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故事的心灵成分,都在于它所包容的多重内涵,无论它的来源是宗教还是日常生活。如果我们剥夺了宗教故事的神秘内涵,故事就只剩下了字面意义的空壳。一旦我们能接纳故事的心灵成分,就可以透过它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原教旨主义总是用理想化、浪漫化的态度看待故事,拒不接受其中的疑虑、绝望和空虚。它让我们有机会偷懒,不必苦苦探索故事的含义,从中寻找自己的道德价值。宗教上的寓言故事,原本能加深我们对人生奥秘的理解,在原教旨主义下却成了逃避的借口,使我们不必承受选择、责任和变化引起的焦虑。原教旨主义的可怕之处在于,无论在什么情境下,它都能把人生意义冻结在坚冰之中,使我们安于浅薄的、一成不变的价值观念。
原教旨主义有许多种类型——对荣格或是弗洛伊德的追随,对民主党或是共和党的支持,对摇滚乐或是蓝调音乐的偏好,都精神实践与心理深度有可能使我们陷入原教旨主义的圈套。其中有一种类型涉及我们看待个人经历的方式。比如,在这个心理学大行其道的年代,不少人都相信,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是童年经历导致的。我们过于看重发展心理学,把今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归罪于父母。倘若我们能够透过童年经历的表面现象,发掘其中的神话内涵,体味其中的诗意,或许这种状况就会改变。
不久前,我就遇到这种原教旨主义的小小例子。当时我正在办公室,电话铃忽然响了,我拿起听筒,听到一个清楚的、沉稳的女声:“你好,我是乱伦行为的受害者,我想跟你谈谈。”
我愣了一下,那位女子表明身份的方式相当突兀——没有姓名,没有客套话,只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为自己归类。我当然明白,她肯定承受过深重的痛苦,我也很佩服她的勇气,就像一个与酗酒搏斗的人站出来说:“我叫约翰,我是个酒鬼。”不过,真正让我惊讶的,是她说出“我是乱伦行为的受害者”这几个字时,那种平淡的、仿佛事不关己的口气。通过如此简单的开场白,她向我表明,乱伦的经历就是她的身份标志。听起来,这很像是原教旨主义者的信仰表白。当时我就想,如果这位女子成为我的患者,我该如何在处理她痛苦经历的同时,也解决她的原教旨主义心态?在不否定她痛苦遭遇的前提下,我们有没有可能透过她那个乱伦故事的表面,发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她能不能获得解脱,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人,而不仅仅是她童年故事的主角?她是否已经把乱伦看成无可避免的心理创伤,让它成为自己人生神话的一部分?心灵感兴趣的是具体的细节,而不是一般性的概念。对个人身份的认知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认同自己属于“某一类人”——有某种症候,符合某种诊断,那么,就等于我们屈从于抽象的概念。心灵能提供强烈的个性意识——专属于我们自己的经历、故事、性格和命运。为了服务大众,避免出现混乱,心理医学体系不得不把人们归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酗酒者、受害者等各种类别。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不管其中包含多少普适性的成分。 因此,要关怀上面那位女士的心灵,首先要让她讲述自己的故事。她可以通过这种讲述来了解自己,从而摆脱对自己身份的武断定义。如果她沉迷于“乱伦受害者”的角色,不去发掘自己的人生奥秘,那又如何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呢?当然,她的痛苦经验的确非常重要,对她的人格成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我并不是要否认这一点,而是想让她以更加复杂的方式,解读自己人生故事的深层次内涵,而不是单纯地认为,经历了这样的事,她的人生就算是毁了。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任何一个故事的心灵成分,都在于它所包容的多重内涵:http://www.yipindushu.com/renzhijuexing/14210.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引领人生方向的哲理箴言09-20
2 【不要把金钱作为选择爱人的标准】09-18
3 奏响文字乐章,那几句在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话语09-20
4 【不要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09-12
5 经典句子,闪耀思想光芒的明亮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