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以后,父母便可以在家里播放《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三岁到六岁之间,就教子女背诵这些经典,不用担心子女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也不必怀疑子女背诵起来会有困难。许多实例已经证明,孩子背诵要比大人容易得多,而且读经的孩子,不容易变坏。
《三字经》是从前教幼儿认字的一本书,总共三百八十八句,每句都只有三个字,所以称为《三字经》,内容大多用来宣扬伦理道德。
《千字文》一共只有一千个字,但是全书每一个字都不相同。古人把这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连在一起,成为一篇通俗的文章。内容涵盖了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便于对初学者进行启蒙教育。
至于《弟子规》,和《三字经》一样,也是每句三个字,很容易念诵。《弟子规》把日常生活当中所需要的基本礼节、生活要领都一一作了说明,孩子背诵之后,一方面朗朗上口,一方面逐一实践,十分方便有效。 孩子这一辈子,是要来做人的。父母辅助子女,愉快地把人做好,才是最正确有效的优生。做事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好好做事来把人做好,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父母教养子女,最要紧的是在子女入学以前为其打好做人的基础。如何把事情做好,暂且不必着急,将来学校会好好加以教导。现代学校愈来愈商业化,愈来愈偏重知识的传授,很难教育出健全的人格。子女要怎样做人,要做成什么样的人,实际上还是依靠家庭的培育。父母亲在这一方面真的是责无旁贷呀! 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子女身上,可以找到父母的模样。 有一只螃蟹妈妈,批评小螃蟹走路的样子,说:“你这样横着走路,有多难看你知道吗?为什么不能直着走呢?” 小螃蟹说:“怎么直着走?请妈妈走个样子让我学好吗?” 于是螃蟹妈妈走了起来,大声说:“注意看,好好记住妈妈走路的样子。” 小螃蟹很天真,笑着说:“原来直着走和横着走都是一样的。” 螃蟹妈妈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是横着走的。 《伊索寓言》里这一则故事告诉我们,父母的日常言谈和举止行为对子女的性格和教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喜欢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初听起来好像完全是遗传,实际上和后天的教养关系极为深远。教养子女,父母最好从自己着手,先改变自己。父母有好的榜样,子女模仿的结果,自然有好的样子。 父母怎样改变自己呢?首先,要从端正观念开始。因为观念产生态度,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坚强的观念在支撑,要改变行为必须先调整观念,也就是多看圣哲的经典,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因为圣哲的教诲,是人生智慧的传承。父母在子女幼小的心灵中打好人生智慧的良好根基,子女愈长大,便活得愈有价值。 我们不赞成把以前的孝子孝女变成今日的孝爸孝妈,即不是子女孝顺父母,而是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我们也不赞成,把孝道变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强行地规范亲子的行为。我们坚定地相信,人禽之间的分辨,最关键的就是孝悌的道理。现代人解释孝道,大多采取西方的观点,以致严重地误解了孝道的原来用意。当然,历代的迂儒把孝道大大地僵化,也扭曲了其本来的面目。我们必须发扬“虞舜以孝感化父母和弟弟,改变不义的行为”的精神,以此来弘扬高级的孝道。 《孝经》说得十分明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不能因为西方社会并不重视便加以轻忽。 我们特别在父母的责任这一章说了很多孝道的重要性,便是希望大家深切了悟:我们既是子女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子女。如果为人父母,不能在孝道上面以身作则,反而迷失了方向,在父母跟前,对自己的子女百依百顺,岂不是直接伤害父母的感情?我们经常看到,年轻的父母把自己的子女当宝贝似的,眉开眼笑,可是对自己的父母,却有很多意见,不但语气不好,态度也相当轻率,处处显得自己比父母高明。难怪今天的父母,也希望子女长大了干脆搬出去住,免得整天看那种脸色,心里既烦又冷。 反过来说,在自己的子女面前,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做子女的典范,其实是最好的优生。