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有些资深面试官说自己能在三分钟内看懂一个人吗?其实,这是可以做到的。一方面,它需要丰富的阅历与对人性的极强敏感度;另一方面,需要掌握某种技能与方法——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解读人性的密码,用特殊“气息”、“气质”来辨别人,就是来源于肢体语言。透过肢体语言这个窗口,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了解、判断一个从未遇见的人。
肢体语言对招聘的作用
肢体语言(bodylanguage)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而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的肢体语言也包括面部表情;狭义的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对招聘工作而言,更多的是从广义上理解与运用,通过一系列“感性”层面的因素判断候选人的素质与个性。
素质方面,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与操守(比如诚信度)、情绪稳定性、承受压力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 个性方面,可以看出一个人属于什么个性类型,从大方面来说可分为外向与内向、直接(果断)与非直接(不果断)、防御性强与防御性弱。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前面介绍过的几种个性类型:老虎(开拓型、支配型)、孔雀(主动型、表达型)、猫头鹰(认真型、精确型)、无尾熊(和平型、耐心型)、变色龙(混合型、整合型)。 常见的肢体语言的含义 对肢体语言的分析一般关注几个主要的身体部位或姿态:头部、眼神、手、腿、脚与坐姿。应重点关注上述身体部位或姿态的异常性(不同于通常的表现)、稳定性(活动或运动的频率、变换周期)、开合性(开放还是封闭)等,通过这三个方面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肢体语言信息。不同的肢体语言揭示了不同的深层次的人性特质与内心活动,具体。 部分肢体语言代表的意义 如何解读肢体语言 (一)结合不同身体部位进行联系分析 首先对应聘者头部、眼神、手、腿脚与坐姿等综合表现进行联系性分析,要立体看人,而非仅从一个点割裂看人。 比如,撒谎有一系列的动作表现,它会出现在一个人的多个身体部位。笔者曾遇到一个面试者,在回答问题时总是要想很久;眼神游移不定;不敢正视面试官;不断地使劲搓手;说话吞吐不连续;某些问题的回答特别简略,像挤牙膏一样问一句说一句;声音忽高忽低,脸上表情僵硬,涨得有些发红;说话时手经常掩着嘴或者遮着脸,不时微微抖动。这些综合表现让笔者怀疑该应聘者的诚信度,后来经过背景调查,发现其某一段工作经历是假的,在另一个公司也把自己的任职职位提高了。 (二)关注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一致性 分析应聘者肢体语言表达的信息与口头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否矛盾。比如,应聘者在表达一件振奋人心的、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时,其表情和语气看不出任何自豪、自信或激动的迹象,他表达的事情很可能是不真实的。某候选人口头表示对以前的领导非常认可与赞赏,但其动作刚好表达了相反的含义,比如,眼神低垂、双手交叉、脸色阴沉等,就可判断出实际情况可能刚好相反,应聘者很不喜欢以前的领导。 如果应聘者在面试时手部动作过多,很可能是为了弥补言语表达的匮乏与不足,特别是其手部语言多与口头表达内容或者与口头表达内容不协调时,说明他缺乏清晰完整的思路、肚子里面没有多少“货”。观察一个应聘者在面试前后的肢体语言对比变化情况,可以知道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态度转变情况。 (三)结合不同时间段进行系统分析 不要仅从面试桌上的几十分钟看人,这仅是面试过程的一部分,是偏静态的面试方式,还应该从不同的时间段动态地看人,包括面试前(等待面试)、面试中与面试后(结束离开)等过程中,应聘者在肢体语言方面体现的细节。一个应聘者在面试中说自己的优势是人际沟通能力强,但在面试前,笔者去迎接其面试时,他生硬地坐在会客厅的椅子上,没有任何亲和的反应(比如,主动站起来握手、微笑、问候等),面试结束后也没有正面对面试官道一句谢谢并握手,而是面无表情、旁若无人地走了出去……可以看出,该应聘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很弱。 经过精心的准备,应聘者可以在言语内容上进行包装与掩饰,但是极难在肢体语言方面掩饰,因为这是人性最原始、真实的流露,是通过潜意识表现出来的。所以,招聘工作者要学会解读应聘者的肢体语言,结合理性(语言表达)与感性(肢体语言)两个层面看人,才能提升招聘的准确性与成功率。 