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二风大,画龙点睛。寿土气→远王泉●解语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伺机致人于死,莫逾构其反也。一言之巧,点睛犹生;在乎不着痕迹,上不疑矣。或曰:君子不耻于构策,亦不可不识构之为策。
译文:高高在上的人常常怀疑下属对自己不忠,因为不想长久居人之下则是人之常情。遭到上司的怀疑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而置对手于死地的方法,没有比抓住对方被怀疑的机会,构陷他谋反更奏效的了。一句巧妙的话,点到生动之处,可使虚构的东西变活。成功的关键在于构陷不露痕迹,使上司深信不疑。有人说:正人君子虽然鄙视使用构陷的计策,却也不能不了解构陷的使用方法,以备及时识破,有效防范。
【●批语】yipindushu.com
为上者常疑,莫喜强臣,臣强则死;臣下宜戒怀妄念,念妄则亡。周公尚畏焉,况他人乎?甘居人下者鲜,御之失道,非犯则篡耳。人之情多矫,岂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耻其匿怨而友也。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多欲则贪,尚私则枉,其罪遂生。人之畏惩惧祸,或以敛行;但有机变,孰难料也。且为害常因不察,致祸归于不忍。如桓公溺臣,身死实哀;夫差存越,终丧其吴。亲不过父子,然广逆恒有;恩莫逾君臣,则莽奸弗绝。可见人心多诈,不可视其表。况奸之大,莫过于不知;祸之烈,莫过于友奸为甚。是以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
盖人皆有敌也,未察之无以辨友,非绝之无以成业。惑敌于不觉,待时也。制敌于未动,先机也。构敌以短,莫毁其长;伤敌于窘,勿击其强。或诬之以虚,加之以实,置其于不义;或构之以实,诱之以过,陷其于不忠。欺君为大,加诸罪无可免。构敌于为乱,不赦也;害敌于淫邪,不耻也;攻其人忌,人难容也。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辨,谤之成也。宜乎不着痕迹,欲抑先扬,似褒实贬。而况构无不至,随口毁誉,浮石沉木。不患罪无名,患上不疑也。是故人主之患在于信谗,信谗则受制于人。宜明察之,切不可自毁长城。或曰:此为制奸之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徐阶去奸佞严嵩父子即用此法。
译文:做上司的疑心常常很重,没有谁喜欢臣子的势力过于强大,若臣子的势力过于强大定会招致杀身之祸;当臣子的要戒除心中存有的非分之念,若想法荒谬定会导致灭亡。周公姬旦尚且惧怕这些,更何况是其他人呢?再说,心甘情愿处于人下的人很少,统治下属若失去了道义,下属不是犯上作乱,就是夺取上司的权力。还有,官场中人的情感许多是矫揉造作出来的,怎么可以全都相信呢?孔子说:“甜言蜜语、和颜悦色、毕恭毕敬,左丘明认为可耻,孔丘也认为可耻。"可耻的是对方把怨恨埋藏在对人友好的欢言笑语中。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其本性是自私的;欲望多了自然会起贪婪之心,极端自私就会有行为上的偏差,罪恶也由此便产生了。人们害怕惩罚和恐惧遭受灾祸,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一旦有了机缘变故,会有什么举动谁也无法预料。而且人们受害常常是因为对别人没有仔细察验,遭受祸患往往是由于对别人心慈手软。例如齐桓公过分相信宠臣,以致被活活饿死实在令人哀痛;吴王夫差没有吞并越国,最后却导致吴国的灭亡。还有,关系亲密没有超过父子的,可是像杨广那样的逆子却总是存在的;施以恩惠没有超过君对臣子的,但是像王莽那样的奸臣却从来没有断绝。由此可见,官场中人的内心隐藏着太多的狡诈,不能只看他的外表。况且最大的奸佞,是没有比不知道谁是奸佞更大的了;最惨的祸害,没有比与奸为友更严重的了。所以说,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防范别人不要心存侥幸的念头。
