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以来,儒士坚持“不可以脱简疑经”。但杨守陈却不管这些,坚持了错简理念。杨守陈《中庸私钞序》:“古书皆刻以竹简而编之,编断则简错,在当时盖已有然矣。况乎秦人焚禁之余,汉儒掇拾传写之后,岂复有完正如古者哉?《大学》、《中庸》二篇,皆杂之《戴记》之中。至宋程子,始表章之,以《大学》简编杂乱,而为之更定。《中庸》则仍旧编,无所更也。朱子继之,乃重定《大学》之简,而分为经传十一章。《中庸》亦仍其旧,而分为三十三章,各为《章句》、《或问》,并传于世。”
以为经典已经不再“完正如古”,如《戴记》“错简者过半”,从而导致“《大学》之错简未尽正,而《中庸》之简亦多错”。“《大学》言三纲八目,既整且明,故其章可分,而错简易见。其错有未尽正者,蒙复更定,而私钞为一帙矣。《中庸》之言,若散而无统、乱而无伦,故虽有错简,而卒未易见。”(22)由此,章的划分也不同,“《大学》之章可分,而《中庸》难以章分也”。他称:“人未始有疑之者,朱子之为《章句》,亦不疑其简之错,而惟病其言之散且乱也,故为说以连贯之。自第六章至十一章,则连之以知、仁、勇。自十二章,则连之以费、隐。自二十一章至三十二章,则连之以天道、人道。然亦牵强,后儒或疑或信,辨说纷起,而世滋惑,卒莫能定于一焉。”总之,分知、仁、勇、费、隐、天道、人道,皆属牵强附会。他要在朱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往前走。
其方法:“蒙自少诵经及《章句》、《或问》,长而味之,不能无疑。及味诵弥久,犹未能一一信也。侪辈有自谓无疑者,但据《章句》、《或问》,而执以为信,亦非卓然有见,而灼然无疑者。愚疑久而不释,乃姑置《章句》、《或问》,独取经文,复诵深味,继日以夜,久而若有所悟,始信其言之所以散而乱者,但由简之错耳。既移正其简,又欲更定其章,则文义皆已连属,更无少断。有难以章分者,且姑已之,而又复诵深味,则前疑尽释,但见文辞精详而不紊,义理奥博而无穷,信非子思不能作也。然非朱子《章句》,亦不能明。乃复以经文,依今所正之简而钞之,乃取《章句》,分钞其下。而蒙之妄说,亦窃附其后焉。”可见《私钞》分三个部分,先是经文的更易,其次抄录朱子《章句》,最后是加上杨守陈的观点。这个版本,达到了杨守陈的理想境界,“但见文辞精详而不紊,义理奥博而无穷”。
为什么要更易?“先儒尝戒人,不可以脱简疑经。诚如其说,则虽如《大学》之错简者,皆必强信,固执曲解迂说,宁失圣贤之本旨而不更耶!今一新学小生,乃于先儒之所未尝疑者亦过疑,以为错简而更之。或疑《章句》而附以己见,可谓僭妄之极矣。然千虑或有一得,今迷尚待后悟,姑钞而藏之,未敢以示人也。”(23)由此可知,不更正而固执曲解迂说,会失圣贤之本旨。从认识论来说,千虑或有一得,人人有可能获得独到的理解。 (2)《论语》与《孟子》 朱子于《论语》和《孟子》各有集注,“明且精矣”。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于经文之错简未正”,“中间亦皆杂记”,二是“其言议或有隐奥遗漏,而后儒能发之者”。针对这些问题,他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移正错简,择抄后儒之说,二是将两书作了分类抄录,各附己意于后(24)。杨守陈移正错简,对朱子《章句》增损不少,并且广搜程朱以后学者的观点和论述,加上自得的独特见解,成《四书私钞》。 