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把人招进来之后,最要紧的就是要加以适当的教育。新进人员包括有经验和没有经验的,有工作经验的人进入一家新企业,也是新进人员。要使从业人员充满工作意愿,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他踏入我们企业的头一个星期,给他适当的辅导。如果他刚踏入社会,我们要提醒他,学校是学校,职场是职场。在企业里要早日摆脱学生的气息,最好能够把学生作风一扫而空,变成一个真正的就业者。如果不及时提醒他,他会把当学生时的一些行为带到企业来,我们过一段时间再培训他,就不如一开始时效果好。对于有经验的新人,我们可以客气一些,告诉他,他刚刚进入这个企业,对环境也许陌生,可以先来好好地了解一下情况,凭他的经验,三五天就能进入角色。用这种方法来诱导他,对他也是一种帮助,让他能够尽快适应我们的环境。
等他适应了环境,我们就开始任用他。任用他就是分派工作给他,分派工作最要紧的就是适才适任。也就是说,他有什么样的才能,给他什么样的责任。人有长处也有短处,我们用其所长,这是我们用人的一个原则。
不要大材小用,也不要小材大用,而是要量才为用,他有多大的能力,就要让他承担多大的责任。让他一上来感觉很轻松,以后他的能力就显不出来;让他一上来就感觉到工作负荷太重,他做不好,以后他的信心也会受到一些打击。当我们量才量得差不多以后,就要让他专心地把工作做好。我们一方面要培训他专心,另一方面在考验当中逐渐地加以信任,他才能够把工作做好。所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由小信到大信,不要从不相信他开始。一个人刚进企业,我们最好不要有怀疑他的念头,因为中国人很敏感,只要他感觉到我们不相信他,那就很糟糕,而且很难改变。我们还是相信他,只不过信任度较小,等他表现好,再对他多一份信任,这样逐渐增加,信任度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真正地相信一个人。
工作分配当然有很多理论,现在我们只讲三个比较重要的原则。 第一,我们要分配工作给别人,千万避免一些因素的干扰,如伦理、感情、价值、习俗……这些因素常常会干扰我们的工作分配。比如,这个人年纪大,看到他就像看到长辈一样,所以不好意思多分配工作给他,这就是伦理的因素。再如那个人很年轻,刚进公司,不好意思给他太重的工作。我觉得这都是不必要的,因为一个人进入公司前,我们已经知道他的才能,我们根据他的才能来分配工作,而不去考虑他到底是长辈还是晚辈,这样才比较合理。没有背景的人就多给他一些工作,有靠山的人就少给他一些工作,这种心理最好避免。假定这个人是老板的儿子,他分配到你这个部门来,你一定要慎重,过分讨好他,就等于告诉老板,你这个人专门在讨好人,肯定给老板一个不好的印象。 第二,我们要按照一个人的特殊资质来分配工作,比如说他的性别、意志、健康情况;还要考虑他受过什么教育,受过哪些培训,智能如何,性情怎么样;再考虑他的情况,包括时间、工作量、人际关系等。当然,我们不主张重男轻女,也不主张重女轻男,在性别上,我们应该了解其先天的区别。比如说男性一般体力比较好,可以多承担一些体力活。我们只是就这些先天差异来考虑工作分配。如果一个人很喜欢跟别人打交道,我们就分派给他需要经常跟别人接触的工作;反之,不妨让他做一些物料管理等很少跟人接触的工作。 第三,我们要考虑他如果获得了这份工作以后,会有何感想,是不是感到身心愉快。尽量让他产生工作的意愿,尽量让他感到这份工作很有面子,或者做了以后很有成就感。 我们在分派工作的时候,尽量避免考虑人情上的问题,尽量避免用私人的关系来决定他的分量,尽量依据当事人的条件、情况。 另外,能者多劳到底对不对?我们分配工作时常常有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同一个部门里,有的人工作多,工时长,有的人工作少,也很轻松,这样的情况到底对不对?是应该每一个人做一样多的工作,还是允许能干的人多做一点,不能干的人少做一点?我们居高位,领高薪,而且又很神气,又是红人,但是最后没有作任何贡献,这样会不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如果一个人在企业工作20年了,而且得了一身职业病,我们也要求他跟别人做得同样多,是不是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我们要考虑到大家的心理因素。不过从儒家的角度来看,我是赞成能者多劳的。儒家有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才也养不才”,即有能力的要去养那些没有能力的。有能力的人不但不可以骄傲,不可以要求更多的回报,而且应该要多多地服务,以回馈社会。我们今天口口声声讲服务,一定要同工同酬,我觉得这是有点矛盾的,上天给我的条件比人家好,这就是我比人家优越的地方,我还要求多得报酬,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你既然是能者,你就应该多劳。当然这句话我们要比较慎重地理解,如果有更多的人不计较做多少工作,得到多少奖励,那么我们的企业会做得更好。 