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正德六年,杨守阯已经76岁。奇怪的是,仍无白发。作《七十六不见白发》:“七十六年华,闲居老态加。耳鸣闻众籁,目眩见虚花。支屦成三足,辅车存二牙。独饶头未白,人道寿无涯。”(442)
杨守阯似乎是一个有第六感觉的人。正德七年七月七日,这是杨守阯77岁生日。杨守阯可能预感到生命终期将来临,于是决定办一个大规模的生日宴会。那天,命诸子置办酒席,聘请了鼓乐队,召来同族数百人,欢天喜地痛饮了一天。杨守阯离席时,客人们礼节性地说“后会有期”。结果,杨守阯慢悠悠地回复说:“此会后,未可期也。”大家听了十分茫然。到了七月十六望日,要儿子们将自己平时阅读的书收起来,放进笥中,桌上只留文稿与《素问纠略》(元代名医朱震亨撰)一册。到了八月十日,整理完自己的文集,在稿子封面上题写了几行字:“学文师韩吏部,学道师程伊川。官同吏部二品,寿过伊川二年。文章可得而闻,望道而未之见。困学勉行,老而不倦。守正嫉邪,至死不变。”这段话典型地反映出了杨守阯一生的学术与品行特色。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杨守阯逝世。赠太子少保,赐祭葬如例。正德九年二月,葬芝山(今属鄞州区鄞江镇芝山村,有芝山公墓)之阳(443)。
杨守阯孝友天至,事祖父母,能得其欢心。杨守陈、杨守阯兄弟关系相当好。“其兄守陈,学行冠世。守阯自相师友,博及子史。为文谨严,编纂考校极精详。尝对海外使,历举其中国事,其人惊服。其文学议论与所履历,略似守陈,而同为解元、学士,吏侍一时,对署两京翰林,时尤羡之。”(444)杨氏家族有一个互帮互学的传统。从弟丰城县学训导守、广西布政使守隅、从子南京兵部侍郎茂元、乡进士茂亨、四川按察使茂仁,均曾受到杨守阯的教育。《自咏》:“浙中旧族数吾杨,积善绵绵衍庆长。两世七人叨里选,一门五子站朝行。家声渐显翻忧惧,祖德常修敢迨遑。共仰八元能济美,珥貂谁慕汉金张。”(445)这可见他既喜复忧的谨慎态度。
杨守阯《大兄和东坡龙钟三十九诗见寄次韵奉答》:“先世本儒宗,环堵图书半。传家峄阳桐,一唱而三叹。吾兄博群书,礼乐勤服玩。开口韶钧鸣,下笔云雾散。一举冠同乡,结交青云伴。制策对天人,名声腾月旦。朝趋金马门,日食青玉案。汗简手编摩,一一书治乱。诗文驰四方,应酬失栉盥。先后十年余,一阶迁陟缓。节操冰霜同,忠诚日月贯。行年未四旬,志强力不愞。胡为诧龙钟,置我肠中炭。愿保千金躯,逍遥在三馆。夏宜葛苎凉,冬宜狐貉暖。重为皇家珍,饔飱加白粲。”此诗反映出杨守阯对长兄杨守陈的尊敬之情。 杨守阯平时对门人说:“为学非但事文艺之末,尤当以道德为本。”训儿子,则说:“居家以孝友为先,事君以忠敬为主。”对乡人,则说:“谨事长上,无惰农业。”对有司,则说:“惟清、慎、勤可以称职。”(446)这样的理念,正是当时的意识形态所要求的。 杨守阯作品不少,有《浙元三会录》一册、《困学寡闻录》(或作《困学寘闻录》)十卷、《集程朱议论》(或作《程朱二先生文评》)一册(447)、《碧鲜坛》。此外,弘治十六年(1503),杨守阯辑《宠命世载录》、《宠命世载录外编》。此外,完善了《道统言行录》、《五经四书私抄》、《程朱文评》等书,“虽镜川先生草创,而删述润色则皆出于先生之手笔也”(448)。 廖道南(1494—1547)曰:“予读《碧川文稿》,其论天下事,若指诸掌,略无依阿腆,而耿直孤抗,盖其得于家庭者多矣。赞曰:谠言不讳,国是惟贤。直气不回,士节则坚。金紫盈门,图书满筵。谁珥彤管,愿续青编。”