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宋元来说,明代的经学处于衰落期,当然也有不少成果,值得后人关注。有关明代经学研究的成果,主要见于台湾学界(1)。清儒阎若璩曾将刘敞与杨守陈并称,以为引导中国经学发展两次大的嬗变(2),可惜这个观点一直没有引起后人的注意,从而给予应有的重视。本节拟对杨守陈疑经的过程、背景、成果、特点及其价值意义作一梳理。
1.疑经过程及背景
杨守陈疑经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杨守陈爱动脑筋,不信一经之文、一家之说。少时读四书五经,即对诸经有所怀疑。杨守陈曾说:“蒙自童时受读,每遇今文若学番语,腐唇弊舌而不能以熟,稍长而听讲若解梵咒,苦心焦思而不能以通也。”(3)《尚书》的生涩难懂,使他难以理解,读经就像学番语一般,味经犹如梵咒。初涉经书的杨守陈便有了感观上的不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经书的怀疑逐渐产生。“蒙自少诵经及章句,或问长而味之,不能无疑,及味诵弥久,尤未能一一信也。”(4)随长时间对经书的研味,怀疑更是不减,问题也越多。到外面游学时,他曾和别人进行过探讨,心中的疑点终无法解释。
杨守陈经学的成熟期是景泰三年(1452)家居以后。因连续的长辈过世而带来的守丧活动,让他得以在家休息了七年。这七年时间,是他集中治学时期。“在丧七年,居庐读《礼记》有所得,作《礼记》、《周礼》、《仪礼》私钞。继而旁读群经,悟先儒注释不能无失者,又作《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尚书》、《周易》、《春秋》、《诗经》私钞。”(5)此表明,杨氏治经,是从“三礼”、《孝经》开始,进而及于其他诸经的。《镜川稿》所收私钞序的顺序也可表明此顺序。从文集收录的四书五经私抄序来看,其成书顺序是这样的,先成三礼私钞,接着是四书私钞。五经之中,先成《尚书私钞》,后成《诗私钞》。最后写了《私钞解》。这次,他汲取心学家抛开传注、直求心悟之法,独取经文,反复诵读、思考,终于恍然大悟,发现问题在于诸经有脱简。于是,他大胆对诸经“动手术”,进行正、补、删,最终完成了“诸经私钞”。 天顺三年以后,他在北京做官,不再有时间集中研究。晚年的时候,曾屡加删定,“皆扩前贤之所未发,而《诗》、《书》二经,尤为精到”(6)。但最终没有刊行,临终遗言也未及此四书五经私钞。杨氏疑经作品何以不出版?可能是出于规避政治风险的考虑。杨守陈不想因为一部书,为自己及后代招来杀身之祸。康熙时代,朱彝尊编纂《经义考》时,只见到了《诸经私钞》、《诗私钞》、《尚书私钞》三书。到乾隆初年,全祖望曾到杨守陈后裔家求书,结果发现“残断十九,仅得其《毛诗》、《尚书》、《大学》、《中庸》十数卷,慨然如得羽阳、未央之片瓦”(7)。今天,已经全部失传,这是非常可惜的。 杨守陈为什么要疑经? 从大环境来说,疑经是宋以来的新思潮。宋学的兴起,是与疑经活动结合的。因为观念的变化,学者们更重视从义理角度审读传统经典,于是出现了疑经活动。据叶国良《宋人疑经改经考》研究,宋代有129位疑经学者,可见数量之多。欧阳修是宋代疑经思潮的先驱人物之一,曾说:“经非一世之书也,其传之谬非一日之失也,刊正补辑非一人之能也。使学者各极其所见而明者择焉,十取其一,百取其十,虽未能复六经于无失,而卓如日月之明然。聚众人之善以补缉之,庶几不至于大缪,可以俟圣人之复生也。然则学者之于经,其可已乎?”(8)杨守陈读后十分欣赏,称“其言至矣”(9)。与杨守陈疑经思想最为合拍的是王柏(1197—1274)(10)。