知人善任目的是得人又得心 做领导者最要紧的就是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的目的在于“得人又得心”。只有他的心在企业里面,他才会真正发挥潜力,把企业的事情当做自己的私事一样,用心处理。 所谓得人,就是得到所需要的人。中国人很喜欢讲事在人为,就表示一切的事情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单靠管理者一个人把事情做好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才需要组织。组织就是把一群人的力量笼络起来,但这群人是不是得力很难说。同样一群人,如果得力的话,生产力就高;如果不得力的话,生产力自然就低。我们如果能够使这群人都很得力,那就表示我们已经得人了,得人才能够发挥整体的组织力,才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顺利完成任务。 这群人是不是长期地努力下去呢?那就看我们有没有得到他们的心。这些人过一阵子就变成不得力了,这种状况相当多,因为彼此不信任,到最后由误解慢慢地产生冲突,甚至严重到对立的地步,那就非常糟糕了。如果有人跳槽到我们敌对的企业,或者自行创业,那么他就很可能会跟企业死拼,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得人又能够得心,长期合作,为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努力,这才是我们长期发展的保证。 知人善任的目的是,不但要得到合适的人,而且要把这些人的心留在企业里面,使他们有向心力、有信心、很专心、很用心。知人是很困难的,但善任更加不容易,有两个原因: 1.客观的形式常常受到限制。限制一是,我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将来肯定大有发展,但是我没有办法推荐他,因为我没有这个权力,想推荐也做不到。“人在衙门好修行”就是说,你本来有权力可以推荐人,而你碰到人才又不推荐,那就是罪过。我没有权力,我很会看人,但没有办法推荐,我没有罪过。所以这点也是所有的主管都要小心的,当主管而不能替企业发现人才,不能举荐人才,这就是罪过。 限制二是,我现在发现人才了,可是适合他的位置已经有别人来做了,我又不可能马上把那个人开除,这样做也是不合理的。所以还要等机会,等到那个人调走了,或者企业扩大编制了,再把人才引进来。 限制三是,曲高和寡,真正的天才,他的才华别人看不到,我要推荐他,大家一听都摇头,那我也没有办法了。 限制四是,人才的专长刚好是现实社会不需要的,他生不逢时,只好被埋没了。 2.嫉妒心理在作怪。嫉妒是人之常情,难免会有。有权力的人,如果嫉妒心很旺盛,故意不推荐人才,就使得人才没有办法获得善任。或者有权力的人本身没有嫉妒心,很想举荐人才,但是其他的人嫉妒心很强,联合起来反对他,排斥他,这个人才也得不到机会。可见,我们要找人很难,发现人以后能不能顺利地善任,也很困难。 齐桓公把管仲请回国,要管仲好好去替他治理国家,可是管仲并没有达到他所预期的目标。齐桓公就问管仲,他这么能干,为什么没有治理好国家?管仲说“卑贱者不能凛然高贵者”,即职位太低的人没有办法让那些职位高的人听话。于是,齐桓公就封他为上卿,给他比较高的职位,可是国家还是没有治理好。齐担公又问他为什么,管仲说“穷人不能指挥富人”,即他没有钱,别人比他有钱,他虽然是上卿,但是他讲话他们不听。于是,齐桓公又给他齐国市场一年的租金收入。但是,国家还是没有治理好。最后齐桓公又问他是什么道理,管仲说“疏远者不能制约亲近者”,即他跟齐桓公的关系比较疏远,别人跟齐桓公关系比较亲近,他讲的话,那些跟齐桓公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根本不听。齐桓公干脆拜管仲为相,尊为仲父。于是,齐国内部大治,安定团结,成为中原霸主。 我们都知道,齐桓公是一个平凡无奇的人,他居然能够成霸业,就靠管仲。管仲是个人才,可是如果他的身份、资产、尊称都不如人家,那么他的能力也没有办法发挥出来。幸好齐桓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给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让一个人发挥能力,就要给他适当的条件,不能凭空要求他尽量发挥,当然这些条件要符合他本身的实力,不能盲目给一个人太好的条件,否则容易引起更大的不平之怨。 据了解,很多中高层主管,实际上都不了解本身的职责,只有一部分的主管知道自己的职务是什么,责任是什么,真正能够做出应有成绩的人更少。有80%的人不太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其中,有55%的人是大概知道,但是不很清楚细节。只有20%的中高层主管的的确确知道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平常并没有要求他们尽到责任,没有让他们反思自己是不是尽责了。我们既然把人才请进来,既然给他相当的地位,给他相当的权力,就应该进一步要求他尽责任,这样才叫做善任。 