(449) 王鏊《杨侍郎维立像赞》称:“退兮其似怯乎,临事则甚勇也;钝兮其似拙乎,思致则甚工也。苶兮其似癯乎,所养则甚充也;渊兮其若虚乎,所出乃不穷也。”(450)这是对杨守阯为人的描述。 熟悉杨守陈兄弟的杨一清(1454—1530)称,杨守陈兄弟“奋奇挺灵,来自南服,蔚然以文学名天下。践更馆阁,典制作之柄,进位列卿。要其所造,皆自明经学古中来。彼以词艺求二先生者,皆见之浅也。若济时行道,用其本怀。顾未尝授之以政,无以自见,而犯颜纳说之风,则于进讲时略发之。使二先生早得柄用,其建明树立可量哉!其不然者,天也。”(451)这样的观察是比较到位的。 戴鱀(1490—1556)代人作的《祭杨碧川先生文》云:“文章之兴,与世高下。际我皇明,继有作者。公与伯氏,并起浙东。大肆厥辞,遂为儒宗。旁搜百家,上窥韩、董。”(452)由此可知,杨守陈兄弟可并称为浙东儒宗。 这些赞语,从不同侧面,展示与肯定了杨守阯的学行。 3.工部尚书杨守随 在镜川杨氏中,杨守随是做官级别最高的人,致仕前已官至工部尚书,而非如杨守陈与杨守阯兄弟,杨守陈是卒后赠尚书,杨守阯是致仕前加封一级而成。 杨守随(1435—1519),字维贞,号贞庵,晚更号文湖。杨守随是镜川杨氏第二位进士。杨守随生于宣德十年八月十五日,正好是中秋节。正统九年(1444),十岁,祖父杨范“授以《四书》、《史略》诸书,则以通大义”。正统十四年(1449),十五岁,从杨守陈“受《易》”(453)。天顺三年(1459),补为宁波府学庠生。成化元年(1465),与堂弟杨守阯为浙江乡试举人。当时因家中很穷,杨守随想就教职,早点赚钱,但没有成功。成化二年(1466),顺利考中进士,时年32岁。据《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陈守随,贯浙江宁波府鄞县,官籍,府学生,治《易》经。字惟贞,行五,年三十二,八月十八日生。曾祖浩卿,祖九畴,父自悆,母张氏。具庆下,兄守陈(编修)、守防,弟守阯(举人)、守、守隰、守陉、守、守隅,娶陈氏。浙江乡试第三十八名,会试第六十八名。”(454)值得注意的是,“字惟贞”,包括杨守阯的“字惟立”,明朝文献多作“惟”,而今所见清以来的杨氏家谱则作“维”。也许,“惟”与“维”两个字可以通用。 成化三年(1467),初授江西道监察御史。想将父亲接过来,但父亲不喜出远门,没有同意。他自处甚严,“有权贵相招延者,守随独不往。犯法,独按问如律”。为纠仪事,廷杖二十。成化四年(1468),实授江西道监察御史。成化五年(1469),巡视济宁至南京等处河道。时庄阳水涸,杨守随要求“诸闸时其启闭,于是漕运大通”。有一个近宦“纵其家奴兜揽运粮,通标驿递者,公悉以法绳之,于是河路肃清”(455)。 成化六年(1470),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守随言六事,“其一明谥法。郕王薨逝,谥之曰戾。戾者,罪也,乖也,在谥法为不悔前过。郕王当英宗北狩之时,奉命监国,以宗社计,不得已而即位,北悍戎狄,南平闽广,定人心于将变,安国势于阽危,其有功于社稷甚大,威虏以甲兵,啖虏以金币,而迎回大驾,尊养之于南宫,不为贼臣离间,其兄弟之情甚厚,任信大臣,听纳忠谏,兴学劝士,加惠恤民,其善政之在天下甚夥,虽末年少有过愆,岂可以一眚而掩众善耶?况恶谥非出先帝之本意,乃一二造衅幸功奸臣之邪议,至今公论为之不平。古之定谥者,苟有一善,以一善谥,兼有众善,节以一惠。惟无善可称,方得恶谥。近时大臣,有奸回贪墨者,尚滥美谥,岂可以陛下之至亲,乃泯其善,而使久蒙恶谥乎?