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的问题一直是管理的基本问题,我坚持集体决策并不意味着也要集体负责。责任的概念—请记住永远是个人责任,没有集体责任这样一个说法,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非常明确,不能够有任何的含糊。在西方的管理理论中很少探讨责任的问题,因为在西方的文化中,责任是非常清晰的,人们在行为习惯中就形成了个人责任的意识,责任成为一个人从事职业的基本素质。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中庸,强调求和与迁就,人们不习惯于责任,反而比较习惯从众,加上民间盛行“枪打出头鸟”“法不责众”的说法,人们更是希望责任淹没在多数人中,所以对于责任意识而言我们可以说先天弱势。但是,没有明确的个人责任意识,就无法让管理变得有效,如果没有个人责任意识,就无法承担经营的后果,最严重的是,没有个人责任意识,就不会有风险控制。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确定,个人承担责任乃是我们对自己和他人做出的严肃承诺,是从两个方面支持集体的保证:责任和信任;集体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责任可以用来检验集体目的和方法的质量。唯有传递责任,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管理,我们才有可能看到企业组织中每一个人的工作质量,每一个人努力的方向,每一个人的相互帮助和支持,换句话说,就是管理只对绩效负责,没有个人的责任也就没有绩效可言。
实现个人负责,需要确定这样一些要素:
•我们每一个人是否都愿意为集体的目的、目标、方法和工作产品负起责任
•你能否并是否根据具体的目标来衡量进步 •是否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感到对所有的衡量指标负有责任 •是否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明确什么是他们的个人责任,什么是他们大家共同应负的责任 •有没有“团队只会失败”的感觉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常常被一些日常的问题困惑,集体的目标到底是谁的目标?工作方法是否应该坚持共同性?工作产品的价值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的看法又决定了人们的工作行为选择,也就决定了决策的执行效果。集体的目标一定要成为每个人的目标才行,如果集体的目标是集体的,那么这个目标是虚幻的。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说得过分一些,有一天集体可能不存在,但是个体是要存在的,甚至可以说个体存在的意义永远大过集体,这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一个生存的自然事实,因此集体的目的和目标应该是个体的目的和目标才有意义。工作方法的共同性是保证决策有效的前提,这在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工作产品的价值恰恰好好是员工个人价值定位的一个部分,它包括工作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工作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个人职业的提高和发展,与自己欣赏的老板共事等,工作产品的价值定位解决了每个人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具体的目标来衡量我们的进步,并能够把这些目标化解为每个人的目标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行为,那么个人负责的习惯就会养成。 电影《亚瑟王》给我最好的例子,当自由是每个人渴望的目标的时候,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们知道,解救他人是他们每个人的责任,所以为了这个责任,他们把所获得的自由放下,遵从个人的责任,最后才真正实现了自由这个目标。 第二大问题 组织的解析 对于一个需要成长的企业而言,企业面临最重要的是组织上的挑战,是平衡几种相反的压力:新产品的开发和投入生产与现有产品的销售与服务;不断地学习、实践和重新调整与保持训练有素;重点突出和减低成本;达成一致与保证及时决策;平衡个人与团队的贡献;从长远观点保持短期的利润。面对这些压力,企业应该确定什么样的组织原则呢?尤其是拥有高级人才的组织内部,使他们协调起来共同完成组织的工作可能是困难的。因为迈克尔C.杰逊、威廉H.迈克林认为:一个公司所有个体都是利己主义的,因此,简单地把决策权分配给个体,并指定最大化的目标函数,是不足以完成任务的。尤其是当商业环境处在混沌状态,不确定性成为组织的常态的时候,如何理解组织,使组织变得有效尤其重要。 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 对于组织内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好像没有人认真地分析过。