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年生活
杨德周(1579—1649),字南仲,一字孚先,号厂庵;晚年字齐庄,号紫凝(2),明代宁波府鄞县人(今宁波城区)。
杨德周是杨守阯的第四代后裔,杨守阯有三个儿子,长子杨茂清,官至沔阳知府。杨茂清次子是杨美秉,杨美秉之子杨承烚(3),字继修,号初泉,生嘉靖二十四年,卒天启元年十二月初七日(公元应为次年,即1622年),享年78岁。一生娶过钱氏、陈氏、蒋氏、张氏四位妻子。诸生,擅长诗歌,《续甬上耆旧诗》收录他的四首诗。杨德周是杨承烚与第二任妻子陈氏生的儿子。这个家族自弘治开始,迁住宁波城内日湖东边的莲桥街一带。
杨氏家族科举高峰期是景泰至成化年间(1450—1487),也就三十多年时间。正德以后,“三杨”直系子孙的科举竞争力明显下降,进士只出过杨承闵、杨德政二人。杨德周中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其时已35岁,可见考得相当辛苦。 在这个时期,除了应考,平时做什么工作,文献不详。《北征记》称:“望日,发塘栖,早经涵山,山在语溪村,余旧讲席处也。故人如倪、吴两公,俱物故,而吴长君从余授业者,成壬戌进士,亦不及晤。”(4)崇祯十五年,序《参寥子诗集》,称:“而余门人语溪吴邦维使君以戊午获隽大师早著灵贶,是年余亦曾以湖游登眺其间,此二十余年前事也。”(5)吴邦维,即吴之屏,查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三三,“吴之屏,崇德人,都御史”。此人是万历四十六年科举人,天启二年进士。由此可知,万历四十六年(1618),杨德周曾在语溪(崇德)授经,也是一个塾师。“风多士于苏、湖”(6),可见,杨德周在太湖南北的苏州、湖州一带,均教过书。 杨氏“博学,长才”(7)。天启年间的宁波文坛,先有“王、陆”,即王嗣奭(1567—1649)与陆宝(1581—1661)(8)。王嗣奭是陆宝的诗法老师,师生齐名,总有不恭敬之意。于是,陆宝退避,复与杨德周齐名,人称“杨、陆”。可见,他擅长诗歌创作。 2.中年出仕 自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五年,应有五科会试。杨德周是否参加了五科会试,由于材料的局限,无法知晓。从“以高才皆困乙榜”(9)来看,他应是参加了多次会试。“忆壬戌,丁先大人之变,奔讣至此,坠泥泞几殡,夜分方抵旅舍”(10)。壬戌是天启二年,其父是天启元年故世的,说明他参加了天启二年的会试。崇祯初年(1628)会试后,杨德周再次失利,其时已经50岁。“余戌辰(崇祯元年)下第,爕五(陈朝辅)屡过相慰,又以船送余南还。”(11)考虑到年龄已经不小,中进士希望不大,于是放弃了会试,走了副榜之路,成为金华县学教谕。 杨德周到金华的精确时间不详,考虑到杨德周是崇祯四年到古田任职的,倒推三年一届任职时间,大体在崇祯元年上半年。崇祯二年(1629),福建人林氏分司金华,希望恢复三忠祠,下檄金华知县高倬。杨德周言及越国公胡大海出兵不杀人、不掳人妇女、不焚人庐舍三事,高倬说“即此足庙食百世矣”(12)。又讲到胡应麟《二酉山房书目》时称:“余游婺时,犹及见其《书目原叙》……览卷抚然,并识于此。”(13) 由于工作出色,杨德周得升任福建古田知县。杨德周到古田任职时间,在崇祯四年下半年,自言“德周以辛未秋杪视事玉邑”(14)。明末的山区古田,困难较多。《古田竹枝词》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年来征饷复征兵,山县枯荄草不生。但比官租完七限,不知民力尽三征。”“犬吠鸡鸣何处村?哀哀寡妇哭秋原。纲徭未满还近站,日日催租到县门。”