总之,在官场中,人人都有与自己敌对的人,不能认清政敌就无从分辨朋友,不能除去政敌就无法成就事业。迷惑政敌使其不知不觉,以等待有利的时机。在政敌毫无防备时根除他,这是先下手为强。利用政敌的短处构陷他,不要诋毁他的长处;在政敌窘迫之时中伤他,切勿在他强势时攻击他。或者用不实之词加以诬陷,加上事实把虚做实,把对方放在不义的绝地;或者用事实陷害对方,诱使对方犯错,让他陷入不忠的死地。欺骗君主是大罪,把这个罪强加在对方头上,他就不能幸免;用犯上作乱的罪构陷对方,这是不能赦免的罪过;在淫秽邪恶之事上加害对方,这最能让天下人鄙视他;或者抓住人们忌恨的事情攻击他,人们就很难原谅他。使他陷入尴尬两难的境地,对方自然有了污点,诽谤他就很容易了;追究他的细枝末节的小事,让人无法仔细调查,诽谤他就能取得实效了;虚设他的中伤之词让人们不能分辨,诽谤他就能成功。关键是中伤对方应该不露痕迹,想抑制对方却先赞扬,看似赞美其实是贬损。更何况构陷却什么都可以做到,空口无凭随意诋毁或赞誉,可以使石头浮在水面,也可使木头沉入水底。不担心给对方加罪没有合适的罪名,只担心上司是否深信不疑。所以说,人主的祸患在于相信谗言,相信了谗言,就会受制于人。应当加以明察,千万不能听信谗言而自毁长城。有人说:这是去除奸佞的最佳方法,即用奸佞诬陷别人的方法来构陷他自身。例如明朝大学士徐阶去除奸佞严嵩父子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例。
【●典例】
【屡立大功狄青却功高不居画龙点睛文彦博自毁长城】
狄青为人忠勇,屡立大功,却一直受到朝廷的猜忌。大将在外,又手握重兵,皇帝放心不下,确也是常情。但猜忌和反对狄青的不是皇帝,而是满朝的大臣,甚至包括像欧阳修、文彦博这样的贤臣。
是狄青做事不慎,居功自傲吗?当然不是。狄青是士兵出身,脸上保留着“制”字,这是宋代军士低贱的标记。当了枢密副使之后,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却说:“陛下因为军功提拔微臣,不问门第。再说臣所以有今日,是因为脸上的‘制'字,臣愿留着,来激励士兵们。"在侬智高败逃之后,有人曾主张报侬智高已死,以此邀功,狄青坚持在没弄清楚之前不愿谎报。他每次出行,人们都聚在一起观看,甚至堵塞了道路。他为人慎密寡言,品行和武功在当时朝野广为传颂。
压制狄青,是出于宋朝的国策。唐五代,藩镇手握重兵,不时兴风作浪,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赵宋是靠兵变得的江山,也最怕别人故伎重演,因此,宋朝吸收了前朝的教训,采取了抑武重文的国策。而文臣们也担心狄青权力太重,威望过高,会做出不轨的事情来。于是,他们纷纷上奏朝廷,要求罢免狄青。
宋仁宗毕竟不糊涂,他很看重、也很了解狄青,一直对大臣的劝谏不以为然。因此,当文彦博请求罢免狄青时,宋仁宗依然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却说:"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是周世宗手下的大将,他对周世宗忠心耿耿,但后来手下诸将发生兵变,推他做了皇帝。
这句话极具杀伤力,点醒了皇帝,使他顿生疑虑。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从此狄青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于是,罢狄青枢密使职,出判陈州,在被怀疑、被监视的状况下狄青忧愤成疾,于嘉祐二年郁郁而亡。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画龙点睛:http://www.yipindushu.com/renzhijuexing/19934.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姑嫂关系:消除戒备心理】09-12
2 经典句子,叩响心灵之窗的悠扬音符09-12
3 经典句子,感悟生命美好的心灵之声09-20
4 【不要害怕放弃美好的东西】09-11
5 爱情的真相不是你嫁给谁,而是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