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考大学?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其实相当简单。我们不必冠冕堂皇地反对什么文凭主义、升学主义,事实上全世界在这方面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日本孩子只要考进东京帝大,美国孩子若能申请进入(实际上和考试同样困难)哈佛大学,英国孩子成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的学生,法国孩子进入巴黎大学求学,可以说人生的大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其余的部分自然有很多人来协助。对我们而言,要不要考大学并不重要,考不考得取好的大学才重要。我们的考试制度尽管被很多人痛加批评,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是一座大家公认的筛选器。考上好大学,想尽办法也要去读;考不上,实在不必补习再补习,死命往大学里面挤。笔者在大学教书的时间相当长,常对学生说:能读书的人,轻轻松松就读得很好,若一定要读得那么辛苦,干脆放弃算了。人人都不停地求学,满街都是博士、硕士,社会不见得更加安宁,国家也不见得必然富强。
最要紧的是,从小培养子女读书的兴趣。真正能够读书的孩子,不可能受到埋没。父母只要提供子女读书的机会,并且告诉孩子,学业成绩好坏倒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必须品德良好,以免破坏自己的前途,也影响到祖先的清誉。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导正确的观念,会读书的孩子,自然会好好读书,用不着父母担心。
比较麻烦的是,孩子认为读书是不得已的事情,为父母而读书,为成绩而读书,为升学而读书,就是不为读书而读书。具有这样心态的孩子,对读书不可能有兴趣。考前读一读,考完就不读。在学期间不得不读,一旦毕业,便下定决心从此不再读书。许多博士、硕士,是一路硬逼出来的,并没有什么成就。从而也证明被动的学习、消极的读书,不可能产生多么宏大的效果。
现在教育普及,又提倡终身学习,求学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求学的机会比以前多得多。父母不必强制要求孩子高中毕业立即要考入大学,若是有困难,或者出于其他理由,以后上大学的机会也多得是,并不是错过这一次便永远进不了大学。父母应该关心的是子女的兴趣和志向,通过彼此商量,选择所要投考的科系。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勉强子女接受,而应该尊重子女的选择,让子女走出自己想走的前途。我们看过很多案例,有些父母一定要孩子照着自己的路去走,结果都是失败的。 子女要求赴国外留学,父母要不要答应?我们知道有些父母费尽心思也要把子女送到国外去求学。我们在国外看到很多小留学生,大多心理上很不适应,很容易曲解父母的好意,认为父母忍心把自己安置在陌生的地方,因而产生不少的怨恨。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对本国的历史文化尚未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就到国外接受异文化的洗礼,很容易被同化,结果将来回国后样样不能适应,等于出去一个便丢掉一个。 我们建议:先让子女在国内完成大学教育,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入的认识。等子女年纪较大,情绪也较为成熟后,才尊重子女的意愿,决定要不要赴国外留学。有了比较完整的人生规划,再来考虑出国留学的事宜,应该比较妥当,也更加安全。 发展独立精神,培养自赖行为,必须亲子共同努力,互相配合。邱连煌教授提出三个原则可供参考。 满足子女的依赖需求 独立的意思,其实就是自赖;而自赖的起点,必然是依赖。依赖和自赖,不过是一物的两端,一为起点,一为终点,关系十分密切。心理学家主张,要培养自赖,必先满足其依赖欲求。孩子平日一直受到大人的关怀,依赖需求获得适度的满足,便会把全副精神集中在自我发展上,勇敢地探索周遭环境,大胆地尝试各种经验,热烈地接触各类人物,努力学习自赖行为。相反,受人冷落或排挤的孩子,一心向往大人的关怀,就会千方百计想办法引人注意,哭叫、喧嚷、闹脾气、装病痛,甚至偷窃抢劫,可以说但求达到目的,完全不择手段。除了依赖父母之外,还会到处制造令人头痛的问题。儿童时期的依赖需要,如果一直没有获得满足,变成根深蒂固的病源,青年时期仍然会发作,父母必须耐心辅导,以下面所提的原则来对待。 父母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即逐渐把控制子女的双手松开,适时适度地增加子女的自由。好比放风筝,孩子的独立欲望相当于拉风筝的线,放线时要顺着线的张力,适度地拉开。