“山巅水浒尽荒芜,可许农夫荷锸无。才垦石田三四亩,夜来税吏已催租。”面对这种情况,杨德周无为而治。“也无多敛也无营,日日闲庭伴鹤行。任笑使君风力软,蒲鞭底下道心生。”(15)在古田当政期间,以经术饰吏治。在县衙门题词“不为民申冤,誓不生还”,以表清吏治、除奸蠹之决心。曹学佺称:“余观于南仲之令古田,其始来也,民与士窥之曰:是读书人耳,固易与也。其为之及期也,则曰:读书人大有理会也。比及三年而以入觐行也,士曰:公教我以让者乎!民曰:公使我以慈者乎!公于送迎厨传不饬,要使苟合而已。于是治赋,鞭朴不施,要使苟完而已,于是嚣讼者息,越诉者稀,斗家不怨,士民相安,而俗亦苟美矣。……余乃谓公为真参读书者也。”(16)王锡衮《玉田识略序》:“吾乡齐庄先生,夙以文学擅东南之美。……独循循偕其民以休息,民亦以乐只归之。”《古田署中作》诗写道:“讼庭调鹤三秋瘦,吏案删诗午日繁。近报催科书似织,朝朝翘首主恩宽。”这样的诗句近于实录,一方面他得意于自己治理得法,讼庭多暇,不妨删诗,另一方面又为近来的催科急而烦恼,徒然盼望朝廷能施行宽政(17)。到了崇祯六年,“余宰玉田,两载有奇矣。癸酉冬,以觐行,为阳月之廿日。”(18)考阳月为十月。由此可知,杨氏是十月离开古田前往北京参加述职报告的。当他离开古田时,《又别玉田》称“村村鸡黍俱留辔,户户儿童竞挽车”,送别的场面十分感人。 杨氏在古田时期的官署,称为晚对楼,取自“翠屏晚对”。《晚对楼有咏》:“卧治何妨复卧游。”《题官舍晚对楼》称:“无事空楼对晚阴,翠屏千仞望萧森。宦游不用夸山水,未到家乡总陆沉。”(19)这反映杨德周的无为而治、思念家乡的思想。在福建时,杨德周曾问学于黄道周。与余文龙、曹学佺、邵捷春、徐、张泗、李志中、陈鸿等唱和,取友极天下之名流。如崇祯五年初四日,集诸子于张园。 古田以后,杨德周升任山东高唐州知州。康熙《高唐州志》卷五《职官志》知州名单上,有杨德周名字,但没有精确时间。按正常的三年一届来推算,当在崇祯十年初以后。“丁丑夏,会余被谴下楗”(20),证实了此推理的可靠性。“再迁知高唐州,致仕。……在高唐,有去思,各有专祠。”(21)杨德周《漯水姜节妇王氏小传》自言:“余以罪去,不能阐媺懿,仅以一金二布,聊谢守土之责,并志其无粉餙,以待采风”(22),似乎表明他没有任满。 杨德周到高唐以后,诗作减少,然其忧国爱民之志不变。如《登高唐州城楼》诗:“野色苍茫揽辔初,羽书处处戒衣袽。秖驱市卒秋弯弩,未许耕夫晓荷锄。重地还凭坚壁垒,平原何恃限戎车。此邦旧守还长策,三晋临河不敢渔。”(23)这里“耕”代表的和平安宁的生活场景,但在武夫横行的时刻,耕夫甚至连荷锄的资格也被剥夺了,这不能不引起他的无限忧虑(24)。 康熙《高唐州志》卷一一《艺文志下》收录杨德《漯水姜节妇王氏小传》、《黄烈女传》、《刘妇尹氏苦节纪略》、《孙母姜孺人传》、《明故兰浦公暨元配解太孺人继配张太孺人合葬墓志铭》。卷一二诗类有高唐八景诗一组,即《南寺晓钟》、《漯水秋风》、《濯清飞雨》、《马湾晓月》、《浮屠返照》、《雀堤晴雪》、《楼中泉清》、《郑桥捕鱼》。其中的《明故兰浦公暨元配解太孺人继配张太孺人合葬墓志铭》称:“余莅高唐,诸君子不鄙我椎不文,咸结尔汝之欢。”《孙母姜孺人传》称:“余谪吏也,而诸君子谬待以文吏,索纪传者户外之屦恒满,余以归思乱方寸,而笔墨倦矣。”由此可知,杨德周到高唐以后,受到当地文人的欢迎。不过,“谪吏”身份使他有点乱方寸。从崇祯元年开始,杨德周只带着一个儿子,外出做官,中途基本没有回家,自然心情不好。 3.晚年生涯 崇祯十一年(1638),杨德周六十岁,终于下决心不再做官(25)。陆宝作《杨孚先解高唐归,诗以讯之》,称:“抵掌掀眉意自宽,劳人今始卸峨冠。居同柳下甘三黜,兴在花时厌一官。山水得朋原是福,禽鱼非主不成欢。投闲白传心无绪,好拉诗豪饮共干。”