,学校的现实情况是学校目标系统得以实现的现实条件,也是学校实现其目标系统的现实起点,把握好了起点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实现目标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学校依据现实情况确定学校目标系统,保证了学校目标的可行性和适切性。 目标管理理论与学校目标系统建构 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 提起目标管理(Managing by Objectives,简称MBO),人们很自然地想到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因为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目标管理这个术语,并且提出了成型的目标管理理论。其实,在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对于如何利用目标进行有效管理,在彼得•德鲁克之前和之后,都有一些学者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目标管理理论。 (1)关于目标的早期研究 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开始,管理学家已经注意到了目标对于组织发展的意义。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在其一般管理理论中非常强调制定目标对于组织的意义。美国管理学家林达尔•厄威克围绕组织目标的实践问题有很多论述。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在其社会系统理论中把共同的目标作为正式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 (2)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其代表作《管理实践》一书中,明确提出“目标管理”这个管理术语,并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同时,他把“目标管理”作为自己代表作通篇的基调。这标志着目标管理理论的产生。 在这本著作的开始,在开宗明义地论述“管理工作的职责”时,德鲁克提到了目标管理对于一个组织的管理的意义。他认为目标来自组织的目的,继而提出“管理的具体职责就是想要达到目的先变成可能的东西,然后再变成实际存在的东西”。他强调“以有意义和有目的的行为来改变环境,这才是真正的管理。因此,管理组织就意味着根据目标来进行管理”。 [1] 德鲁克还专门论述了如何“通过目标和自我控制”进行管理。德鲁克认为组织中所有管理者的行为都应该指向组织的目标,为此组织必须“做出重大的努力”。他提出了在管理实践中使管理者背离组织的共同目标的三个因素,“第一个是管理人员工作的专业化;第二个是管理工作的等级性;第三个是各个层次管理者由于眼光不同、工作各异而造成的相互隔绝”。如何应对这些背离的因素?他认为不仅要通过目标进行管理,把组织中不同的工作练成一个“真正的协作体”,同时还要使每个管理者“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德鲁克看来,“控制是指导自己和自己的工作的能力”,“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强有力的推动,想做得最好,而不是凑合过去就行了”。那么,到底根据什么进行“控制”和“自我控制”呢?“目标是控制的基础”,也就是说根据组织的目标进行控制和自我控制。 另外,德鲁克提出,在管理实践中,在确定组织目标之后,“要使通过自我控制进行管理变为现实,光是接受它,把它看成正确的和可取的还不够,还要求有新的工具和在传统的思想和实践上有深远的变化”。这种新的工具和变化是什么呢?德鲁克提出两个方面:一个是“管理者要对照目标度量他的工作和成果”,而组织则要“在组织的一切关键领域向管理者提供明确的共同的度量标准”,而且,“这应当是始终不变的做法”。另外一个是“对报告和工作程序的适当应用”,建立必要的报告、工作程序和表格,并依据它们最为方便和有效地做事。 [2] 应该说,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的核心在于提供了一种将组织的整体目标转换为组织的部门目标和每个成员个体目标的有效方式。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使抽象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的转化过程既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最终的结果是形成一个目标的层级结构。 (3)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在彼得•德鲁克提出其目标管理理论之后,很多学者相继对目标管理进行了研究,在管理实践领域也有一些实践探索。到20世纪80年代初,目标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以绩效评估为中心的目标管理。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这个阶段是以工作具体成果代替个人表现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准,力图建立每项工作的量化标准,用工作业绩及其评估作为管理的引导因素和控制手段,并以此刺激人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管理学家爱德华•施莱在其著作《成果管理》中提出:“管理目标规定了每个人在一个特定时期内预期完成的具体任务,从而使整个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够在特定的时刻内充分地融为一体。”他认为“应该为组织中各级部门的所有人员,从上到下规定目标”,还建议“对于员工按预期达到的成果授权,并以同一个标准给予评价”。 第二阶段:以目标体系为中心的目标管理。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从原来仅仅强调组织的总体目标和部门目标,发展到增加设置个人目标,并且使组织的总体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同时,强调组织成员共同参与目标制定和其他管理活动。 第三阶段:以战略规划为中心的目标管理。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这个阶段的目标管理超越了追求完成短期任务的范畴,围绕组织的长期发展设置目标,把目标管理组织的长远战略规划联系起来。管理学家乔治•奥迪奥恩把目标管理看成一种系统的方法来应用。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也强调:“为了使目标管理见诸成效,必须把它看做一个全面的系统方法,看做一种管理工作方法,而不是管理职能。”为了系统地应用目标进行管理,哈罗德•孔茨还把管理目标分为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两种。质量目标从目标的要素和内容角度描述目标,“用‘多好’的标准来衡量”,而数量目标从目标的数量和程度角度描述目标,“用‘多少’的标准来衡量”。 [3] 把质量目标和数量目标结合起来能够精准地把握目标,也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4)目标管理过程理论 目标管理提供了一种成果导向、面向未来、强调参与、系统的管理思路,为管理实践探索提供了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为了在管理实践中更细致地应用目标管理,一些学者从管理的纵向发展过程的角度,提出目标管理在管理实践中具体实施的活动程序,即目标管理过程包括一个中心、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九项工作。 一个中心就是目标,整个目标管理过程紧紧围绕目标展开。 三个阶段包括: 第一,计划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设计目标,包括确定目标和分解目标两个环节,具体分解为论证决策、目标分解和定责授权三项活动。论证决策就是论证总体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确定总体目标。目标分解就是把总体目标分解为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定责授权就是基于目标分解确定各个部门和个人的责任与权利。 第二,执行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通过实践落实目标,包括目标实施环节,具体分解为咨询指导、检查控制、调节平衡三项活动。咨询指导是管理者为下属实践落实目标提供指导和支持。检查控制是管理者对照目标检查实践过程中下属的工作和所需资源的落实情况。调节平衡是对照目标及时协调和纠正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 第三,检查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检查目标实现情况,包括目标考评环节,具体包括考评结果、实施奖惩和总结经验三项活动。考评结果就是对照目标通过一定的方法得到目标实现情况的结果。实施奖惩就是根据考评结果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总结经验就是总结整个目标管理过程的实施情况,为下一轮的目标管理过程提供经验。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学校目标系统建构的主要依据: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119.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愤怒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情绪09-12
2 “曾经做不到的事,现在能做到”这种想法很危险09-12
3 经典句子:展现生命活力的言09-12
4 经典句子,笑得眼泪成河啦!09-12
5 经典句子,是语言的华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