妙用招聘新思维 培养定见、预见的能力 资深的面试官能通过他人细微的行为表现、只言片语,透视出、延伸出更多的内心想法、过去或正在经历的事情、内在的品质与性情,从而按照一种内在的逻辑推断,他在多久的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这种对人的定见、预见能力很重要,定见是基于大量数据、事实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经验,预见是能够提前预测候选人日后的表现、与环境的互动结果。 这是一种经过长久的经验积累,在大量理性实践与分析基础上形成的能力,是招聘人员需要终生磨炼的。它的形成,需要依赖于对人的关注、敏感性,需要用心观察、思考与总结,需要不断自我批判与优化改进,需要大胆假设、联系、判断甚至决断(敢于提出质疑并放弃某些其他人认为不错,但自己发现其隐藏巨大缺陷的应聘者)。 面试的目标就是想办法发现候选人过去成功的逻辑(或者失败的逻辑),进而推断在未来的环境下能否继续成功(或者复制失败)。通常情况下,类似的环境成功的逻辑(或失败的逻辑)更容易发生,幸运的人总是容易再次幸运,不幸的人也容易重蹈覆辙。如果你从一个候选人过去的经历中找不出成功逻辑的证明,那你就要小心了。我们应寻找那些容易走运的人,容易复制成功的人,有潜力、基因与品格复制成功的人。 在识人、用人上有两个规律,一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即多个人都认为不错的候选人,他可能是真的不错,这个概率比较大。二是“大家都觉得好,只有个别人觉得不好,可能他是真的不好”,因为真理有时候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而看人是一种独特的禀赋,大多数人只是随众看人,或者由于候选人的“伪装”而看不到本质,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人,所以,第二个规律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情境因素在招聘过程中的作用 在招聘中,我们通常会考虑应聘者之前的工作情境与未来工作情境的相似性。如果应聘者在以前相似的情境下(行业、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文化、管理范围与权限、沟通对象、解决问题复杂度、工作压力等)能够取得高绩效,那么,在未来相近的工作情境下,取得高绩效的概率就比较高。反之,原来的情境与现在的情境差异较大,那么,则难以推断出未来的绩效,应该从能力的强弱程度上分析、推断。 除了相近情境对识人有帮助作用,相反情境也有很大作用,举个小孩的例子说明。 一个朋友带小孩到海外生活,发现在新的环境下,原来没有特别关注到的小孩的优点与不足一下就突显出来了。比如,小孩在新环境下仍然显得活跃、一点不胆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甚至主动学当地语言与当地人打招呼,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其不足也突显出来了,就是缺乏公共场所的秩序感,比如,说话声特别大、不考虑周围安静的环境、没有按照秩序排队的意识等,其父母不得不时时提醒其对周边的关注度。在国内,这些特点似乎并没有被放大,因为在一种同质的环境下,孩子的这些行为都被情境合理化了,只有在新的、不一样的情境中,才能看出其特点。 招聘也一样,不要仅在面试厅里考察人,要转换情境考察,比如,约应聘者去咖啡厅、项目会议、现实工作场景、部门团队活动等个性化的情境,通过“多棱镜”的作用观察应聘者的态度、行为表现,从而考察应聘者动机、素质、能力。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情境因素在招聘中的作用,离开情境,很多招聘推断都是不成立的或者是错误的。借助情境的作用,我们等于有了一个参照坐标,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应聘者定位。 追根溯源去识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反差现象:一个平时开朗、活泼的人,在其日志中却袒露自己一直在经受内心悲痛的煎熬;有些女孩子,看上去素面朝天一脸纯真,你想象不到她已经为人父母了。在谍战片中,你会发现敌我双方都注意调查某些可疑人物的背景,即使是年代久远或山长水远的事情也要一查到底,比如,其家庭背景甚至接触联系过的人等。可见背景对认识一个人何等重要,可以说,一个人的本质就是由其背景决定的。为了掩饰自己,那些“潜伏”的人对自己的背景都讳莫如深,甚至制造假背景给人以假面目,这就是“洗背景”的行为(像“洗钱”一样,把有些东西漂白了)。 所以,只看表面,不知背景,看人偏差很大。因为,在平时的接触中,我们只能看到“前台”的角色,而看不到“后台”的角色,而“后台”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背景是了解一个人的窗口,我们从背景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在的东西,比如,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关注什么?他想要什么?他的弱点在哪里? 背景会深深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内在动机、行为风格、个性偏好、才能状况等。