(26)杨德周回到宁波以后,与陆宝诸人,恢复了甬上高年诗人集会的传统。陆宝称:“弘农先生寄城居,不以时危废著书。偶尔高名挂仕版,几番谣诼惊池鱼。”(27)由此可知,崇祯末年时局动荡,他仍在著书立说。 周元孚与杨德周是好朋友,周元孚女儿嫁万斯年,生万言(1637—1705)。幼时,见过外公朋友杨德周的万言说:“次庄身不及中人,尝以乙科为高唐州守。既老,致仕家居。病偻,背隆隆然,方巾布袍,状貌古质。”(28)由此可知,杨德周身材不高,晚年背又有点驼。 崇祯十三年(1640),鄞县知县林冲宵修缮县学门庑,杨德周受令作记。 杨德周有五个儿子,名别称为秉铉(1598—1678)、秉錡(1599—1646)、秉铎(一名秉钤,1602—?)、秉釴、秉。偶得新旧书数十,作《书寄诸儿》诗称:“架书贮得能几许,也烦潦倒诫儿孙。”(29) 清初时,杨德周父子曾参与南明政权。顺治二年(1646)七月,召为鲁王政权尚宝司卿,未任。杨秉錡在鲁王政权中官为国子监学录,升为刑部司务,次年先杨德周而卒,享年48岁。他是杨德周一直带在身边的儿子,他的先走,对杨德周打击不小。据说,杨氏四忠(杨文琦、杨文琮、杨文瓒、杨文球)卒后,杨文瓒妻张氏希望杨德周替杨氏四忠作传,结果杨德周“年老畏祸,逡巡不敢执笔”(30)。这是一个明哲保身的行为,当然不能据此否定杨德周为人。据考证,杨德周自撰的年谱稿中,这年六月四日,曾撰《楚石圆石二侄孙合传》、《烈妇张氏纪略》。全祖望所据可能是民间的误传(31)。杨德周父子在清初主张抗清,坚守遗民气节。晚与王嗣奭、葛世振为“汐社三老”。曾赋《新稻诗》“曾孙穑事周京盛,不救西山两饿夫”(32),读者伤之。全祖望对他是相当佩服的,称:“先生之诗,工于考核,善组练。晚年深以严沧浪之论为宗,所造尤高。杨氏之诗,自文懿公兄弟后,再盛于伯翼(杨伯鲲),以才胜;三盛于先生,以学胜。甲乙而后,痛哭流涕,《五噫》、《八哀》之作,几至千首,而今无一存者,可为太息。”(33)五噫诗,仅五句,每句后有一“噫”字感叹,为楚歌变体,是杂体诗之一。八哀指伤悼人的五言古诗八首,始于唐杜甫。由此可知,明清政局的大变动,让杨德周感叹万分,曾写下了大量的诗作。惜由于后人的衰落,更由于清初的政治氛围,使得杨氏后人不敢保存、刊刻杨德周作品,结果,杨德周的未刊作品多不传于世。到乾隆前期全祖望编《续甬上耆旧诗》时,仅搜得《玉田吟卷》,可见杨德周作品传播之狭。 杨德周又有《鄞俗诗后五十韵》,署名“戊子”(34),为顺治五年(1648),正是杨德周卒之年。临终前又作《梅花十咏》:“忽移秋实作朝花,品擅欧曾失大家。”(35) 杨德周卒于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廿二日(此年元旦为十一月十八日,则公元应属1649年),享年七十(36)。 初娶倪氏(1579—1639),享年六十一。续娶俞氏(1608—1695),享年八十八。夫妻葬栎社杨家漕。曾有自撰墓志,今佚(37)。 其三子杨秉铎,官武昌府都司都指挥佥事,善画花卉。其孙杨文沆(1620—1691),字瀣仙,杨秉錡次子,郡庠生,极工于诗,有祖风(38)。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宁波杨氏-生平事迹: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232.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正能量语录大全,给你奋斗力量09-13
2 面对阳光,甩掉背后的阴影09-13
3 面对人生的逆流09-02
4 抖音上晚安的句子09-11
5 生命经典国学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