有人认为组织内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组织里只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有人认为组织内是合作关系,人和人是平等、合作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职责承担着任务和责任,为完成任务而相互合作。 我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若不懂得在团队中主动贡献,总是让团队为了他必须特别费心协调,就算他能力再好,也会变成团队进步的阻力。这句话其实是揭示了组织内的关系,即组织内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是奉献关系,不是管理和被管理关系,甚至也不是合作关系。 在管理的实践中,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如果所有的人都很优秀,都是能力非常强的人,这些人组织起来并不会得到最好的绩效。如果让能力相当的两个人在一起工作,得到的结果要么是一个人不表现他的能力,要么是这两个人对着干。也许我说得有些绝对,我虽然同意优秀的人会产生好的绩效,但是普遍的规律是所有优秀的人放在一起真的可能效果并不是最好。 这段日子一直在看美国NBA赛事,在姚明之前我不会看,现在确实每场必看,这一季最令人惊讶的是火箭的“MM”组合总让人觉得失望,这个结果反而符合了我的逻辑。如果你认真分析火箭队取得胜利的场次,你会看到“MM”组合若是以奉献的面目出现,没有以谁为主的说法,而是每个人都要奉献,结果就会赢得胜利。 一个小小的案例,身为计算机工程师的朋友在公司人事缩减时被裁了,他难过极了。 “我又没有犯什么过错,”他沮丧地问同事们,“经理为什么选择把我裁了?” 朋友回家想了好多天,一直耐不住心里的不满和疑惑,终于决定亲自找经理谈一谈。 “我只是想了解一下这次裁员的原因。我知道这次为了精简公司编制,总得有人被裁,但我很难不把裁员的原因和我的表现联想在一起。”朋友将在心里排练好久的话一口气全讲了出来,“如果真的是我的表现不好,请经理指点,我希望有改进的机会,至少在下一个工作上我不会再犯一样的错误。” 经理听完他的话,愣了一下,竟露出赞许的眼神,“如果你在过去的这一年都这么主动积极,今天被裁的人肯定不会是你。” 这回换朋友愣住,不知所措地看着经理。 “你的工作能力很好,所有工程师中你专业知识算是数一数二的强,也没犯过什么重大过失,唯一的缺点就是主观意识太重。团队中本来每个人能力不一,但只要积极合作,三个臭皮匠就能胜过一个诸葛亮。如果队友中某个不懂得主动贡献,团队总是为了他必须特别费心协调,就算那个人能力再好,也会变成团队进步的阻力。”经理反问他,“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办?” “但是我并不是难以沟通的人啊!”朋友反驳。 “是没错。但如果你将自己的态度和同事相比,以10分为满分,在积极热心这方面,你会给自己几分?”经理问。 “我想我明白了。”朋友说。原来自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员工。 这个小案例反映了一个明显的道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个人特色,是你能够胜任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就是对于组织而言你是否愿意热情地付出,如果你不肯付出,总是让组织迁就你的习惯、你的能力,那么即便是你具备非常好的能力,对于组织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 理解组织关系是我所关心的又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在日常的管理中和生活中接受合作关系这个概念,只是我不想停留在这个所有人都认同的概念中,组织的关键是有效性、是效率,因此,我更关心合作关系的前提是什么,或者说组织关系最本质的基础是什么,到底什么因素是构成组织关系的关键要素,如果停留在合作关系这个概念中,我们会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理念正确,行动没有效果。 今天,谈奉献很多人会觉得有点不合时宜,但是我真的认为如果你要理解组织内的关系,真的就要理解为奉献关系。没有奉献作为基础,组织关系是不成立的,组织内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付出的关系,部门与部门是相互付出的关系,上级与下级之间是相互付出的关系,在这样的相互关系中,组织才会真正地存在并发挥作用。 奉献关系所产生的基本现象是:每个处于流程上的人更关心他能够为下一个工序做什么样的工作;每个部门都关心自己如何调整才能够与其他部门有和谐的接口;下级会关注自己怎样配合才能够为上级提供支持,而上级会要求自己为下级解决问题并提供帮助。也许你会觉得我的描述太过理想化,只是如果不是这样做,组织只是一个存在的结构而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但是我们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组织关系变成奉献的关系。我想也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工作评价来源于工作的相关者。