乞敕廷臣会议,取其善行而改谥之,则公道昭明,谥法允当,而陛下亲亲之令名,亦无穷矣。其二重大臣。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李秉为给事中萧彦庄所劾,革其太子少保,致仕。夫李秉之禀性有偏,处事失当容或有之,然奉公守法,效忠于国,亦一时之良臣也。使彦庄所言之事一一皆实,亦皆公过,非私罪也,矧皆攟摭之虗乎?伏望圣明复其太子少保,起而用之,伸明公道,使在位者知所劝。一守法律。谓律令,犯公罪者,不至罢职。近来御史朱贤、娄芳等,俱以公罪革职为民。盖以法司奏当之外妄参希旨,以致一时圣断有非祖宗法律本意。今悉宜叙复之,且戒法司自后不许妄参,一以律令从事。一备储蓄。各处仓储匮之,官俸兵饷至有过时逾年不得支给者。宜令所司,于岁额起运税粮,量加存留,以济其乏。凡有军需织造等费,宜取赃罚库银用之,毋得辄用存留粮价,则官吏军民,俱有所赖。一禁奸诈。谓近例,军职犯罪,不就逮者,以为未结,正会赦复任。故凡当逮者,辄展转推,避而不就理,卒幸以免,相习成风。自以为金锡罍瓶,跌扑不碎,长恶纵奸,糜所不为。今后有犯例,应带俸差操,立功除名者,虽不会逮,左验明白,即同狱成。虽遇赦免,亦不得管军治事,则军职畏法而奸诈以息。一息馈饷。谓西征之役,以数万甲兵而讨出没不常之虏,以千里馈粮而为旷日持久之计,外患未夷,内境先弊,犹之人身有疾,针药久加,而元气不无耗损。今宜遣官行边,相时度势,旋令班师,申严边帅,固守疆域可也。”疏入,上以所言事俱处分已定,下其章于所司(456)。这封奏疏的核心要义有六,一是重定景泰帝的谥号,二是重用大臣李秉,三是因公得罪不宜罢官,四为加强边仓储蓄,五是要求立刻处理军职犯罪,六是停止西征。由此可见,均是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建议。 成化七年(1471),陕西失机,时镇守太监秦刚、都御史王锐俱都逮,总兵官房能独夤缘,托疾回京。杨守随上疏,“以为法度贵乎划一,刑赏不宜异同,请并论以法”。四月,奉敕查盘大同等处仓库,杨守随“素精数学,至则执簿书推算,毫发必尽,官吏有望风解甲去者,亦有系颈就狱者,人皆服公之精明焉”(457)。因册立东宫,受恩赐。十二月,以考绩例,父母受封。 成化八年(1472)十月,以灾异边警,杨守随等上言九事:“一京师城隍沟渠,久淤不浚,夏秋雨涝,公私庐舍多坏。明春,调军浚隍,而令居民自治沟渠。一公侯伯,率由荫补,糜费厚禄,请更于十二营内建一营,令诸应袭子侄,并武职之带俸者,日习武艺,逾年试其材而任用之。一京师北迩边塞,而永宁又其要地,黑峪荆子村,厄塞数十处兵,多调遣西征。其留戍者,又率为将校私役,致虏乘虚肆掠,有直犯城下者。请亟简都指挥一员,暂益以兵,往镇守之。一京畿岁比不登,民甚困乏,请如上年例,以京通仓储粜二三十万,而保定等府县,则急发公帑,劝富室以广赈恤,仍戒有收处,母遏籴其牛具种子,令有司给之。一虏聚西陲,守将各拥兵自卫,畏缩难用,而天下亦岂无将才未用者?请诏兵部,檄所司各察其官属之谋勇者,举送试用。其有抱文武全才堪大将者,则明著其实,以俟特擢。一各处饥民,或假名复仇,借贷行劫,所司多匿不以闻,遂致滋蔓,如满刘千斤是已。请通戒有司,备御抚安,盗发则亟扑灭之,毋养成大患。一贪淫官吏,迩因天变,虑有枉抑,许再诉辨,遂致混渎,幸而复官,甚非常法。请已许辨者,毋得更辨,已复职者勒令闲住。一边将遇寇,辍坚壁不出,及出战,又多夺兵士首功,付其私人,而怯懦将校,亦往往有市首级以为功者。请敕参赞等官,苟其人畏缩失机,即奏逮重罪之,纪功官务审验其实,毋令冒报。