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到十一岁的孩子心性单纯活泼,
十二岁时生理和心理皆急速变化。
智慧发展到十五岁左右就会停止,
最好把握时间多多背诵圣贤经典。 德育、体育、群育、美育都重要, 不要太在意智育,有学无德何用? 哲学家福禄贝尔(Froebel)提出“同孩子一起生活”的主张,这成为子女小学毕业以前父母的最好教养方式。人和一般动物相同,都是自然的产物。但是,又和一般动物不同,因为我们生下来仍然难以独立,必须有人照顾才能够顺利生存下来。 婴儿刚出生时,完全缺乏自己求生存的能力,尿布湿了、肚子饿了,都无法自理。这时候照顾婴儿的人就成为婴儿的外在世界。若是照顾得很好,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婴儿就会对外在世界产生信心和安全感。 婴儿在五个月以前并不认人,需要有人细心照顾,用心满足婴儿的需求。对婴儿来说,由什么人来照顾,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到了五六个月大,婴儿开始出现认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婴儿在五个月大之前,已经慢慢地和照顾的人产生一种“连接”的感觉。这种母子之间的亲和、连接感觉,在一到两岁时发展到高峰,两三岁时略为转淡,这时候孩子觉得和妈妈的关系已经相当稳固,开始向外发展。学会走路以后,更是逐渐离开妈妈,学习独立地探索外在的世界。亲子关系,在这个阶段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关系良好,孩子比较乐观,对外在世界较有兴趣,对幸福也较有把握;若是关系不好,孩子的依赖心理没有获得满足,就会觉得害怕、悲观,对环境的变动也比较难以适应。 父母同孩子一起生活,必须质量并重。对子女的疏忽,不能以重质不重量来推卸责任。再好的质,如果只是蜻蜓点水,没有足够的量来支持,必然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产生预期的效果。现代社会,大家都非常忙碌,和子女相处的时间相对减少。我们建议“家庭比事业更加重要”,便是基于事业可以慢慢来,子女的宝贵成长期却是转瞬即逝,而且无法重新来过。 六岁以前,我们称为前儿童期,又可以细分为初生期、婴儿期和幼儿期。初生期指诞生到满月期间,属于愉快和不愉快尚未分化的状态。新生儿空腹时啼哭,纯粹是内部引起的生理需要所产生的不满足表现,并没有不愉快的感觉。 婴儿期指满月到周岁期间,此时各种情绪逐渐发展进行。三个月时,愉快与不愉快开始分化,但是原始的混合兴奋仍然保留,并且终生持续。四个月时,婴儿被逗弄就会出现微笑。六个月时,痛苦开始分化,婴儿会出现恐惧、厌恶与愤怒的情绪。十二个月时,愉快也开始分化,会出现得意、喜爱与嫉妒的情感。 幼儿期指一岁到六岁,此期间,幼儿发展和变化十分显著,也是成长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环境和教育将影响人的一生。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可见这个时期的重要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父母在这个时期最好谨慎小心,做好“先入为主”的教养工作。教育学家把幼儿期称为关键期或敏感期,实在十分恰当。 自届满学龄到性成熟,称为后儿童期,大约相当于小学时期。我们从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和心理卫生各方面来了解,都明白三到六岁是最要紧的阶段。在这短促而易逝的期间内,儿童并非浑浑噩噩、无知无识地虚度岁月。事实上,这一时期儿童的一举一动都饶有意义,只是父母亲太忙碌,无暇顾及。今日社会上,很多杀人越货的盗匪、贩毒犯罪的败类以及流浪街头的浪子,实际上都是缺乏良好教养的结果,才铸成儿童未来的大祸与惨状,因而抱憾终生。这样的亲子关系,当然令人痛心。 在儿童阶段,教养的具体基础工作应该是日常生活的训练,从饮食、睡觉、排泄、游戏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人的关系应有适当的态度,自己情绪的起伏应有常态的宣泄和合理的节制,不健全行为的发生也应该及早获得矫正。归纳起来,便是各方面的发展必须遵循正常的途径逐渐趋于健全,达到身心正常发展的理想目标。可惜现代社会,由于文凭主义盛行,以致形式化的“教育过热”持续不退。随着幼儿教育的普及,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数量显著增加,入园率也快速增长。想不到违法行为、暴力行为、适应障碍、精神异常以及自杀、自虐等儿童问题也急速增加,并且越来越低龄化。 我们建议“品德比学业更重要”,对儿童这一阶段来说,更是如此。关于提早学习、过度教育,对子女身心所造成的伤害,父母最好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检讨,及早找出对策来加以改善。三到六岁的关键、敏感期,如果已经过去,赶紧在小学阶段设法补救。相信只要肯用心、有爱心,再加上耐心,一定可以把子女的教养基础打好。