王柏是南宋末年在疑经之路上走得最远的学者,他有《诗疑》、《书疑》九卷,敢公然叫板《尚书》、《诗经》,而且对朱子的《四书集注》也持怀疑态度。王柏公然称:“在昔先儒笃厚信古,以为观书不可以脱简疑经,如此则经尽可疑。先王之经无复存者,后生为学所当确守先儒之训,何敢疑先王经也。不幸秦火既熖,后世不得见先王之全经也。惟其不全,固不可得而不疑。所疑者非疑先王之经也,疑伏生口传之经也。”(11)因为流传的经典不是原貌,经过了后人的改造,所以是可以怀疑的。杨守陈不是读了王柏作品以后开始疑经活动的,而是后来发现,他之前的王柏思想与他最相近。“及得鲁斋《书疑》,则跃然喜曰:此先得我心之所同者。”(12)《书疑》提出的错简理念壮大了杨氏疑经的胆量。“元时,王鲁斋尝作《书疑》,谓《皋陶谟》、《说命》、《武成》、《洪范》、《多方》、《立政》六篇,多错简讹字。自以其意更定,虽未必尽合于古,然合者亦不鲜矣。”(13)王柏的错简说及其疑经成果,为杨守陈的进一步疑经奠定了基础。明人说他“大意据王鲁斋,以为二程尝更订汉儒之说,朱子尝更定二程之论,而因欲以己附焉”(14)。这样的判断是对的。 从中环境来说,是浙东学人的独立思考传统。浙东学术发展的一些优良传统,如博采、创新、求实等对杨守陈的影响也很大。吕祖谦(1137—1181)、黄润玉(1389—1477)等人的思想学说对杨守陈影响比较深刻。其“诸经私钞”体例仿吕祖谦《读诗记》。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32卷,用纲目体,或补正体,先摘经文,后引相关说法。这是一部兼收并蓄的学术著作,它吸纳了《诗序》、《毛传》、《郑笺》、《诗集传》等五六十家的解说,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汇成己说,并时有不同于诸家的创见,是一部既采各家之长,又不失个性特点的诗经学著作(15)。“以上凡钞诸说,皆仿吕氏《读诗记》之例,亦或附以私说”(16)。杨守陈少随祖父,与闻黄南山绪论;长大后,又与南山子黄隆同舍学习;南山致仕归乡后,杨氏常获亲炙。杨守陈治学风格专经、博涉,兼有朱陆之学,强调自得、务著述,颇像黄润玉。此外,也受到了吴澄(1249—1333)的影响。吴澄是元代经学大师,与许衡(1209—1281)齐名,时有“北许南吴”之称。吴澄虽不是浙东学人,但他的和会朱陆、学无定师、以义理治经风格,与浙东学人颇为接近。杨守陈博采众长、兼取朱陆之长,以义理治经,与吴澄的思想颇为合拍。所以,杨守陈也时时引吴澄为同调。 性格因素,是杨守陈接受前人的内在因素。受政治教条影响深的士大夫是不会做这种思考之事的。而杨守陈是个爱思考的学者型官僚。对经典文本的长期阅读与思考,使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想法。“私钞传世释群疑”(17),从学术来说,这个观点是对的。 2.疑经成果勾沉 杨守陈疑经成果有哪些?弟子程敏政与王鏊均称为《诸经私钞》,给人感觉是杨守陈的疑经作品合称《诸经私钞》。然而,仔细析来,却可能有新的发现。据家谱,杨守陈有“《易私钞》、《书私钞》一卷、《诗私钞》四卷、《大学私钞》一卷、《中庸私钞》三卷、《礼私钞》、《春秋私钞》、《孝经私钞》八卷、《论语私钞》十卷、《孟子私钞》七卷、《诸经私钞》一百卷、《五经考证》。”(18)程敏政也说杨守陈“所著述有《三礼》、《周易》、《尚书》、《诗》、《孝经》、《大学》、《中庸》、《论》、《孟》私抄,凡数百卷”(19)。杨守陈《镜川稿》中有《三礼私钞序》、《大学私钞序》、《中庸私钞序》、《论语私钞序》、《孟子私钞序》、《尚书私钞序》、《诗私钞序》,又有《诸经私钞序》、《五经考证序》,惟缺《易私钞》、《春秋私钞》、《孝经私钞》三书的序。