杨守陈《论语私钞序》:“经以注而明,亦以注而晦,注之下复有注焉。经宜益明,而或反晦焉者,盖烛笼添骨,则障其明。朱子尝言之矣。《论语》,自汉魏以来,传注日众,然何晏所集八家之解,惟训诂而已。至宋邢昺之疏,稍陈文义,犹有未详说奥论也。厥后,说浸详,论浸奥,经从而浸明。然或流于芜蔓,或堕于幽玄。至有假儒先以文异端,如张无垢(九成)者,经其不晦乎?”杨守陈提出了经典的名言,“经以注而明,亦以注而晦”。这属诠释学问题。经典通过诠释获得新生,适应不同的时代需求。后人的诠释越多,离经典原貌越远。 推崇朱子而否定后人。“朱子以《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初取程、张以下九家之说,为《论孟精义》,寻改名《集义》,复因之而作《集注》,辞简而尽,义精而周,经于是乎大明矣。后儒乃复杂取其《集义》、《或问》、《语录》及诸儒之说,皆附注其下,若《纂疏》、《辑释》、《发明》、《大全》之类,皆博而寡要。初学读之,茫乎若泛巨涨,棼乎若治乱丝,徒足以弊精神,惑心志。虽《集注》,亦反为之晦,而况经乎!”(25)杨守陈坚持要保持经典的原味,至多保留朱子《论语集注》,而否定此后出现的赵顺孙《四书纂疏》、倪士毅《四书辑释》、陈栎《四书发明》、《四书大全》等注疏之作,将之斥为“竹笼之剩骨”,明确要将他们开除出去,这是要点胆量的。尤其是《四书大全》,可是明朝永乐时期钦定的四书定本。 通过思考获得理解。“夫经之言,不过人心之理耳。使微传注,人但熟读详味之,久将见吾心之理亦与经遇,而自无不明。其有难明者,《集注》既明之矣,何用杂说以反晦之哉?彼竹笼之剩骨,良可除也。故蒙独钞经与《集注》,以诵味之,《集注》间有义尤深、辞甚简者,择钞他说以明之,然亦罕矣。若蒙见未逮朱子,而不能无疑者,以附之各篇之末,俟异日学进而无疑,直削耳。”(26)杨守陈坚持通过思考来理解经典文本的内涵。经典文本内容不过是前代学人思想的文字表达而已,古今人心相通,后人可以理解前人,这在理论上是对的。不过,信朱子而不信其他人,仍是权威理念在作祟。 《孟子私钞》体例同于《论语私钞》,“蒙钞《孟子》,一如《论语》之例”。据台湾学人的研究(27),这是明代第二部有关《孟子》研究之作。完稿以后,杨守陈想得很多。 首先肯定了孟子宣传孔子之功,《孟子私钞序》:“孔子在当时,或讥或毁,鲜知其圣,惟其门人若回、赐数人知之深耳。暨其卒也,世稍诵法之,然皆识其小而遗其大,得其粗而忘其精。虽《檀弓》所记之言行,亦或有失其真,而况乎他!逮夫世远言湮,异端杂出,惟孟子传得其真,所著若性善四端、义利王霸之类,皆发明其大与精者。且辟杨、墨,拒仪、衍,而独尊之,谓其贤于尧舜,迈于夷、尹、惠,自生民以来,所未有者。其论明辨博伟,足诏万世。至今,人仰孔子如天地之大、日月之明者,孟子之力居多也。”由此可知,“孔子之道,得孟子而益彰”。 接着,又肯定了朱熹宣传孟子的功绩。“孟子在当时,亦多讥毁之者,后世若荀卿、王充、苏轼、李觏、郑樵、冯休之论,尚諵諵不已。尊信之者,惟赵邠卿(歧)、韩文公(愈)、二程子(程颢、程颐)、张南轩(栻)、陆嘉材(筠)、余隐之(允文),才几人耳。至朱子尊信尤至,谓其道性善,大有功于圣门也。言思诚,得曾思之所授受也;论经界丧礼,见命世亚圣之大才也;历叙群圣,见自任之重也。凡七篇之言,皆为发明其蕴奥。至于冯(休)、李(觏)、郑(樵)三人之说,又皆别白其瑕疵。故至今,论书则必称《论》、《孟》,论人则称孔、孟,而翕然无异词者,朱子之功多矣。”(28)也就是说,“孟子之道,得朱子而弥著”。 