很多组织的人员评价会采用各种评价的方式,但是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方式,一个共同点是工作评价会以工作结果作为评价的根本对象。如果想要获得奉献的关系,需要改变评价的主体以及评价根本对象,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评价主体是与工作相关者,只要在流程上相关的人都是你工作评价的主体,如果你的上司没有与你构成流程关系,都不需要作为你工作评价的主体。同时不仅仅评价你的工作结果,还要评价你的工作贡献。举个例子,假设你把工作完成得很好,但是因为你认为别人都没有你做得好,所以你采用自己独立完成的方式,虽然工作的结果很好,但是其他人因为没有机会参与工作而无所事事,我们就不能够评价你的工作很好。 第二,“绝不让雷锋吃亏”。这是华为公司企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准则,让我们一起分享《华为基本法》的第四条和第十四条,华为精神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和爱生活是我们凝聚力的源泉。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我们绝不让雷锋们、焦裕禄们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华为的人力资本管理是:“我们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各具专长的自律的员工,是公司的人力资本。不断提高员工的精神境界和相互之间的协作技巧,以及不断提高员工独特且精湛的技能、专长与经验,是公司财务资本和其他资源增值的基础。”作为一个企业的法则法规,它面向企业的每个员工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然而,在华为基本法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条例并不是“要求”,而是企业对每个员工的承诺。华为管理层将“我们绝不让雷锋们、焦裕禄们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我们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作为对每个员工业绩的承诺,这一点落实到中国的企业中比任何西方管理科学中提及的“关键绩效指标”都更见效果,“情”字发挥出重大的影响力。当员工从该法则中明确了华为管理层是一个讲求公平、尊重劳动、发展人才的职能部门时,认真投入工作以回报公司对个人的付出就成为了自然的行动。在我们采访的多位华为人中,绝大多数是普通工程师和销售人员,他们对华为不仅有执着和信心,更有骄傲和尊敬。 第三,激励和宣扬组织的成功而不是个人的成功。其实在形成每个人的奉献行为的时候,需要一种氛围,那就是注重团队或者组织的荣誉而非个人的荣誉,注重个人在团队或者组织中的角色或者所发挥的作用。多年来中国组织一直存在一个习惯,那就是习惯把所有人的努力最终变成一个人的成就,所以我们就有了所谓“组织教父”“精神领袖”之说,在中国组织的习惯里不会存在多个成功人士的说法,只能够是一个人的成就,结果出现的情况是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组织里只有一个人的绝对权威,其他人只是配角,不能够分享成就和成功;另一个极端是认为付出之后需要分享成功的人只好自立门户,结果诸侯格局尽现,无法看到长久的成功或者大的成功,这些现象真的应该让我们好好反思。 我们常常忘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付出与合作关系─生活的框架告诉我们要保护自己,多做可能多错,热心多会受伤,于是我们宁可自扫门前雪、被动一些,甚至对人漠不关心。 一个人可以聪明绝顶、能力过人,但若不懂得积极热心、愿意付出,不论多成功都得付出事倍功半的努力。 不肯付出的人在组织中只会做好被吩咐的工作,愿意付出的人就算能力有限,却能带动团体,集结众人的力量,使工作加倍顺利进行。 一个好的组织里的每一个成员的第一要件: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 本章写完的时候,刚好看到火箭队迎来了最近10场比赛中的第七场成功,主教练范•甘迪要求麦克格雷迪放弃更多的得分机会、多给队友传球的设计终于产生效果,当麦克格雷迪自己说“放弃做得分王”的时候,人们十分清楚麦克格雷迪的“无私”意味着什么,主教练范•甘迪说:“如果对手老是夹击他的时候,我们其他的队员就会得到机会,而他也十分愿意将球传给其他队友。你再也找不到比他更无私的球员了。”当麦克格雷迪奉献的时候,火箭队迎来它的胜利,这就是组织内的关系。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要坚持个人负责: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115.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勾勒出人生的轮廓09-11
2 对冲基金真实经历分享大全精选--乔尔·格林布拉特——神奇公式209-12
3 经典句子,让你笑成一朵花呀09-12
4 经典句子,是文学的经典传承09-19
5 【这几年养成的几个比较好的工作习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