朱彝尊《经义考》也分别录各经私钞与《诸经私钞》,只是在《诸经私钞》下括注“分见各经”。从这些记录来看,《易私钞》等七部书与《诸经私钞》是并立关系,《诸经私钞》是一部独立的书,不是前面几部书的总称。《诸经私钞》涉及了四书五经,所以两者的关系也不排除单行本与合刊本关系。主要理由,除了前面所述外,《诸经私钞》未及《孝经私钞》,《明史》卷九十六《艺文志》有《孝经私钞》八卷、《书私钞》一卷、《诗私钞》四卷的著录,未及其他诸经私钞,说明《孝经私钞》等书有单行本行世。另外,杨守陈有这样的编纂习惯,其文集的编纂即是如此的。除以上作品外,杨守陈还有“《大易私征》、《春秋私比》等书,皆未脱稿”(20)。由此来看,杨守陈于经学研究相当全面,作品也很多。 可惜,杨守陈诸《私钞》没有流传下来,故后人难以详论。幸好几篇书序保存下来,所以仍能看出各自的写作背景、体例及主要观点。下面拟依四书、五经顺序,结合各专书序及《私钞解》略述之。 (1)《大学》与《中庸》 《大学》、《中庸》是从《大戴礼记》中摘录出来整理而成的,与《论语》、《孟子》而成四书。程、朱二大儒先后对《大学》、《中庸》进行了整理和更定。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传十一章,《中庸》依程子分为三十三章,对两篇都作了《章句》,并行于世。杨守陈认为《大学》之错简没有全部更正,《中庸》也是如此。 杨守陈首先交待了他疑《大学》的过程。《大学私钞序》:“蒙少受《大学》,辄并其《章句》,诵而味之,佐以《或问》,参以诸说,已自谓通矣。及诵之久,味之详,乃反有疑焉。其后诵益久,味益详,疑亦从而益繁。积数十载,虽与天下友反复讲之,疑终不释也。今家居无事,日诵味之,而疑如故。乃取所疑经传,易而置之,各录《章句》于其下。而《章句》有与今易置之文义不合者,亦僭用己说,以‘蒙谓’别之。而其所以易置之故,则详具于各章之末。既而,诵且味之,怡然理顺。”由此可知,他用的方法是思考,不断地怀疑,从逻辑上讲顺其内涵。 《大学私钞》成稿后,藏在箱底,不敢示人。一次,有一个朋友看到,阅读未半,边嘻笑边怒骂说:“吾不意子之叛儒先而紊圣经至此也。夫《大学》者,孔子之经,曾贤之传,而朱先生之《章句》、《或问》,后学惟诵习之,莫敢违也,何物么麽,乃敢僭易而妄解之,其叛儒先而紊圣经一何甚哉!疾毁亟焚,毋贻是书累也。”杨守陈辩解说:“非敢尔也,颇欲佐儒训、明圣经,而患于不能耳。王鲁斋曰‘天下所不易者理也’。二程不以汉儒不疑而不敢更定,朱子不以二程已定而不敢复改,亦各求其义之至善,而全其心之所安,非强为异而苟为同也。今蒙所钞,纵未得乎义之至善,亦足全吾心之所安。若其谬说,只自谬耳,是书岂被其累?譬如蜀之八阵石,一时或乱之,而千载如故也;虞之五瑞玉,一臣或失之,而万国自如也。子安庸怒哉?”最后,那位客人“頳颊而去”,但杨守陈本人“甚惭且悔,然业已钞之,不忍毁也”(21)。由此可知,外界来的压力相当大。杨守陈的想法是对的,《大学》有自身的存在价值,不以其变动而变动,他只是增加了一个文本变种而已。从多元认识论来说,这是对的。但在一统标准思维下,是不能有新版本增加的。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宁波杨氏-经学思想1: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223.html
推荐文章
09-02
1 微信签名一句话晚安09-02
2 优美的句子晚安句子09-11
3 重视古籍与遗献的刊刻09-13
4 【梦想也有保质期】09-13
5 满满感动正能量语录汇总选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