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起汶诗歌
杨氏家族自元初八世祖杨珪以来,就喜欢写诗。进入明代以后,杨起汶、杨起哲兄弟也擅长诗歌创作。杨起汶留下的诗歌数量不多,见于本书第二章。此外有《杨子江诗》:“长江天堑水纭纭,万顷风涛带夕曛。源出岷山经蜀雨,潮迎苍海接吴云。古今壮观于斯尽,南北殊疆自此分。独立孤舟西望远,金陵王气晚氤氲。”指出长江是南北的分界线。《宿江浦》:“浦口维舟爱晚晴,拂衣闲向岸头行。一江夕浪随风起,万舸春灴入夜明。清霭半笼京口树,紫烟深护石头城。梦回落月篷牕白,何处鸡鸣下五更。”这里描述了南京浦口码头的夜景。《到京诗》:“龙蟠虎踞旧京华,宫阙新成气转嘉。瑞霭不离钟阜树,春风初发上林花。入朝剑佩三千士,满市楼台十万家。闻道越裳初入贡,不知谁造指南车。”这里描写了入南京城的感受,当时宫阙新成,新首都相当气派与繁荣。《镇江诗》:“芳草长堤绿树阴,夕阳收缆一登临。隔江两地分南北,绕郭群峰奠古今。萧寺晚钟烟火尽,平湖春色雨中深。明朝一苇乘潮去,遥指秦淮近上林。”这是作者从南京回宁波路过镇江时作的诗,隔江两地分南北,把镇江的地理位置描写得十分清楚。
其弟杨起哲也擅长作诗,家谱中收录了杨起哲六首诗。如《感怀》:“竹屋柴扉晚未开,满庭白石翳苔苍。故园花柳先春放,穷巷输蹄旧雨来。壮志不堪司马病,清时谁重子云才?晓风晴日蓬窗下,且放签书对酒盃。”《隐者诗》:“茅茨盖屋竹编笆,隐向南村鬓渐华。黍熟涂田新酿酒,泉香石鼎旋烹茶。功名好是蕉中鹿,富贵何如陌上花。尽日掩门无客到,卧看松竹护烟霞。”这两首诗,将明初富户们受打压后边缘化的心态展露无遗。他们只能隐居乡间,住在茅草屋,门可罗雀,没有客人来访问。他们也没有机会出仕,壮志雄心被消磨。人到中年,鬓发花白,终于想明白,功名与富贵都是过云烟雨。《苏州诗》:“张王台殿化为墟,七郡曾经百战余。城郭尽霑新雨露,闾阊重整旧图书。绿途客舍多栽柳,近水人家尽卖鱼。怪底阊门桥下路,小船花酒月明初。”这首诗描写了战后的苏州面貌。元末江南最繁荣都会区的苏州,经过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战,已经成为废都,成了乡村似的城市。《杭州诗》:“武林佳丽古来传,此日登临兴浩然。罨画江山开胜景,绮罗台榭蔼晴烟。游人贳酒时停棹,商女开帘自数钱。回首宋宫歌舞地,野花开尽草芊芊。”杭州因没有经历元末大的战乱,所以尚保持了商业的繁荣。杨范《贺式斋诗韵》称:“老成人物擅吾宗,冠服从来有古风。笔阵已遵义献法,诗坛欲蹑孟韩踪。”(5)可见,杨起哲以中唐诗人韩愈、孟郊为学习榜样。
2.杨范的诗歌 杨范受文以载道思想影响相当深,经常讲“诗文为学者之末务”。后人往往据此口号作空泛的推论,这样的理解是不适当的。笔者以为,这句话要作一些分析。此句话的全文是“学之本在道德,而功业、文艺无非末耳”(6)。由此可见,杨范将道德修养放在优先位置,而将事功、文艺放在次位。这样重视道德实践的理念,可以归纳为道德实践派。重视道德实践,正是明代前期理学家们的共同想法。这样的想法,某种程度上比较理想化。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两大因素,一是认为圣学已经完善,只需实践即可了。二是与元明以来南方士人出仕之路受阻有一定关系。