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员工定薪是解决薪酬体系落地的关键。下面通过一个全景案例介绍整个方法体系,R企业员工定薪设计的基本流程。
R企业员工定薪设计的基本流程
根据该企业业务情况,人员类别划分为五类:经营类(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职能类(职能管理人员)、销售类(销售人员)、技术类(工程技术人员)、操作类(生产工人)。具体划分。 R企业人员类别的划分 根据上述划分结果,可以将人员进行分类。各类人员的定义如下: (1)经营类:决定企业或部门的经营和管理大计,对企业或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管理绩效负责,包括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2)职能类:为企业各类管理活动提供方案,并对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负责,同时承担执行方案的事务性工作,对方案的执行结果负主要责任。 (3)销售类:负责完成企业产品的市场开拓与销售工作,制定解决方案,对方案的科学性、可靠性负责,并对方案执行结果负主要责任。 (4)技术类:为企业技术活动提供技术方案,并对方案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负责;同时承担具体执行方案的事务性工作,对方案的执行结果负具体责任。 (5)操作类:负责企业生产活动的具体执行工作,并对执行结果负主要责任。 步骤二:确定定薪原则与模式 针对不同类别的人员,确定薪酬套入的原则和模式,。 R企业薪酬套入的原则和模式 1.经营类人员 根据员工的岗位确定薪等,根据所在部门的重要程度确定薪级,同时考虑各部门管理岗位之间的平衡性。 根据该企业的具体情况,将管理岗位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职能部门的管理岗位,一类是生产单位的管理岗位。两类岗位分别按照部门的重要性和单位规模进行划分,具体划分。 经营类管理岗位的划分 根据列原则确定各级别领导干部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 经营类管理岗位的工资标准 2.职能类人员 职能类人员定薪模式为“岗位+能力”。 首先,根据职能管理人员的职级对应表,确定员工的起始岗位等级,具体。 职能类管理人员的起始岗位等级 其次,根据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确定需要调整的薪等和薪级,任职资格标准只需符合一项即可,具体。 职能类管理人员调整后的薪等和薪级 例如,某薪酬管理员,起始薪等为5等,其个人条件为本科学历,已经从事专业工作9年,并且已经取得中级师资格。按照上述任职资格条件,可以达到一级职员的任职等级,确定薪等-薪级为6-1。 所列举的是最低门槛标准,企业还需要根据其他能力认证条件进行认证。在初期套入时,一级职员(含)以下任职等级的人员直接套入,高级职员及资深职员需经企业薪酬管理委员会认定后方可套入。 最后,根据薪酬标准表进行套入。 3.技术类人员 技术类人员的套入模式为以“能力”为基础。 首先,根据人员的任职条件确定员工的任职等级,如所示。 技术类人员的任职等级 所列举的为最低门槛标准。针对一级员工(含)以下者直接套入,高级员工和资深员工需经企业薪酬管理委员会认定后方可套入。 其次,根据薪酬标准表进行套入。 4.操作类人员 操作类人员套入模式为“岗位+能力”。 首先,根据操作类职级对应表,确定各岗位薪等,如所示。 操作类人员的岗位薪等 其次,根据技能等级鉴定,确定员工的技能等级。该企业操作类员工技能等级划分为5个级别: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最后,确定平均增资原则,如所示。 操作类人员的平均增资原则 例如,某员工所在岗位为车工,当前岗位工资水平为800元,技能等级鉴定结果为高级工。按照所列的增资原则,他调整后的岗位工资应当为1100元。按照此标准在薪酬标准表第7薪等中,找到不小于1100元的最小值,就近套入。 步骤三:定薪结果分析 1.薪酬总额增长率分析 薪酬总额增长率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薪酬测算完成之后,薪酬变动情况是否为企业和各单位所接受。 (1)企业薪酬总额增长率分析。 在薪酬测算完成之后,企业必须考虑在新的薪酬方案下,企业整体增资额、增资比率是多少。从总体上来看,薪酬总额增长率要受到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期。 ◆国家相关政策的约束。 例如,R企业预期下一年度要实现经营收入增长13%,实现利润增长15%。在此预期下,薪酬总额增长率应控制在10%以内,这是评估员工薪酬测算结果的重要指标,具体如所示。 R企业员工薪酬测算结果 (2)单位薪酬总额增长率分析。 单位薪酬总额增长率分析主要针对以下两种情况: ◆企业中存在利润中心,各利润中心的经济效益不同。 ◆企业中各部门之间原有的薪酬水平不平衡。 各单位薪酬总额增长率分析的目的,是要把握在薪酬测算完成之后,薪酬能否体现出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原有薪酬不平衡的问题。 R企业各单位薪酬测算后的结果如所示。 R企业各单位薪酬测算结果 在原有的薪酬状况下,工会、人力资源部等职能部门的薪酬水平较低。