不可以一下子就把线放得太快太长,以免风筝顿时失去依凭,说不定马上坠落在地面上;也不能把线抓得紧紧的,丝毫不放松,否则风筝根本飞不上去,而且有坠毁的危险。有些父母,下意识里害怕孩子一旦长大成人,就会远走高飞,离开父母。于是,情不自禁地对孩子的感情加以“垄断”,限制子女向外发展,不准其与朋友交往,使孩子身心受到束缚;贬低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以降低其自信心,使其不敢想象自己过独立自主的生活;诉诸子女孝心良心,使孩子不敢稍有背离的念头,以免不孝;实施过分保护政策,凡事都为儿女做得好好的,不需要子女操心动手。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能力完全丧失,永远依赖父母了。 父母要尽量鼓励子女自立 孩子想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自己的事情,父母不但不应该加以阻挠,反而应该多加鼓励,以培养其独立自主的习惯。只要这些事情不妨害身心健康与课程学业,而且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赖,让孩子从实际经验中吸取宝贵的教训,进而陶冶其自主的意志和自治的精神。 我们再以放风筝为例。孩子刚开始放不上去,极需大人的帮助,这时候孩子得不到好的助力,就会灰心丧气,说不定从此不再尝试,对放风筝完全失去兴趣。实际上大人最有兴趣的事情,莫过于当孩子放不上去的时候,把风筝拿过来,很快就放上天空。如果这时候还紧拉着风筝,不肯放手,孩子会很失望,认为大人自己在玩而不是帮助他,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大人把风筝放上天去,立即交给孩子,告诉他如何控制线的张力,如此便皆大欢喜。由依赖而自立,这是青年期培育的重点。让孩子自觉、自律、自制,逐渐做好独立自主的各项准备,一旦考取大学,或者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可以放心地让子女离开家庭,奔向前程。 人都喜欢自主,也都喜欢自动,由自动而自律,然后独立自主,原本是人生必经的历程。现在的问题是,当儿童自动时,父母便加以制止,这样不行、那样不可以,弄得孩子不敢自动,父母又反过来骂他不自动。父母的想法是孩子不自动便罢,一自动就天下大乱,所以不得不斥责、禁止。殊不知孩子因而恐惧自动,对身心发展产生障碍。最好的办法,还是比照上述放风筝的方式,辅助孩子自动,帮助其自律,以促进其自治。有一天自动自发,而且合理表现,那才是长大成人的喜悦! 进不进大学?读什么科系?要不要先工作一段时间,然后才进大学?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非怎样不可。只要孩子心目中有父母,放手让孩子自立,就用不着害怕会因此失去孩子。 孩子进入高中以后,要注意培养其独立的人格以及自制的精神。在学业方面,要鼓励其自动自发地求取知识。父母尽量减少直接和老师联系,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家中最好每月举行家庭会议,讨论与孩子切身有关的事宜。子女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报告在校的状况、师生的趣闻,也可以规划郊游、参观等活动,以及零用钱的使用等。如果有争论,父母也不必生气,最好另择机会,耐着性子向子女解释,不能当场发火,大声斥责,影响以后会议的效果。子女所看的课外读物,父母最好要多加了解。现代许多作品,对孩子的身心有害无益,甚至有些作品所描写的个别情况简直匪夷所思,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偏激或颓丧。如果发现不妥,必须和子女讨论,使其透彻了解,不致盲目相信。现在网络信息发达,最好能够趁早提醒子女:计算机是工具,而不是玩具;网友是陌生人、隐形人,不值得信赖;笔友是幻想中的人物,并不真实。孩子和邻居小孩吵架,父母要先去向邻居道歉,赔不是,而不能站在孩子这一边帮孩子说话;回来后再聆听子女的申诉,表示同情,却不赞成这种吵架的方式。这种以身作则的方式,让孩子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是非而终生受益。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培养子女的独立精神和自赖行为: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126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09-12
2 经典句子:经典句子中的情感世界09-12
3 银行债券投资收风险分析09-12
4 经典句子,思想者的智慧结晶09-12
5 经典句子,闪烁着人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