最后,杨守陈坚持“三子之道一也,而浅深异焉”,所以主张以朱子而近孟子,以孟子而近孔子。“三子之道一也,而浅深异焉。志学从心,孔子之所以圣也;知言养气,孟子之所以亚圣也;穷理反躬,朱子之所以贤也。学朱子而渐造乎孟子,造孟子而浸近乎孔子,此士之所当务也。”(29)这基本符合朱熹尊孟的主张,与陆九渊的疑孟相差甚远。这里,志学从心、知言养气、穷理反躬,对孔子、孟子、朱子成功因素的归纳也相当到位。 (3)《周易》 关于《周易》,杨氏没有单独的序传承下来,略见于《私钞序》。《易私钞》失传,但其主旨尚可见。杨守陈称:“四圣之《易》,自汉以来,传注无虑数百家,惟宋程子之《传》、朱子之《本义》,并行于世。国朝选士之制,治《易》必兼《传》、《义》,士遵之久矣。至于近时,乃往往废《传》而专《本义》,岂谓《传》、《义》有得失而取舍之哉?惟以《传》详《义》简,竞务简以利捷耳。夫士不能博通五经而各治其一,已愧于古,况治《易》而不兼《传》、《义》,惟简是务,益趋于陋矣。暨其幸得一官,则并其简者亦视之如弁髦,弃不复顾,其能仕而学者,几何人哉?是皆可慨已夫。……余少尝读《易》,间作举子文字,亦主《义》宾《传》,与李君(鸣盛)同者。暨擢第而归,益味经旨,著《易私钞》,所见有异于前时,盖以《易》为卜筮而非为卜筮作者。伏羲则《河图》而作《易》,所以顺性命之理也;大禹则《洛书》而作《洪范》,所以叙彝伦之道也。《图》、《书》非为卜筮而出,《易》、《范》岂为卜筮而作?尚占惟《易》之一道,稽疑特《范》之一畴耳,《易》岂《火珠林》(30)之比哉?程子作《传》,实采伏羲之精以发性命之理,盖不但衍周经而已。朱子尝谓《程传》至备,象数犹欠,故作《本义》,推象数而明占筮,其辞尚简,不过补《传》之不足耳,学者岂可废《传》而专《本义》哉?且《易》道广大,无所不备,非博学详说,不足以究之。诸家之说,百氏之书,皆有可取而不可废也。博而详焉,精择而反诸约,于是恒存诸心,实践诸己,推而普济于人,则庶乎得《易》之道也,岂当但以决科而已。”(31)可见,杨守陈是从儒学角度理解《易》学的,而不同于时人从儒术角度来理解《易》。他以为要研究透《周易》,必须博采精择。而且,要成为自己的思想,加以社会实践。关于《周易》本身,他以为这是一部卜筮之书,但不是为了卜筮而写的,尚有其他目标。这是一部讲性理的书,程颐《程氏易传》,朱熹《周易本义》,也是从发明性理之道角度来诠释的。宋代《易》学主要分为象数学和义理学,杨守陈主张义理而非卜筮。“程子之《传》主义理,朱子《本义》主卜筮,各极其精矣。然《易》道广大,卜筮特其一端,而学者非所当务。《易》理无穷,程朱间有微漏,而诸儒亦或可补。”(32)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更应关注性理之道。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宁波杨氏-经学思想2: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224.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明白相夫教子是女人的光荣】09-02
2 有意义的句子晚安09-11
3 读书应举:永乐至正统间的杨氏309-13
4 正能量语录宝藏集,等你发掘!09-11
5 宁波杨氏-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