人生是长期竞赛,早期的快慢对整个人生历程影响并不大,不必担心。 零到三岁培养生活技能 婴儿并不需要特别的环境 心理学家伯顿•L•怀特(Burton L.White)在其名著《一生的头三年》中明确指出:婴儿并不需要特别的环境,只要给他一个正常而充满亲情的家庭,父母亲都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并且真正做到,就可以了。 首先,诞生并不是婴儿生命的开始。从受精到诞生,通常需要四十个星期。提前诞生的,称为早产儿;延后诞生的,便是迟产儿。受精时只是一个渺小的细胞,直径大约0.2毫米。十个星期时,身体有二三寸长,已经具备了人形。胎儿大约三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有运动。六个多月内出生的,有几分存活的希望。以后各种反应,依着程序逐渐成熟。胎儿的运动,都是全身参加,散漫而不固定,并不针对刺激而有所反应。当婴儿落地时,已经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了九个多月。而且产前产后的发育具有连续性。只是诞生之后,自己成为单独的个体,也可以看成另一个崭新的开始。 胎儿的发育,受到母亲健康和营养状况的影响。至于胎教,虽然迄今仍然找不到科学的依据,但是,我们相信,对于孕妇的细心照顾,创造愉快的心情,接触美丽的景物,无论如何,对母亲和胎儿都有良好的帮助。 瑞士生物学家波特曼(A.Portman)说过:“从生理上看,我们都早产了一年。”一般动物,在胎内已经发育到相当程度,所以一生下来,就能够独立走动。人类婴儿却必须等到出生一年之后才开始独自行走,比一般动物晚了一整年的时间。这是不是在启示人类,不应该过分强调独立自主,却必须互相依存,在群居生活中求发展呢? 一般动物,由于初生时便独立,反而没有什么可塑性,生下来的情况持续一生,而且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和本能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父母最好明白,婴儿十分费神,一定要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能够成熟。这也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可以配合婴儿的可塑性,教养出我们所喜欢的、独特的子女。 人出生时,当然也不是一张白纸,已经具有某种倾向、能力和特性,但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尤为重大。无论先天还是后天,父母的作用都非常要紧。 许多调查报告都指出,现代的家庭逐渐由权威主宰走向民主方式,从大家庭转向小家庭,由集体主义走向个人主义,从专制转向友爱。当我们发现这些实际演变时,最好不要盲目地加以认定,因为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倾向。 小家庭的子女,由于不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缺少祖父母的指导和照顾,导致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负担加重,又要增加许多自行摸索的时间。妈妈在精神上孤立无援,子女也容易陷于孤独。小家庭的子女人数减少,溺爱儿童的现象日趋严重。小家庭的父亲忙于工作,对子女的影响越来越弱。母亲就算也在就业,和子女相处的时间通常比父亲来得多,所以地位相对重要。原来父权至上的家庭,很可能一下子变成母权至上。父权再高,也不能剥削子女的教养,母亲仍然有相当的地位。母权高涨,父亲自觉全无用处,干脆一走了之,造成很多单亲家庭。我们不能歧视单亲家庭,却不能不承认,事实上,其对子女的发展带来很多问题。男女同权不同质,有些性质上的分工,最好不要当作权利或权力,这样比较妥当。 缺少祖父母的坐镇,小家庭的年轻父母,难免关起门来充当老大而为所欲为。于是,庸俗下流的电视节目、色情淫秽的书报杂志、花招百出的成人情趣用品纷纷侵入家庭。刚开始还小心谨慎,唯恐被孩子看见。后来见怪不怪,反而把它当作性教育。终至变本加厉,吸强力胶、服安眠药、看色情电影、看暴力电影,似乎百无禁忌。对周遭环境十分敏感的孩子,当然受害至深。 学校企业化、教育商业化更是道德沦丧的象征。近年来兴起的早期教育热潮,喊出“教育从零岁开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三岁开始教育太迟了”等口号,弄得大家心惊胆战、盲目跟随。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中学以前同孩子一起生活: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1177.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中国人有意见不会直接表达09-13
2 精选正能量语录,激发无限潜能09-02
3 经典短俗语微博俗语09-12
4 印度GMR:快速学习,抢占全新市场09-18
5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