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川杨氏研究的基本文献有二,一是宗谱,二是诗文集。杨氏重视文献之传,重视刊刻作品,杨自惩、杨守陈、杨守阯、杨承鲲、杨德周等均有文集传世,使得今人可以对明代杨氏发展情况做一个个案分析。
1.杨氏宗谱
镜川杨氏之祖辈由华阴而南闽,由南闽而钱塘,由钱塘而姑苏。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苏州人杨厚为鄞县教官,从此定居于鄞县十八都青山之长河港口。北宋后期,杨仁爽(1040—1107)迁居鄞县西南部的光同乡仲夏里(今鄞州区石碶镇栎社),成为镜川杨氏的肇基始祖。有元一代,镜川杨氏无人为官,但形成了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明初,一度受到打击。至明中叶,镜川杨氏宗族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一门三部尚书”,名赫于时。这个家族自明开始即编纂家谱,以后屡有编纂,直到1943年。
《镜川杨氏宗谱》,杨永赞、杨伟烈等纂修,三卷。清乾隆六十年(1795),四册。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 《镜川杨氏宗谱》,杨学载、杨伟偆等纂修,二十六卷。道光二十五年(1845)。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有卷一至六,一三至二六)。 《镜川杨氏宗谱》,杨习镜、杨存本等纂修,二十六卷。光绪十年(1884)。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 《镜川杨氏宗谱》,杨存淇等纂修,二十七卷,附润谱。1943年,十三册。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 天一阁所藏清代及民国四个版本的《镜川杨氏宗谱》,为宁波杨氏家族与学术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以上四个版本的家谱编纂,详参第三章。 2.杨氏诗文 除了家谱,杨氏家族成员也留下了不少诗文集,可作为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杨范有文集《栖芸稿》,可惜没有传承下来。今所传者有杨自惩《梅读稿》,杨守陈《杨文懿公文集》,杨守阯《碧川文选》、《碧川诗选》,杨承鲲《碣石编》、《西清阁诗草》,杨德周《铜马编》,杨学泗《杨氏一门忠节录》等。 (1)杨自惩《梅读稿》 《梅读稿》,全称《梅读先生存稿》,十卷,前八卷是古今诗,后二卷是杂文。附录五卷,收录别人纪念杨自惩夫妇的文章。此稿是杨守陈编辑的,时间在成化十一年(1475)。当时,杨守陈母亲张氏卒,杨守陈在家守丧。于是得有时间将父亲的遗文编纂成书。请父亲的朋友、祖籍宁波的杭州人夏时正(1412—1499)写了序。杨守陈对夏时正说:“先子夙承先祖栖芸先生之教,传四圣之经,工文词,尤长于诗。所作为多,稿多不录,其存仅此焉,实家世之至宝也,愿序之,俾子若孙世知宝焉。”又说:“先子早以敏瞻称,德履纯备,而材器倜傥。其如试竟屈于场屋,官止仓曹,而年不登下寿,哀哉!先子生平,唯吾子其知之深,非子谁白之?”(16)最后由次子杨守阯编定,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刊刻。今天所见的版本,主要是《四明丛书》与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均根据弘治十八年本而来。 《梅读稿》为五七言近体诗,“多纪行应世之作。其崇论谹议,高文大篇,已云散鸟没,不可复得”(17)。其优点是按时间编纂,可以让我们明白每首诗写作的顺序与背景,可以用于杨自惩平生活动与心态研究。 (2)杨守陈《杨文懿公文集》 杨守陈文集的编纂,始于杨守。和大部分人一样,早年的杨守陈没有保存习作的习惯。“少时囊中之作,悉云散鸟没,不复能记忆,盖弃之久矣。”天顺元年(1457)春,杨守陈偶到杨守家中,发现这位宗兄有意识地将他的部分成名前的作品汇编成册。作品数量当然不全,仅十分三四。杨守陈初不当回事,觉得“举无足观者”,后来发现“童稚之志,与其往还之区,游居之侣,粗具于是……况失之于数十年之前而今复得之,恍然若见夫旧交故仆于流离丧亡之余,虽其人无足道,亦不能不顾恤之也”,于是携归于家,抄录一份,这就是《晋庵稿》一卷。因为当时“锐意于自昭之功,而妄觊康侯之业”,所以称为《晋庵稿》(18)。此稿收集了正统七年至景泰二年(1442—1451)即18岁至27岁时的作品。杨守陈《晋庵稿序》的写作时间是在天顺元年十二月,是在鄞县家中时所作。