背景会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等方面留下深深的烙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基于背景而引发的。背景就是我们甄选人才的参照,基于特定的背景下对人做判断才准确,不同背景下同样的行为表现都可能有着不同的解读。对背景准确解读,我们就能够捕捉与预测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轨迹。 背景有多重维度,包括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交背景、教育背景、工作背景等。而工作背景又可分为行业背景、企业背景、部门背景、领导与同事背景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候选人。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还有社会背景、城市背景等。说到底,背景其实就是一个人经历过的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层次。 招聘人员能够对一个人的背景了解有多深,对这个人的判断就有多准。所以,招聘人员要尽量把一个人的背景吃透。基于背景识人,需要招聘人员有深厚的阅人、识人的功底,更需要深厚的社会阅历。 有这样一个招聘面试的价值链:价值——能力——行为——角色——背景。其基本含义是,我们需要招聘的是对企业有价值的人才;而人才的价值是通过能力体现的,有能力的人对企业才有价值;一个人的能力又是从他的行为中判断的,即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所以,我们在面试中会关注一个人的行为,通过行为考察他的能力;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所处的角色决定的,包括职业中的角色、家庭中的角色、社交网络中的角色等;一个人的角色又是由他所处的背景决定的,或者说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层次、社会环境决定的。 所以,在招聘过程中,或者在识人时,我们要尽量了解一个人的历史,他在哪里出生的,当时家庭情况如何,父母是什么职业与个性,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哪些重要的转折点(特别是挫折、成功),碰到过哪些重要的、对他影响特别大的人,他的家庭有没有经过多次迁徙、每次的环境给他带来什么变化,他的职业发展过程是什么(包括怎样选择第一份工作,如何过渡到第二份、第三份工作……)。你越是往前看一个人的历史,把过程的点贯穿得越紧密,就越能深刻洞察与解释一个人当前的行为,越能预测他未来的行为走向。丘吉尔说过:“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有一个小孩在公交车上一直盯着一位女士的手提包看,女士觉得很不自在,甚至有不安全感,而身边的母亲却会心一笑,原来是自己也有一个类似的手提包。乐嘉老师介绍过一个例子,他看到一个人老是微笑,觉得他的亲和力很强,后来才知道他天生有兔唇,形成了固定不变的微笑的样子。 如果不往历史的线上延伸,只是从现在这个点上看人,就很容易失误。我们看人,不能只看现在这个点,这样你就很难看得准确,因为你没有参照系,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一致性的思维与视野。所以,看人要像读人物的历史传记,要从起点看到终点,从起点看哪些因素影响与决定了终点,从终点反推回来看起点起什么作用,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具有超越时空、见微知著的识人穿透力,才能更好地把握他人的行为规律和职业发展走向。 了解应聘者对问题的切割能力 真正的专业人才具备对专业问题的切割能力,就是能够分层、分类、分阶段地分析与呈现该问题。如果你在面试时发现应聘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他至少不是一个专业人才,很难胜任中高层职位。 当应聘者将某些问题看得很轻、很简单时,比如,“就这几样东西,很简单”、“无非就是这样”等言语,说明他根本就没有深入把握该问题,只是浮在面上并不精通,于是就把它“化小”了。真正有功力的人才可以把一个很小的简单问题“化大”,能够说出里面的道道来。而且,这样的人才一般注重专业的每一个细节问题,这些问题他都来回思考、琢磨与讨论过。 当你提出问题时,应聘者不时要确认问题本身,说明他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想回避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应聘者在面试结束时要特别说明某个问题,比如,表明对公司有意愿,或者说因为其他公司给offer了,希望尽早确定是否录取,说明这些问题是他最关心的,或者是他着急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感觉面试无望,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留意应聘者对问题的即时反应 我们看一下俄罗斯“阿尔法”特种部队是如何招募部队新成员的。