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是自古以来便受人重视的大道理,现代的新名词称为“终生学习”。很多人食古不化,看不出两者的关联性;很多人不求甚解,居然说成“终身学习”;更有人自以为是,认为终生学习便是尽量抓住机会学习,以致没有时间实际加以应用。事实上,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能够活用,唯有用得出来,才具有学习的效果。最好是有需要才学习,学到了就实用,发现不足,再深入学习。知道要学些什么,再用心去学。这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值得大家好好去实践。
从幼儿园、托儿所一路求学上来,到大学毕业,时间不能算短,路途不能算近,家中的财力负担也不能算少。为什么不暂停下来,先到职场上奋斗一番,看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不能施展出来,做出一些成绩,再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尚有哪些缺失,寻找出不足的地方,然后有机会再去学习?一路读下去之外,原来还有一条断断续续的求学途径,并不是今天不读,以后就没有机会。根本用不着担心害怕,以后机会多得是。
笔者三十九岁那一年,已经获得大学教授的资格。那时候笔者的最高学历仍然停留在师范大学毕业,算起来不过是工业教育学士。眼看着硕士越来越多,而且按照新的规定,要在大学任教,起码要具备硕士学位。由于法律不溯既往,所以笔者凭着教授证书,仍然有资格在大学担任教职。但是,心中难免有一些不踏实,觉得大学毕业生在大学任教,终究不很合适。因此利用寒暑假,到美国进修,获得教育行政硕士学位。在同事、同学面前,心中也更为安稳。然后,博士越来越多,新的规定接着出炉,博士只能担当助理教授,硕士仅能够以讲师应聘,要到大学担任教职,几乎非拥有博士学位不可。当然,法律还是不溯既往,已经认定资格的,不受新法的限制。那时候笔者除教学之外,还应各界的邀约,到处发表演讲。所到之处,人们多以博士相称呼。欢迎彩牌,也以斗大的字,写着笔者的姓名,又加以博士的头衔。大家是好意,也是想当然尔。不经打听便写将上去,也口说出来。笔者没有办法一一澄清,忽然想起,干脆去读一个,以免尴尬。于是在六十岁高龄,即将退休的前几年,才远赴英国修读博士学位。五年之后,口试论文通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刚好遇到大学评鉴,想不到比作者年轻的诸位评鉴委员,还大加赞扬,加分不少。
求学是一辈子的事情,可以直通,也可以迂回前进,只要有心,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绝不受任何限制。 父母可以拿当年齐桓公读书的故事,和子女共同讨论。 齐桓公大声念书,工匠轮扁在一旁制作轮子。他放下椎凿,问齐桓公念的是什么书,桓公答曰:“圣人的书。”工匠接着问:“圣人在哪里?”桓公说:“圣人已经死了很久。”工匠居然不客气地说:“你念的是圣人的糟粕。”桓公一肚子不高兴,大声斥责工匠:“你凭什么这样说?如果能够说出所以然来,还可以原谅。否则,定罚不误。”工匠不慌不忙地回答:“现在就以我自己制作轮子来作为例证。把斧头举得太快,很吃力;举得太慢,又嫌力道太小,不管用。必须不急不缓,然后才能够得心应手,达到巧妙的境界。这种状态,甚至连我的孩子,我都无法教会教好。我已经快七十岁了,到现在也不过会制作轮子而已。圣人所说的实在太多了,他们的精华根本传不下来,只留下一些糟粕供大家念诵。” 会读书的人,明白字里行间的意思,能体会出文字之外的真正用意;不会读书的人,书读得很多,脑袋装得满满的,却紊乱而理不出头绪,可以说越读越糊涂。 尤其是出国热潮之下的大学生,把大学文凭当作出国留学的手段,争取高分不过是为了申请奖学金或考取公费留学。以这种心态来读书,能记住糟粕已经是大幸,哪里能够吸收书中的精华,并且加以合理的运用呢? 中国历史上,一直以考试来决定一个人的功名利禄。若要光宗耀祖、扬名于世,最好的途径,莫过于参加考试。我们对考场得意的人,通常都十分尊敬。当年范进中举人,他的老丈人对他的态度,就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往昔农业社会,由于地大物博,并非人人需要一官半职,不致逼使每一个人都要参与考试。如今工商社会,行行都要考试,再加上盲目引进西方人的竞争观念,考试似乎变本加厉,成为社会上汰弱存菁的唯一途径。样样要考试,处处要文凭,什么都讲求竞争,时时增加自己的压力。今天的年轻人,只看见一道道的考试关卡,什么经世致用,什么贡献社会,恐怕都已经抛诸脑后了。父母务请松手,对子女不要再加压了。 出于种种理由,大学生通常只谈恋爱,并不想这么早就结婚。但是不想结婚,却照样会怀孕。想办法避孕,有时候并未见效;找医师打胎,更具有高风险性。在这种状况下,谈恋爱不触及性关系,应该是最好的方式。 父母最好明白告诉子女,婚前发生性关系,后遗症实在太多,而且难以控制。万一造成奉子女之命而匆促结婚,大家的心理上都会蒙上一层阴影,将来回忆起来,终究不怎么美好。若是非堕胎不可,相信谁都不愉快。大学期间,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异性朋友相处,最好是多人参与,而不要双人自成一个搭档。从群众当中了解异性,学习和异性相处之道。如果有意更进一步,最好先和父母商量,听听父母的意见,或者通过父母的朋友,打听一下对方的家庭背景,作为参考。这种事慎始为上策,千万不要陷得很深才向父母求救,弄得大家都心急不安。 子女有孝,就不要到了非结婚不可或者打算结成连理才告知父母。这种对父母的大不敬,实在是不孝的行为。 大学毕业以后何去何从,最好在高中以前便在家庭会议中提出来讨论,以便未雨绸缪,预先做好准备。可惜我们一直过分注重考试的成绩,好像成绩好的就一定要进大学,所有事情都摆在考取大学之后再来思量。