子女的眼睛是雪亮的,父母怎样对待祖父母,将来自己长大以后,就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父母。这种现世报应,是怎么都逃不掉的。 孔子说得好,如果只是拿食物供养父母,和饲养犬马有什么两样?供养父母时,子女的心中必须充满了敬和爱,以父母能够享用子女所敬奉的衣食为最大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为父母做事,或者侍奉饮食,都应该诚恳,完全心甘情愿,没有丝毫勉强。子女看到自己的父母孝敬长辈,将来长大以后,大多亦步亦趋,也同样地孝顺。真正孝顺的孩子,才是优生的表现。 我们所说的优生,是广义的,并不是狭义的。因为准备妥当才生孩子的人终究是少数,明白优生的道理,才开始怀孕,有时候也生不出来。对于过去的种种,懊恼、后悔都无济于事,不如从现在开始,不管情况如何,都可以着手补救。只要方向正确,方法有效,方式也合理,都能够从事优生的补救。若是效果良好,谁说不算是优生呢?生之前优,是未雨绸缪;生以后优,是事后补救。两者兼顾并重,应该最为合适。父母以自己的孝道来启发子女的孝道,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子女的行为。这样的亲子关系,不但可以互相规范、彼此共同成长,而且培育出孝道的家风对社会也有莫大的贡献。 提供子女所需要的生活 孝道的第一步,应该是能养。成年子女,对年老的父母,有恭敬供养的责任。反过来说,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同样应该提供其所需要的生活,而且要真诚关怀。 我们通常把成家与立业合在一起讲,意思是成家之后必须立业养家,为子女做好生活的准备。目的在提醒结了婚的男人或者当了父亲的年轻人,今后他的工作,不单是为父母或者大家庭,更是为自己所创立的这个小家庭,为了善尽父亲的责任,必须加倍努力工作,不能像以前那样,就算偷懒,也照样可以混饭吃。 为什么把养家糊口的责任全部归于男人?理由应该是:妇女的天职在生育子女,进而相夫教子,除非不得已,不需要女性在养育子女、料理家务之外,还要在职场上呕尽心血。虽然说夫妻两人上班,可以多挣一份薪水,但是仔细盘算,有时发现所损失的可能更多。 二十世纪中期,英美各国盛行妇女运动,倡导妇女离开家庭,到社会上工作,和男人一样彼此竞争,以显示男女的地位平等。妇女为了在职场中奋斗,有些干脆不结婚,或者结了婚不生育子女,以保持竞争力。自己养育子女的少之又少,即使有了子女,也交给托儿所、幼儿园。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政府扩大宣传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影响所及,美国的年轻妇女,绝大多数想结婚,婚后想生儿育女,而且多多益善。于是,妇女回到家庭,不再外出工作。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经济繁荣,就业率很高,大家都以为收入没有问题,生活可以保持富裕。在这种情况下,丈夫有稳定的工作,全家生活不必担心,妇女自然不需要就业。迄今美国中上阶层的家庭,妇女专心家务、天天接送子女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1970年以后,美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路,家庭生活难以维持,才逼迫妇女再度走出家庭,寻找工作。 可见全世界各地区,大多明白孩子最好在自己家中,由父母亲自教养,身心才能正常发展的道理。由于夫妇无法全都辞掉所有的工作专心做好专职的父母,以免家庭经济产生危机,只好男女分工,以男人为优先,到职场上冲锋陷阵,将妻子留在家中,专心相夫教子。 有人说妇女受那么多的教育,如果不到职场上作出贡献,岂不是很可惜?我们则认为妇女应该受教育,而且应该受良好的教育,用来教养民族的下一代,这样所作的贡献更大。男人专职教养子女,实际上不如女性。但是,如果有一对夫妻,彼此商量决定,由妻子上职场拼斗,而丈夫留在家里专职教养子女,我们也不会反对。只要认为在家教养子女,贡献不小于到职场上工作,那就十分正确了! 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正确的生活观念、基本的生活技能、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以及生活的环境和条件。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为子女打好做人的基础: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1265.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学校目标系统建构的关键09-12
2 经典句子,笑料百出真惊喜哟09-12
3 经典句子,传递着温暖的情怀09-12
4 那些不曾预料的失败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09-12
5 HR管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