一团营兵,最号精选,亦多老弱,且其数不足,此皆将校之弊,请敕兵部,严加校阅,毋徇情作弊,更密诏给事中等官,时点视之,庶兵足而缓急可用。”诏下所司议之(458)。这就是城濠等九事疏,多关于军民官之事,据说多见采纳。 成化九年(1473),杨守随巡视江西。八月,上言:“顷因山东灾伤议,许在京办事及寄名吏纳银,俱免京考。见在当该者,俱免考试,给与冠带,悉依资格选用。是盖救荒权宜于一时者。殊不知爵赏不可以无律,名器不可以假人。今吏典纳银,越次受职,其文移之通否,年岁之老耄,一皆不问,将见幸门一开,荡无纪极,争相黩货以骤进,其于害政,莫此为甚。乞速为停止,或量留漕粟,以为济荒之策。”疏入,上曰:“朕患吏道不清严,考试以为进退。今若募吏胥入赀赈饥,免考登仕,是教吏贪也。御史言是,亟罢此例勿行。”(459) 道教正一嗣教大真人张元吉(1435—1472)因为前后杀了四十多人而谪戍,反而借口要修养,乞恩,宪宗皇帝同意了。杨守随率众,力言不可,当时的舆论非常肯定。劾奏奸僧继晓妖术罔上之罪,直声惊动朝野。 杨守随又见“天下诸司文卷不明,请每三年差官一次照刷,至今为例”(460)。 时有欲试吏部权者,为之例曰:“凡方面官铨选,俱令京堂推举;京堂缺,必由内降。”守随抗疏言曰:“是例行,是废公道而右豪贵也,必不可。”得旨,夺俸(461)。 成化十年(1474),因“随宜沿革,发奸摘伏如神,赃官污吏一时黜革殆尽,人皆称快”(462)。 是年,杨守随受命监临江西乡试。“初,试院席舍,皆以竹席为之,公令易为板,经久而省费。又能查革奸弊,是科得人为盛。”(463) 成化十一年(1475)八月(464),因父亲逝世,归家守制。 成化十四年(1478)四月,外艰服阕,赴京,改授福建监察御史。成化十五年,按治江西,弹劾佞臣李孜省(?—1487)变幻为奸暴于乡里,按罪当谪戍。结果,李孜省走京师,结纳中贵,以左道惑皇上,得幸。不久,李孜省为太常寺丞,杨守随即劾奏李孜省以赃得罪,不宜典郊庙百神之祀,称:“自古帝王之御天下,施政必由乎旧章,用人必先于表行。盖政由旧章,而后人知遵守,士修素行而后官能称职。是以奸伪自止,流品不杂。我祖宗鼎定天下,凡百政事,无不立为定法,垂训后世。如官人也,或由进士,或由吏员,或因才干,出身皆有一定之资格。如祭祀也,罪人不容供事,刑官不令省牲,疾病刑丧不容陪祀,皆有一定之典则,盖酌古准今,历万世而不可易者。近太常寺寺丞缺员,皇上特命听选官李孜省升补。孜省先充布政司吏,枉法受赂,事觉逃匿来京,实为未结之囚,于例不宜出入坛庙,以供祀事。且其出身资格,止该八品。纵无前罪,应合选用,自有一定资格,于例不宜超越四级,骤迁在京堂。上命下之日,士论沸腾,用此等奸狡赃秽罪人,奉事天地宗庙赫赫之灵,非徒不能昭格,反为亵渎。伏望皇上追回成命,或明正其罪,或罢归田里。”(465)吏科给事中李俊等亦以为有理,成化十五年(1479)四月,改太常寺寺丞李孜省为上林苑监左监副。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名盖东南:景泰至正德间的杨氏7: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225.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魅力无限正能量语录汇编全集册09-02
2 晚安的语录男人09-02
3 经典一句话晚安语录09-02
4 微信签名一句话晚安09-13
5 【梦想是动力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