知人善任体现在企业管理上,可以划分成十个段落,我们把它叫做用人的一贯之道。 第一,识才。企业要订立用人的标准。我们选人的标准,一直是“德本才末”,就是说先看他的品德,品德过关了以后再来看他的才干。一个品德不好的人,我们就不必冒险用他,除非只是短期地利用他,把他当工具。如果准备长期用人,品德是第一位的,然后再考虑他的才能如何,这是识才。 第二,觅才。要拓展寻找人才的渠道,渠道越多,选择越多。 第三,知才。就是在一群人才当中,你能够慧眼识英雄,发现最合适企业需要的人。越是大老板,越要有这种本领。 第四,聘才。就是把我们所找到的人聘请到企业来,而且给他很适当的职位,辅以很合理的责任。 第五,礼才。礼遇人才,让他有知遇之感。 第六,用才。使人才的才干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被企业所用。 第七,留才。使人才久任而不会见异思迁,别人怎么挖角都不会心动,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第八,育才。就是让他持续地成长下去,再好的人才到了企业以后,如果不给他适当的培训,不让他有继续成长的机会,他也可能过一阵子就衰退了,我们让他跟企业同步成长,将来才不会出现企业人才断层的现象。 第九,尽才。让他在自动自发的气氛当中,能够把所有的力气都释出来,没有什么顾虑,也没有什么阻碍。当年诸葛亮没有碰到刘备以前,有人跟他说,东昊孙权也很好,礼贤下士,他既然讨厌曹操,不如到孙权那儿去。但是诸葛亮不愿意去,他说,孙权是很贤能的人,会敬重他,但是不能充分地信任他,让他去发挥。诸葛亮之所以追随刘备,就是看上了刘备能够使他尽才这一点。 第十,救才。就是使散漫的人能够自律。因为一个人在企业长久工作,难免会有情绪的高低,难免会发生错误,或者他一切都做得很顺的话,也可能会散漫。这样的人,我们要救他,让他日新又新。 遵循用人的一贯之道,就可以让一个人才好好地在企业里面充分发挥才干。能够识才已经很困难,肯用心去寻觅、去鉴别、去礼聘,得到人才后又能够重用他,这更是不容易的事情。用人时,能够克制自己去听他的意见,这个更难,历史上只有少数的成功人士做到了这一点。能够有容人之量,能够使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导之下,真正地发挥能力,也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用人,最要紧的是跟下属成为一体,不要跟下属对立,否则就会分裂,分裂就会引起仇视,造成很大的阻碍。假如主管与下属能够成为一体的话,那主管就会知他、信他、尽他、用他、教他、谅他。假如主管跟下属形成对立,主管自然会想办法压制他、排斥他、欺负他,找机会冤枉他,想办法打击他,最后整垮他。这样一来,就和知他、信他、尽他、用他、谅他,形成两种不同的气氛。从下属的角度说也是一样,下属跟主管成为一体,会感到爱主管就等于爱自己,对主管好就等于是对自己好。可是下属如果跟主管有对立的感觉,就会觉得这个主管不能捧,否则到最后他一定推翻自己,打击自己,岂不是自讨苦吃?所以现在就开始冷冻他,疏远他,有机会就打击他。我们要注意自己跟下属相处时内心的感觉,如果感到他是人才,我们会自动地爱护他,培养他,会去制造机会让他发挥,这就是良性循环了,有一天你会很感谢他。如果你认为他是奴才,排斥他,感觉到跟他在一起很倒霉,这是恶性循环。最好趁早改变这种状况,或者实在没有办法的话,就只好离开他。当然也有人感到不好不坏,不过这种情况对我们的帮助不是很大。 从事管理的人最大的本事其实是能够“用人”。用人的先决条件是了解一个人,还要有适当的条件把人才找来帮我们的忙,了解人要靠眼观,而请人来帮助要靠手腕,这都需要有相当的素养。我们常常羡慕别人命好,他的左右手都那么出色,能够帮上他的忙,实际上他也是经过一番的努力才得到今天的成果的。用人不可能没有术。有很多人自认为是个正人君子,不耍什么手段,也不讲什么术,好像所有的术都是不正当的。其实不然,儒家所主张的叫做柔术,法家所主张的叫做刚术。中国人常说的刚柔并济,意思是在关怀、爱护下属之外,还要加上若干的“艺术”。这个艺术就是一种人际的技巧,使得你的下属一方面对你心怀感激,另一方面对你又相当的尊敬。这种情形之下,他自然会为你所用。 我们一定要把权术跟艺术分开,凡是玩弄权术的人,最后一定是害人害己,绝无好处。那种很讲究艺术的人,虽然有花样,但是大家知道他的心很正,意很诚,所以很乐意跟他在一起。中国社会就是这样,我们要高兴地接受人家的设计,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相处得很好。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聘用人才后要做到适才适用: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096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带来最真挚的情感触动09-12
2 万英尺——当前的项目09-12
3 经典句子,记录时代的印记09-12
4 经典句子:心灵的慰藉与温暖09-12
5 经典句子,诉说着人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