入元以后,南人难以出仕,他们只能隐居民间,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至于功业,那是想得很少的活动。他们不反对文艺创作,而主张在提升道德修养以后,再来从事适当的文艺创作。杨范正是这么做的。受祖上不出仕习惯的影响,他仍保持了不出仕传统,但重视诗文创作。不管如何,他们平时的思想表达方式,更喜欢诗文。 杨范卒后,杨守陈将祖父诗文作品定为前集、后集、诗集上下、文集上下,共六本。诗凡2181首,文790篇,珍藏于家。由此可知,杨范创作的诗文总量是不少的。“其诗有关于父子兄弟伦理者,已辑为《庭兰集余》。欲选次而传布之,未遑也。”成化间,杨范得赠官。杨守阯回家检阅文稿,发现已失后集及文集上下二本,非常紧张,于是因《庭兰集余》所选,益以杂体诗,为八卷。《咏物》、《咏菊花诗》各一卷。冠以赠官诰命,次画像,次以目录、诗卷,刊刻于家。杨守阯退休回家后,复选杂文三卷,正德三年(1508),得遗稿12卷,刊刻于世。诗600余首,文仅22篇。又检家集,得杨守陈所录先世五人诗34首,编于遗稿之前,“以见诗文宗派之所自”。又取《栖芸室》、《思诚堂》纪述诗文,并赠遗哀挽志传之作为附录四卷,编于遗稿之后,“以明先祖之美于后世”。且附录杨守阯所写神道碑铭(7)。非常可惜的是,这部《栖芸稿》没有传下来,从而无法作出全部的研究。今天,只能依赖家谱中保存的诗文之作加以分析。 杨范长期生活于民间,生活在明代前期,政治上经历了洪武朝对富户的打压,思想上经过了永乐以后理学思想的国家化过程。所以,其心态表现为谨慎,自我边缘化,与世无争。作为一个民间理学家,受修齐治平思想影响,重视道德内功修炼。 杨范诗的内容,有几个特点: 一则生活写实。杨范的诗集,按年编纂,所以,他的诗可以看出杨范不同时期的思想与心态,详见第二章。 二则宗李、杜,有现实批评性。杨自惩《奉答父亲寄示诗韵》:“诗宗李杜原无敌,道学程朱更有名”(8),由此可见杨范推崇盛唐诗。杨范《摄衣篇绿时作》:“摄衣雨中行,雨多泥正滑。雨多衣且湿,泥滑足难发。嗟彼路中人,往回皆蹩躃。往者尚夷犹,回者多嘐忧。借问何若斯,户徭难苟活。输粮被面欺,承帖被鞭挞。被欺未得完,斤两犹欠缺。被挞不可行,限期未搜逼。坊库恣贪饕,岂知囊底竭。隶兵如虎狼,宁伤腿流血。告县不理听,陈府重责罚。在路难支撑,归家空惨怛。欲诉风宪官,严设几门橛。欲挞圣明君,深居九重阙。欲死无鸩毒,欲逃无兔穴。父母恐谪离,妻儿惧诀别。人口虽五六,有赀云七八。夜来思转劳,早作计还拙。抑郁不能伸,只因伏管辖。维时刻剥多,委身甘苦辣。伫立听其言,我心殊不悦。辗转为之思,怒气冲毫发。何当书此情,径趋青琐闼。重瞳亲鉴之,凶恶遭击杀。斯民乐太平,胸襟得开豁。”(9)这首诗反映出明初的傜役与输粮制度给富民所带来的灾难。送粮制度,让百姓受害不已。在吏胥、隶兵那儿受了欺侮,无处可申诉。想死没有毒药,想逃没地方可逃,父母怕与儿子分离,妻儿怕与丈夫、父亲诀别。听了这样的故事,让人悲愤不已。杨守阯称:“屈宋谁当使坐衙,少陵有祖擅文华。我思王父名齐杜,才比征君不姓麻。”自注称“《中州集》有麻姓征君,名九畴,通五经,有才名。先祖字九畴,通经,才名亦似之。诗则宗老杜,所著有《栖云稿》”(10)。由此可知,杨范诗宗杜甫。具体地说,比较写实,有一定的批评性。 三则“咏物最多”(11)。