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王气三光常,持之以恒。→虹泉云气 气●解语山以虚而受,水以实而流,学问亦如此。学者要有段不舍的心思,又要有段痴爱的兴趣。若一味敛束刻苦,只有秋杀而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或曰: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者须加努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成者一任后勤。
译文:山因内部清虚,从而接受山林泉石置根其间;水因内部充实,从而满溢则畅流而去,求学问真也是这样:虚心而接受,自满则无得。学者既要有一段锲而不舍的刻苦精神,还要有一段痴迷喜爱的兴趣推动。如果一味地收敛约束自己刻苦学习,而对学问本身毫无兴趣,就好像只有秋寒时节的草木凋零,而无春暖时节的草木青青,那又怎么能发育万物生长呢?有人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求学问真的人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倍努力进取;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有所成就的人全凭自己后天的勤奋获得成功。
【●批语】yipindushu.com
人只心地清纯方可读内容学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圣借寇兵而赉盗粮矣。况人心有一面明镜,都被残编断简封固了,又被俗情物欲湮没了。以物欲障蔽之,犹明镜沾以泥沙,其洗涤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镜饰以银黄,其涤除尤难。故学者不患诟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把握未定者,宜绝迹尘嚣,使其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其静体。操持既坚者,又当混迹风尘,使其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其心志。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处,如修德求真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定不深心。况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其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其圆机。若闹场能读内容,方为心地上功夫。
人只读有字之内容,而不知读无字之内容;只会弹有弦之琴,而不善弹无弦之琴。以迹用而不以神求,何以得琴内容之妙谛?善读内容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箜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惟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盖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孝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出彼入此,念虑只差毫厘,而超凡入圣,人品直判天渊矣。人何不猛然转念哉?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内容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或曰:始有勤者实繁,终成器者盖寡!贵在有恒。
译文:人只有心地清静纯洁才可以读内容学君子行事。否则,从内容中看到一种好方法,便借此图谋私利;从内容中听到一句好话,便借此掩盖己短。这就好比圣贤把兵器借给了奸贼,把粮食送给了强盗一样。况且人人心中都有一面明亮的镜子,却都被陈腐的说教给蒙蔽了,又被世俗物欲给淹没了。如果是受到物欲的遮蔽,就像明镜上沾染了泥沙,洗除还算容易,若是受到感情与见识的影响,就像是明镜上镶嵌了金银,很难将其除去。因此,不担心读内容人低俗情感的诟病难除,担心的倒是读内容人情感过分高洁致偏执的痼疾难除;不担心读内容人受到事物之理的见识不到的遮蔽,担心的倒是先入之见的理障难以根除。读内容人必须排除这些外物的干扰,直接寻觅自己内心的纯真,才能终生受用不尽。
就拿对世情物欲把持不住的读内容人来说,最好坚决避开尘世的喧嚣,使他看不到足以引起贪欲的东西,内心因而不被扰乱,从而澄清他的静洁心地。待修得操守高洁、志节坚定时,再让他混迹于喧嚣的尘世之中接受考验,使他看到足以诱发贪欲的美好事物,仍然不为所动,不被扰乱,从而修成远大的心志。进一步而言,读内容人应当集中精力,修德求真才能专心致志。如果修德求真却留心着意于功名利禄,自然不会有深厚扎实的造诣,一定不会有所成就。况且名利物欲本来就是沉溺心志的场所,然而极端枯燥也是消沉心志的地方。因此,读内容人应当存心于深沉静默中,从而保持心体的宁静,同时要使心意畅快、心神灵活,以便调养心体的圆融心机。若能在喧嚣中静心读内容求真,这才是心地上练就的好功夫。
再说,一般人读内容,只解得文字中的含义,而不知言外之意;一般人弹琴,只能弹出有弦的琴声,而弹不出无弦的弦外之音。读内容人如果只知道掌握形迹之内的,而不去领悟形迹之外的无形的神韵,又如何能够得到学问艺术的真理妙趣呢?而善于读内容的人,读到手舞足蹈得言外之意而忘形时,才可以说是不落窠臼;善于观察事物的人,达到心意与事理融为一体的心领神会处,才可以说是不拘泥迹象。而且求学问真既要勇于怀疑,也要敢于确信,不偏信偏疑。只有在相互对比中不断考证,在仔细求索中深入考察,有疑有信相互求证,悟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得来的真理才是大智慧。
总之,要用积聚财富那样的心机去积累学问,要用追求功名利禄那样的念头去追求道德修养,要用关爱妻子儿女那样的心肠来孝敬父母,要用保全自己官职地位那样的心计来为国家的安危着想。思虑念头出彼入此,虽然只差那么一点点,但从低级庸俗入超凡脱俗达到崇高的境界,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高低悬殊实在太大了。世人为什么不猛然醒悟、转变观念呢?登上高处远望,使人心胸宽广;站在流水边,使人志向远大;在雨天或雪夜里读内容,让人感到神爽意清;在丘陵的顶峰舒心地大喊,使人内心兴奋豪迈。有人说:开始时勤奋读内容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够坚持到最后终成大器的人却很少啊!可贵之处就在于持之以恒。
【●典例】
【耳濡目染李时珍立志济世救人孜孜不倦李时珍终成本草大成】
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州的一个医学世家。祖父是个铃医,终日走街串户为穷人治病,行善乡里。父亲李月池,也是知名的开业医生,曾任太医院吏目。
由于受医学世家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热爱医学,特别喜爱药物。十几岁时,他就知道了许多药物的名称,并能说出自己所种几十种花草的药用功能。因为家境并不富裕,少时的李时珍体弱多病,曾因重感冒卧床不起。幸得父亲精心治疗,才得以康复。这次患病,使李时珍亲身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和艰难,他暗暗下定决心,随父学医,济世救人。
李月池行医多年,深知医道之难。看到儿子如此酷爱花草药物,他下决心不让儿子再走这条担风险而又受尽凌辱的谋生之路,一心想让李时珍读内容应考,以便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开始时,李时珍不敢违抗父命,认真习儒,十四岁就考中秀才。可后来,越学越没兴趣。在父亲的严厉催促下,曾三次去武昌应试举人,但都名落孙山。父亲认为是儿子玩弄花草药物,影响了学业。一气之下,把李时珍种的花草全都拔了。为此,父子俩人好长时间不说话。后来,李月池发现儿子除了对药物研究感兴趣之外,其他什么都不上心,无奈只好答应儿子学医,并亲自帮助儿子种花草药物,收集各种药物标本。李时珍终于实现了自己学医的愿望,真是如鱼得水,兴趣浓,劲头足,经常废寝忘食。他苦读十年,三十岁便成了当地名医。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李时珍被召到太医院任太医院判。由于他心不在名利,加之不愿卑躬屈膝,待了一年便辞职回家。为济世救人,李时珍决心编修本草。他渔猎群内容,搜罗百氏,采访四方,亲尝百草,岁历三十载,内容考八百家,对历代本草复者删之,讹者绳之,缺者补之。他奋切编摩,纂述诸家,心殚厘定,编成不朽名著《本草纲目》。此内容收药1892种,附方11096种,插图1127幅,计190多万字,确是一部集本草之大成的划时代的杰作,是一部造福于炎黄子孙千秋万代的珍贵文献。难怪历史学家郭沫若在李时珍的墓碑上题词说:“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持之以恒:http://www.yipindushu.com/renzhijuexing/19864.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女人最有价值的投资是你自己】09-12
2 【疾病的心灵伴侣】09-12
3 救赎本质上就是治疗09-12
4 经典句子,描绘人性美好的绚丽华章09-12
5 经典句子:句句经典,幽默满溢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