通过薪酬测算,工会的薪酬总额增长率最大,达到35%,人力资源部为13%。从人均工资水平来看,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规划发展部等部门大体相当,工会略低。 在若干个事业部中,B事业部的经济效益最好,人均工资水平相应最高,A事业部近年来由于效益增长状况明显,未来发展潜力很大。从总额增长率上来看,A事业部增长率相对较高。 测算结果表明,新的薪酬分配方案比较适合于当前企业的发展现状,能够较好地体现各部门的相对重要程度,各利润中心薪酬总额增长率也能为企业和各单位所接受,测算结果比较理想。 2.平衡性分析 平衡性分析的目的,是分析测算后各类人员薪酬变动状况,以及薪酬水平之间的差异是否能够体现企业的人才倾向,并分析各类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否具有外部竞争力。平衡性分析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外部市场水平和企业人才倾向。 R企业薪酬测算后各类岗位的薪酬水平,具体。 通过平衡性分析,职能类管理人员薪酬水平最高可以超过副科级领导人员的工资,但略低于科级领导;技术类人员薪酬水平最高可以达到副处级领导干部的水平,操作类人员中的高级技师基本上与技术类高级员工的收入水平相当,超过科级领导干部。管理类和技术类起始薪酬水平大体相当,高于操作类人员。R企业各类人才层次分布合理。 R企业薪酬测算后各类岗位的薪酬水平 从整个测算结果来看,薪酬水平基本符合R企业“向核心人才倾斜”的理念,即“向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倾斜,向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倾斜”,并且与当地的薪酬市场水平比较,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而,R企业对总体测算结果比较满意。 员工定薪的实施过程 误区七:薪酬体系缺乏后期运行维护——薪酬动态调整方式 案例:Y企业面临的薪酬调整需求 2006年,我为一家大型上市国有企业(以下称Y企业)服务。该企业前身成立于解放前,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老”企业。企业职工近20000人,工种涵盖类型比较全,以生产制造型员工为主,占员工总数的60%以上。该企业最初实行基础工资制,员工收入主要由基础工资(年功工资)、基本工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设定)、浮动工资(根据业绩和单位工资总额进行分配)、补贴及津贴等构成。年底,Y企业根据公司效益和国资委核定的年度薪酬总额确定年度奖金。从收入水平来讲,Y企业员工的收入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 该企业目前薪酬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第一,工资体系不统一、不明确。同样的工种,在不同的单位,收入结构和收入水平差别很大。第二,由于结构上的不统一,造成员工工资收入的比例极其不合理,极端的情况甚至出现固浮比达到1:9。第三,缺乏调薪依据和工资总额管控的有效方式。 从2006年底该企业完成薪酬体系设计至今,体系已经运行了将近7个年头。从整体运行状况来看,效果良好。如果将整个体系设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的话,一个阶段是通过技术来解决系统设计的问题,另一个是设计运行过程中的维护问题。 2008年底,我与该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过一次深度交流,从交流中我得知该企业在薪酬管理系统设计完成后,试运行了一年时间,并于2008年1月正式全面实行。2009年,体系正式运行一年有余,根据设计要求,Y企业需要对员工薪酬进行调整与维护,即将面临调整问题。 Y企业计划在当年年底调整,2010年1月实施更新。Y企业初步确定2010年的工资总额增长在8%左右。自2006年设计完成之后,员工总体的反映不错,积极的方面是大家普遍感觉公平了,而且薪酬结构清晰,每个人基本上都知道自己应该能拿多少,做到什么程度能拿多少。 按照改革之前的方式,企业每年都将工资涨的部分增加到浮动部分中,通过设立新名目或单纯地增加额度的方式,而这部分最不好控制。原先很多员工感觉不公平,跟这种调整方式有很大关系。2009年度工资总额增长有8%的上浮空间,从操作层面上看,这部分钱应当怎么发放,按照什么标准发放,而且不能对薪酬体系造成冲击。面临调整,员工的期望又被激发出来。所以,这次调整怎么做才能既保持公平,又让员工有足够的信心,是Y企业重点考虑的问题。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解决之术:员工定薪三步法: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1240.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树立企业形象是系统工程09-12
2 经典句子,叩启幸福之门的敲门砖09-20
3 【别在意生活中的不幸】09-12
4 是否需要采取行动?09-12
5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