永乐元年(1403),杨范《咏菊诗序》称:“余观金陵谢宗可《咏物诗》,凡百篇,辞意工丽,惜不得面觌与之赓和。因不自揆,就踵其题咏之如类,虽不若(谢)宗可之精到,然体物肖形,敷陈其事,亦庶几诗六义之赋而比者焉。辍自录成一集,以俟风雅君子点铁云耳。”(12)谢宗可是元代诗人,其诗长于咏物,有《咏物诗》一卷广传于世。杨范显然是非常欣赏谢宗可《咏物诗》的,于是模仿而作,成《咏物百诗》、《菊花百咏》。景泰三年临终前所作的《春菊(也作《蒿菜花》):“东风园里菜花开,却做秋英一样猜。此际正经红雨落,于今未见白衣来。圆裁金叶钱无贯,高吐檀心粟作堆。待看南薰成实后,栽苗依旧荐香醅。”《松醪》:“五鬛苍龙釀绿醅,槽头注雨色如苔。大夫迁治酒泉郡,髯叟重为曲秀才。味自茯苓浮瓦瓮,光从琥珀泛霞杯。岁寒一醉同椒柏,能使春风生满腮。” 四则风景诗也不错。有《北京八景》、《花朝写怀》。如《鹧鸪天》:“东海东头看月升,秋风一叶井梧零。闲云飞尽天如洗,今夜星河分外明。舒倦体,坐残更,微闻促织砌间鸣。萧萧凉气侵人骨,为爱吟诗睡未成。”(13)《镜川》诗:“斜阳一轮山上头,青霞片片漾波流。平芜野岸碧千亩,乔木人家红半楼。沙鸟回翔将下宿,田夫祓濯欲归休。渔舟各已收缗去,渐有灯明芦荻州。”这是镜川的景色描写,说明风景环境不错,也说明此处之荒凉,并非繁华之所。《经宋宫故址》成于正统九年(1444),称:“客过钱塘入凤山,七朝宫苑尽凋残。鸟来鸟去青春静,花落花开白昼间。宸殿有基存瓦砾,御沟无水产榛菅。堪嗟贾相芜湖败,轻赌乾坤一掷间。古郡临安似弈棋,市廛城郭与前非。北迁二主诚长往,东去三宫竟不归。廷陛已随尘土没,衣冠都逐海云飞。年来一目荒芜地,谁识重重紫禁闱?”《嘉兴》诗:“花绕楼台水绕城,舟人说是古嘉兴。小筐采药烟中出,短笠分秧雨里行。隐隐河鱼吹晩浪,飞飞烟鸟入春陵。收帆一醉河桥酒,鼓枻清歌对月明。”这是他早年经过嘉兴时写的诗歌。“花绕楼台水绕城”一句,将嘉兴城依运河而建的特色勾勒出来了。 杨范的《葑里十景》诗也相当有特色。《葑里草庵》:“卜筑林泉下,缚茅三四重。已知尘事少,更觉野情浓。”反映了他隐居乡村的生活感觉。《栖芸映雪》:“小斋频剔蠹,寒夜挹芸香。不喜交流杂,惟知趣味长。一经多奥义,三尺有清光。读遍精微处,方惊月满床。”此可见作者精研《易》情景。《野趣耕云》:“绕屋多春水,驱牛葑里东。一犁轻片片,数亩密重重。未起从龙化,何当乐岁丰。晚来归息后,教子勿疏慵。”(14)这里描写了他的耕读生涯。 宣德十年(1435),鄞县知县张铎作跋,称杨范“布衣之士,台阁之文,唱淳古之遗响,鸣盛世之正音,以之荐宗庙、格神人,能令顽夫廉而薄夫敦”(15),这可能是对杨范诗歌创作思想的最高评价了。 3.杨自惩诗歌 杨范之子杨自惩创作的诗文数量不少,留下的也较多。《寄张琳兄次韵》:“议论文烦本不堪,古人慎密口缄三。虽云善谑心无虐,终见多言德有渐。诗笔卒难酬险韵,客窗久不接清谈。”(16)由此可知,他不太擅长作文。杨自惩的诗比较写实,风格似其父。有关平生行迹的诗歌,已见第二章。此外,如《题扇面》称“云白山逾白,身闲念兴赊。荣枯都不校,独坐占鸥沙”(17),可见早年自我边缘化的生活心态。其他的诗歌,主要有以下几个主题: 忠义思想。《中秋后有感》:“朔漠秋声乍变寒,尘蒙白日昼漫漫。六龙失御知何在,一榻羁栖岂自安?紫塞云深无过雁,瑶台月冷有离鸾。