经此启迪,杨守陈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重视自己作品的收集与编纂。 到北京以后,他养成了按时间段及时编纂文稿的好习惯。他将景泰三年至天顺二年(1452—1458)即29岁至34岁守丧期间的稿子,编成《镜川稿》四卷。天顺三年至成化三年(1459—1467)即35岁至43岁在翰林院任职时的稿子,成《东观稿》十卷。成化四年至成化八年(1468—1472)即44岁至48岁任职太子洗马时的稿子,编成《桂坊稿》五卷。成化九年至二十三年(1473—1487)即49岁至63岁间写的稿子,编成《金坡稿》九卷。弘治元年至二年(1488—1489)即64岁至65岁间稿子,成《铨部稿》一卷。 杨守陈是一位比较谦虚的学者,生前曾请几位知心朋友审读文稿。其中的章镒(1441—1486)审读完《东观稿》、《桂坊稿》后称:“虽然,愿窃有告也。粤自西汉文章家若司马相如、董子、扬雄、刘向之徒,卓卓乎不可及,其所以传后者,皆不见其多,仅仅有数。唐之韩、柳,并驾齐驱,其集除诗赋外,诸体之文,韩三百余篇,柳四百余篇而已,其它不能遍举。今先生文集,镒所见者,计自天顺戊寅以至成化癸巳,十余年间,篇数已兼韩、柳二家。戊寅以前,癸巳以后,未及见者尚多。合而计之,无虑千有余篇,可谓富矣。镒不敢更以前贤渎听,如我朝杨文贞,为文亦负重名。正统间,有《东里集》行世,人皆愿见而乐得之。近者其子导刊其全集,人厌其烦,未及展卷,而先已欠伸矣。文果以多为尚哉?先生著述,不特文耳,外又有诸体诗,有《私钞》等书,几至充栋。若一一刊行,为费甚大。莫若敛博而约之,乃为精当。事在先生亲自裁择,以定去取。行世者,诗歌为类,文具诸体,各不过三四十篇,亦已多矣。余为别录,以藏于家可也。镒又惟,诸家文集,以年所为类者,不若以体制为类,便于观览。他日定稿以体类,如何?”(19)章镒提出的按类编排原则,没有为杨守陈所接受。显然,杨守陈的历史意识更浓,要保留不同时期的特点。不过,此书中提出的以少取胜理念,为杨守陈所接受。此处透露出的信息是,杨守陈的文章可能上千篇,可见数量之巨。从研究角度来说,值得全部出版;从阅读角度来说,只要精选即可。章镒的观念,显然属后者。 弘治二年十月,杨守陈临终前,对自己文集的编纂定下了一个基本原则:“吾文宜精选,凡有关于道德伦理者,稍工则取之。若止为一人议论者,非极工不取。其溢美过情者,虽工亦去之。”(20)这是自选文集,自然要求比较严。杨守阯不敢违遗命,于是“掇取议论、叙事、杂著之文数百篇,为三十卷”,交由小侄子杨茂仁刊刻,这就是今天所见的《杨文懿公文集》。从杨守阯写序的时间来看,最后应刊成于弘治十二年(1499)。今入《四库未收书辑刊》五辑。万历十六年(1588),杨守陈后裔杨德政曾重刊《杨文懿公文集》。万历二十八年(1600),杨德政又出了增修本三十六卷。此三十六卷本今未见。目前常见版本有《四明丛书》本,据弘治十二年本刊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所刊的《丛书集成续编》本,则据《四明丛书》而来。 顺便说一下书名,《四明丛书》本作《杨文懿全集》,那是张寿镛(1876—1945)的标名。此书版心及卷帙名,均题《杨文懿公文集》。雍正《浙江通志》也作《杨文懿公文集》。考虑到此书只有文,没有诗,称为《杨文懿公文集》更合适。 (3)杨守阯碧川诗文选 受其兄影响,杨守阯也喜欢及时编纂自己的文稿。杨守阯在少年时期,作有《碧川小稿》,科举入仕担任翰林院编修时有《玉署初稿》,充任两京侍读时有《华省南稿》、《华省北稿》,担任谕德时有《东寮拙稿》,升任学士时有《北门漫稿》,迁职南京吏部侍郎时作品收入《乾乾斋稿》,退休以后作品称《蹇蹇斋稿》,总数十卷,此外有诗集二十卷。正德三年(1508),杨守阯73岁那年,曾编辑《碧川文集》(或作《碧川文钞》)二十九卷,收录文章1400余篇。受其兄影响,也不敢轻易拿出来出版,只放在家中。经过反复筛选,成《碧川文选》,收153篇杂文。嘉靖四年(1525),外孙陆钶将《碧川文选》厘为四卷,刊刻于世,前有陈琳序。《碧川文选》遵循分类原则,分序、记、铭、文、颂、词、赋、书后几大类。由于选择标准太过严苛,导致杨守阯诗文作品传下来的数量太少。 后来,《碧川文选》板为火所烧。崇祯元年,后裔杨德周决意翻刻。从五世外孙庄学曾所作序来看,始于崇祯元年十月。李堂的玄孙李康先(1582—1641)负责了删订工作,“删文十之一,增诗十之三,用成完璧”。于是,“重梓金华署中”(21),即《碧川文选》八卷、《碧川诗选》八卷。显然,杨德周版本更为全面,价值更高,实际是杨守阯的全集或诗文集,所以序总称《杨太宰碧川先生文集》或《杨碧川诗文选》。崇祯四年二月,杨德周“计偕至都”(22),带上了新刊的书,请礼部尚书郑以伟(1570—1633)作序。由此可知,《碧川文选》四卷本与八卷本,仅是卷帙划分不同而已。 