“阿尔法”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你视力奇佳(成为优秀狙击手的必要条件)、人品正派、具有吃苦精神,就能申请加入这个大家庭。每次招募新人,指挥官都会先阐明原则:“‘阿尔法’是支特种部队,是凭使命感自愿加入而非强迫,你的生命与健康将时刻面临威胁。”然后,话锋一转:“你是否做好了加入的准备?还需要考虑吗?”如果应征者略有迟疑,就只能与“阿尔法”失之交臂了。 这里有很高明的招聘艺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测一个人是否真正想加入一个组织——是否具有全心全意、义无反顾的心态。在这个例子中,指挥官创造了一个矛盾的、最能挑战困难的情景——个人的生命与健康遭到威胁,在这种情境下考察一个人加入组织的意愿与心智强度。“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就体现了这个道理。面对这个问题时,候选人没有经过思考的下意识的反应才是最真实的,因为只有建立在内心深度认同的基础上,候选人才能做出快速而坚决的表态。 招聘人员常常会碰到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表达有加入该公司的意愿,但在最后进行薪酬谈判、录用入职过程中会考虑再三,询问很多细节,也尽量争取更多的东西,作为加入公司的筹码。这从求职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从企业HR专员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应聘者没有拿定主意,他对加入公司的决定有太多的顾虑。 其实,如果某个职业机会是应聘者真正看重、愿意接受的,就会提前深思熟虑并从大方向上做出判断。他需要考虑的只是几个核心因素:部门、职位与职责、薪酬水平、发展平台。如果这些因素总体上满足应聘者的要求,即可做出选择。相反,有的应聘者在很多细节上再三提出协商要求。比如,增加一些年薪、增加几项福利、是否提前转正、能否增加试用期薪酬、是否可推迟报到时间、能否改变工作地点、能够提供住宿、能否减少入职报到的材料…… 对这种类型的应聘者,招聘人员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对这个职业机会,应聘者其实不舍得——不舍得原来拥有的很多东西(特别是其尚在职)!这个时候,很有必要考察他加入公司的动机,也建议应聘者重新考虑一下。如果在加入公司之前就这么迟疑,很可能存在某些不匹配之处或潜在的危机。 和我们选择伴侣一样,如果总是拿不定主意,不妨冷静思考一下,避免做出错误的选择。如果你发现某个不错的候选人在招聘后期流露出种种“不舍得”的迹象,就赶快寻找后备人选,因为该候选人很可能发生变故。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对一些销售型企业的中高端管理人员来说,经常需要无条件地执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动,经常照顾不了家庭……HR专员遇到对这些问题明显有顾虑的人,最好先暂停一下,不要强行说服对方,因为说服的后果是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不能解决以后的问题! 如果你因为对方的“不舍得”损失了一位不错的候选人,不要遗憾,那只是证明他还不适合你们的公司,至少在心态上或价值观上还不匹配。而心态、价值观都是选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薪酬谈判、录用过程也是招聘考察的一部分,在某些时候可能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这是临门一脚,刀尖逼到鼻子上的时刻,才最能看出人性真实的一面。 候选人是否真的想来你的公司?他来公司的真正原因与驱动力是什么?这种动力有多大……这些都是关乎招聘成败的重要问题,作为招聘人员,不可不深察!真正适合企业的人才,是那种把握大方向与大原则,能够不迟疑的、坚决说“YES”的人! 校园招聘,培育新芽 校园招聘是企业补充新鲜血液的一个重要方式,招聘人员应该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进行校园招聘的定位与运作,构建规范化的招聘流程、准确识别应届生的潜质、提升对优秀毕业生的吸引力是校园招聘的重点。同时,招聘人员要把握校园招聘的发展趋势,比如,实习生计划、招聘“南极人”等。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你会解读肢体语言吗: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0853.html
推荐文章
01-15
1 创业感悟经典语录09-12
2 销量和市场份额09-12
3 关于绩效咨询的一点闲谈01-18
4 电子商务文案商品标题常见问题09-12
5 经典句子,让你笑成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