英雄肯奋回天力,驻景挥戈定不难。”这是正统十四年中秋后作的诗,当时英宗尚在蒙古。这是一个普通士人对皇帝被俘的关心之情。《咏史集古句二十首》,共80句,全从古人诗歌中集录成20首完整的表达土木之变及皇帝蒙尘的诗歌,可见作者熟悉古诗词,也可见作者诗歌功夫之好。 道德优先。《积庆堂为陈仲延作》:“世人积金待高价,手执牙筹论不暇。借使黄金积累多,子孙不肖将如何。君家作庆绵绵积,信是先人曾种德。不须为利日孳孳,仁义存心自丰殖。”(18)这里用对比手法,思考了积金与种德的利弊。显然,作者是肯定种德的。经历过富户打击的人,不敢再为利奋斗,而更坚持道德,相信“仁义存心自丰殖”。《思远楼》:“水木由源本,人生必有先。自非因祖祢,何以继曾玄。创立怀前德,相承赖后贤。家声应烜赫,宗代屡更迁。已往须存念,将来要勉旃。精求追远句,熟识孝思篇。”这首诗则反映了作者的家族意识,要求以德业继家。 读书生活。正统元年元宵作《元宵》:“凤历新颁正统年,春正三五月初圆。烟花城市皆灯火,罗绮楼台尽管弦。万国臣民同庆抃,六街人马自喧阗。寥寥惟有杨雄宅,静对炉薰读太玄。”后人的笺释称:“前二联铺叙极富丽,结末一转语,深得左太冲、卢照邻遗意。”(19)《新妇叹》:“寂寞空闺日,思量嫁得宜。谁知有家后,不及在家时。姑舅年衰老,儿夫又远游。思量在家好,今日反多忧。”这首诗是从其媳妇角度作的一首诗。婚前与婚后生活的不同,描述得相当贴切。 乡村生活。《题牛画》:“农余童犊两优闲,吹竹横骑任往还。自是太平风月调,岂知叩角唱南山。”这是一幅乡村农余生活图。《郊行》:“不过罂湖二十春,小桥流水路边驯。耕童不识衣冠制,笑道乌纱别样中。雨过郊原绿树新,草香泥软不生尘。旧时行处尤夷熟,不必停车去问津。野外招提忆往间,久要耆旧总成灰。小童不识曾游客,报道催租官又来。”这是作者多年外出以后回乡的见闻。《即景》:“自春及夏无多雨,自夏逢秋又少晴。耕种失时苗不秀,田家何以望收成?”(20)这是作者在正统十三年(1448)秋天作的诗。由此可知,这年宁波发生了旱灾,由此影响了耕种时间。 途中感想。杨自惩几次往来宁波与北京之间,多次通过运河入京。在这个过程中,他留下了不少途中寓兴诗,卷六的大运河诗40首,《赴官泉州途中寓兴》24首,都写得不错。如《至安陵》:“去岁兹辰别故乡,今年又得泛归航。风波多少辛勤事,来往飞飞雁独行。”《开河见渔》:“名利牵人岂自由,餐风宿水几时休。自嗟不及渔家乐,妻子团共一舟。”《到毘陵》:“自出都城一月余,几回翘首意何如?扁舟今夜毘陵泊,忽梦边庭报捷书。”为了做官,不辞辛苦,来往北京。为了追求名利,失去自由,抛妻离子,不及一个普通打渔人。在一个多月的回程中,仍想着朝廷的事。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明代前期的杨氏诗文: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248.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著09-02
2 晚安人生语录大全09-13
3 经典正能量语录,激励你的灵魂09-02
4 微博晚安句子09-11
5 林则徐经典语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