《碧川诗选》八卷,《别录》一卷,《附录》一卷,四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完整收藏。《碧川诗选》由《鸾音小稿》25首、《玉署初稿》80首、《华省南稿》25首、《华省北稿》21首、《东寮退稿》10首、《北门私稿》30首、《南铨逸稿》88首,共七部分,279首诗。别录一卷,收录杨守阯《修省陈言疏》与《星变条陈事宜疏》、杨守随《碧川先生行述》、陆钶《刻碧川文选跋》、杨廷和(1459-1529)《明故南京吏部尚书致仕赠太子少保杨公神道碑铭》、杨一清(1454-1530)《碧川先生传》(正德十一年成),附录一卷,收杨守阯《奉直大夫直隶永平府滦州知州薛公墓碑》、陆偁(1457-1540)《碧川杨先生遗行》。天一阁有一部残本,存卷五至卷八,一册,缺前四卷、别录、附录。 日本内阁文库也有《碧川文选》八卷,《碧川诗选》八卷,《碧川先生别录》一卷,《附集》一卷,6册。民国时期,张寿镛刊刻《四明丛书》时,因没有找到完整的《碧川诗选》版本,结果只收了《碧川文选》八卷。 曹学佺(1574—1646)《石仓历代诗选》卷四二八《明诗次集六十二·杨守阯》选录了《碧川诗选》中的64首诗。崇祯四年,曹学佺作跋称:“初予未得《碧川集》时,但于《四明文献》中拾其数篇而已。顷晤古田大令(杨)德周,即公之玄孙也,始以全集见遗。诗凡八卷,共若干篇。予不量,敬采其尤者百许篇。在明集中,亦称取精之多者矣。……时崇祯四年,石仓居士学佺跋。”由于杨守陈的诗没有传承下来,所以,杨守阯的诗是值得关注的。 (4)杨承鲲《碣石编》二卷、《西清阁诗草》 杨承鲲《碣石编》二卷,详参第七章。 《西清阁诗草》,为宁波卢氏抱经楼收藏,上有“四明卢氏抱经楼藏书印”。后流入北平图书馆,今存台湾故宫。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有胶片。张寿镛编纂《四明丛书》时曾抄录一部,现藏浙江图书馆,十二卷,二册。《西清阁诗草》,《千顷堂书目》、雍正《浙江通志》作“四卷”,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作“十二卷”。此诗集按年编次,始于万历三年(1575),迄于万历十四年(1586)。“原刻至十年,十一年至十四年为续刻”(23),前有刘凤(1517—1600)《重叙杨伯翼诗》(24)、钱文荐《杨伯翼西清集序》、杨德迁跋。由此可知,四卷是一个初刻本,而十四卷是一个续刻本。这十四卷本,可能是屠本畯(1542—1622)刊刻的选本(25)。不过,我们看到的台湾万历版本《西清阁诗草》,虽分卷但并没有标卷帙。 杨德迁跋语称:“不孝德迁痛先君蚤世,年仅弱龄,遗编在堂,无能求知音一言为重。稍长,始知先君之子期自在。无何,汉城先生又仙逝。先生遗先君书曰:我国家文如子威,诗如足下,有几人哉!虽未及详序兹集,而片语自足千古。今钱先生雅敦夙契,永念人琴,蒙赐华衮之章,则先君无晏,有钱先生在矣。迁徒守遗经,勿克负荷为渐,然古人重知己而簿感恩,迁实竞竞云。”(26)查家谱,杨承鲲有两个儿子,长子是杨德建(1582—1655),为庠生,也是一个读书人。杨德建即杨德迁,可能是音近而误。汉城先生,指余寅。钱先生当指钱文荐(1573—?),慈溪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27)。由此可知,万历四十五年(1617),杨德迁已经35岁,想发扬父亲遗志,于是重新刊刻了《西清阁诗草》与《碣石编》二卷,分别请钱文荐与屠本畯写了序。《碣石编》二卷,赋一,诗五十九,记二,传一,序一,书六,疏一,收录了万历十年以后的部分诗文作品。 (5)杨德周《铜马编》二卷,详参第六章。 (6)杨学泗《杨氏一门忠节录》。全书五卷,首一卷,终一卷,道光二十六年(1846)由四知堂刊刻。今天一阁有藏。二册,前有“道光丙午春中,《杨氏忠节录》,同邑陈劢敬题”,各卷题“六世族孙学泗谨辑,五世族孙伟儒、伟仪参校”。 此外,《镜川杨氏宗谱·著述》也收集了杨氏宗人的不少诗文,可用于研究。 稍感不足的是,杨氏家族所传文集,均为自选文集。由于各人的思想理念不同,筛选标准是不同的。作者所重的文章,多偏重于文章本身的文学性与阅读性,侧重于自我形象的建构。从历史研究来说,全集是最为理想的,它透露的是全面的信息。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杨氏研究的基本文献: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233.html
推荐文章
09-02
1 最近晚安语录09-11
2 宁波杨氏-经学思想509-13
3 正能量语录大全,助你追求卓越09-13
4 魅力无限正能量语录汇编全集册09-02
5 晚安精辟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