而刚考进大学后,又被一阵喜气冲得忘掉这些问题。老师、家长、朋友和学生本人都以考试为第一要务,根本不关心人生的目标为何。这样的亲子关系,毕竟有一些美中不足。既然是人的家庭,亲子之间也是人的关系,怎么能够忽略人生的目标呢? 成年以后享受既成的关系 亲子关系是我们自己建立的, 所有的成果都必须自作自受。 各种亲子关系各有不同因缘, 我们只需尽心尽力以求心安。 自己先放宽心胸来尊重包容, 相信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在《孟子》中,孟子与万章有这样的对话。万章问孟子:“有人说,从尧帝到夏禹,德行就衰落了。禹不像尧那样,传位给贤人,却传给自己的儿子。是这样的吗?”孟子回答:“不是这样的。天意要给贤人,就给贤人。天意要给儿子,就给儿子。一个人的儿子贤或不贤,都是天意,并非人力所能做到的。尧帝死后,天下的百姓不归从尧的儿子而归舜。舜死了,禹避开舜的儿子到阳城去。天下的百姓不归从舜的儿子,却归从他。禹死了,益避开禹的儿子到箕山的北边。天下的百姓不到益那里去,却拥护启说‘这是我们君王的儿子’。尧子舜子不贤,禹的儿子贤,并不是尧、舜、禹自己所能够完全掌控的。所以孔子说,唐尧、虞舜让位给贤人,夏商周三代传位给儿子,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得人心者昌。凡是品德良好,一心为民服务的伟大人物,都将获得百姓的衷心拥戴,成为贤明的君王。传子不传贤,传贤不传子,实际上是一样的——谁贤就传给谁。” 这种君王与百姓的关系,究竟是天意,还是人为?依据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是把天意和人为合起来想,并不分开来看,可以说既是天意,也是人为。天意要给贤人,天意要禹的儿子成为贤人,天意就是要给禹的儿子,让他来继位。禹的儿子,必须有良好的表现,才能获得大家的拥戴,而他的表现,属于人为的具体事实。天意和人为,其实是一体两面,合而为一的。 同样的道理,子女并不是父母所制造,就好像制造一个木偶或稻草人那样。实际上父母也不能制造子女,如果老天不允许的话,就算再努力,再费心,也不一定生得出来。很多人希望自己有个孩子,却偏偏没有。这种事实,充分证明并不是单凭父母的意志,就能够决定要不要生育、生男或育女、一个或多个。 子女从哪里来和人从哪里来,实际上是同样的问题。人从哪里来?答案如果是从母亲的子宫生出来,相信大家都不能满意。人从哪里来?西方的答案是:人是上帝创造出来的。这种神本位的说法,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接受。中国人一向秉持人本位,最通俗的说法莫过于:人是自己搞出来的。 我们常说,你怎么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 人是自己搞出来的,却不是父母制造出来的。可见子女的出生,决定权不在父母,而在子女自身。子女要来,有时候父母想挡都挡不住。要来的是儿子还是女儿,同样由子女自己决定,父母只能够企盼而已。 子女怎么来的呢?这迄今仍然是一个解不开的谜。有了父精母血,不一定能够成孕;就算怀了孕,也未必就生得下来。生男育女,到底是必然还是偶然的? 我们仍然依据中国人合起来看的智慧,将必然和偶然合起来看,却不分开来想。既是必然,也是偶然;既不是必然,也并非偶然。那么是什么呢?把必然和偶然合在一起,合出一个自然。会生的自然会生,不会生的也是自然不会生。进一步追问什么叫作自然?其实也相当简单,不知其然而然,即为自然。凡是知其然而然的,人为的比例必然增大,也就越来越不合乎自然。 如果父母可以控制要生或不生,能够决定生男或育女,请问,人类能不大乱?父母可以表现自己的意志,坚定其必然的决心。子女要来或不来,合不合乎父母的企盼?据统计显示,其仍然难以掌控,偶然的比率甚高。 偶然之中有必然的成分,必然之中有偶然的可能,这就是自然。孔子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里所说的天,其实就是自然。我们常说:子女是上天所赐,上天也就是自然。但是,我们最好进一步明白:子女是上天托付给父母的宝贝。上天作为媒介,把这样的子女托付给这样的父母,必定有相当的道理。而其目的则是要求这样的父母把所托付的子女教养成为有用的人。父母承受上天的托付,就必须尽心尽力把子女教养好,不辜负上天的好意,也不抹杀子女的潜能。 子女各有不同的潜能,只有上天最知道。上天为子女找到合适的父母,便是希望父母善尽启发子女潜能的教养责任。父母应该秉持上天的意愿,就子女的潜能,启发出不一样的子女,而不是通过统一的教材、一致的标准把子女培育成为制式的“平均人”。可惜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很明显就在严格地执行这样的模式。父母也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专心专意发展事业,却将教养子女当作副业来看待。甚至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把子女看成展览品或装饰品,认为反正是自己的孩子,依照自己的方式来养育便是。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就业后仍然可以终生学习: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1016.html
推荐文章
09-19
1 轻抚文字脉络,高情商的暖心句子09-19
2 感受文字力量,那些简洁而体现人生智慧的短句09-12
3 经典句子,幽默妙语真逗趣呀09-13
4 开启正能量语录大全的神奇之旅09-12
5 企业招聘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