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陈治经的口号是“不敢信世俗之讹本,必求圣贤之真旨”(65),这也是他治经的出发点。当时的理学之士,多认为宗朱只需究理、践道即可。杨守陈却持不同看法,认为“所谓经者,使皆圣贤之手笔,家藏而世守,古今一本,无或少异,孰敢不尊信而更之”(66)?问题是,诸经的经文本身有错简现象。在他看来九籍早就是“陈编已蔽,断简已错”,后来又是“出于火焚泥烂之残余,成于口传手录之遗误,家异厥本,人异厥传。于是,圣贤之言多非其手笔之旧矣”。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世儒乃欲尽信而悉明之,至于有所难明,则亦不疑其传本之有错讹重阙,而必巧为之说,穿凿附会,委曲求合,甚或害理而伤教。行其说者,或至误国而残民。畏圣人之言者,固当如是乎?汉唐诸儒胶固经传之弊,已至于此!至宋而程朱欧苏之徒继出,乃始有正错简,补阙文,删衍说,而圣贤之旨于是乎大明矣。然尚有正之补之删之未尽者,宁无望于后之人乎?故不自量,效而为之。”(67)在这里,我们发现杨守陈的经典文献观不同于其他人。要求重视经典文献的准确性,是大家共同的想法。问题是,何谓文献的准确性,大家的理解不同。别人是原封不动地接受经典文本,而杨守陈则以为现存经典文本的经文本身存在错简现象。“始信其言之所以散而乱者,但由简之错耳。”(68)错简是校勘术语,是指古书文字、句子甚至段落错乱颠倒。古书多将文字写于竹简,以绳依序编联,绳断简脱,乃有错简。经典文本经历的两次大整理,为他的怀疑提供了可能。杨守陈的观念也影响了其弟杨守阯,所作《古诗》称:“焚书有禁令,博士书不焚。萧何收图籍,不知收典坟。项氏火秦宫,博士书始燔。残编出孔壁,天未丧斯文。修补汉儒手,亦各尊所闻。寥寥千载下,先后乱其真。全经久已失,其罪非一秦。”秦汉以后所传经文,一是来自汉代诸儒的口授,一是在鲁恭王故宅夹壁中所得。“壁藏者已经后人修润,故鲜错讹。口授者盖其所诵已非尽本文,而当时传言、后世誊写,亦多阙与错讹,且有重复,滋不可尽信矣。”(6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杨守陈实际上走到了欧阳修、朱子、王柏同一条疑经道路上了。这是一种托古形式的疑经行为,它的目的是否定汉学,建立宋学。“求至当归一之论”,其实所求得的至论不是圣人宗旨,而是宋明理学家自己心目中的构想。
(2)疑经意义
相比宋代,明人的疑经改经活动是比较少的。当然,明代也有疑经改经活动及其成果(70)。在明人的疑经改经活动中,杨守陈无疑是第一号人物,故当时及后世学者对他在经学上的成就与贡献有比较高的评价。
杨守陈的作品,虽然没有传下来,但他的几个知心友生如程敏政、王鏊是看到过的。程敏政称:“皆正其错简,更定其章句,诠择诸家之传注,而傅以己见。虽大儒之说不苟同。盖晚年屡加删定,未始轻出也。……其超然独见,多先儒所未及者。”(71)“先生所著别有《诸经私钞》,皆扩前贤所未发。使及朱子之门,必有起予之叹。后此,亦必将辅朱传行世。”(72)由此可见,推崇相当高。王鏊称杨氏“以高文博识名海内,夫人能知之。公尝著《诸经私钞》,多先儒所未发者,人或未及知也。予间得其一二,公曰:‘固不待后世而有扬子云矣。’”杨氏卒后,王鏊为哀词以明杨氏志向,其词曰: 圣亡经在,异说纷兮。阨秦造汉,离多门兮。商诗瞿易,授受亲兮。党同矜异,传说真兮。遗言奥旨,不尚存兮。唐有啖赵,宋孙石兮。抱经刬传,挺见特兮。逮乎伊洛,义转精兮。紫阳承之,集厥成兮。设科置学,为世程兮。父传子受,莫知其端兮。虽有异说,莫敢干兮。 于文懿公,生已后兮。周汉唐宋,得通究兮。圣经浩浩,如天渊兮。家钻人淬,庶或全兮。瑰词微义,日星陈兮。蹈常玩故,骇厥新兮。章甫资越,众排斥而不信兮。不信何伤,益自珍兮。 嗟我何知,乃得师兮。谓公自信,当弗疑兮。太羮元酒,所贵希兮。岂不或过,志亦奇兮。后千万年,来者谁兮。(73) 这首哀词是理解杨守陈疑经活动的关键。前者述及圣亡经在,阨秦造汉,导致异说纷纷。唐末以后出现疑经活动,到宋代达到新的稳定,不再有人怀疑。后者讲了杨守陈通周汉唐宋经学,形成新说,时人难以接受。在此情况下,杨氏益加自珍。只有个别学生如王鏊理解杨氏的私钞,相信后千万年一定难找到知音。 不过,正德时期修成的《明孝宗实录》,其编纂者却持批评态度,称:“所著有《四书五经私抄》等集,藏于家。但《四书私抄》谓《大学》简多错,而朱子订定为可疑,以所易置者为怡然理顺。谓《中庸》有错简,而朱子不之疑,且不当分章句,而分知、仁、勇、费、隐、天道、人道,皆牵强。谓《论语》纪载无伦次,《孟子》中间多杂记,乃皆易置之,而于《语》、《孟》又分类焉。大意据王鲁斋以为二程尝更订汉儒之说,朱子尝更定二程之论,而因欲以己附焉。顾不思程朱道契往圣,汉儒曾不能窥其藩篱,况订定庸学,又皆据经文以为证,非专以己意更之也。(杨)守陈乃辄以己意,订正圣经,短长程朱,谓为善学。使后进敏慧者,凡见有不同,皆欲易之,则《四书》、《五经》,其不至分离破碎之甚邪?是不特乱道已甚,而其好名求胜之私,人亦不能无议云。”(74)由此可知,他们完全用是卫道心态说话的,认为人人如此改定经典,则经典会陷入支离破碎的境地。受其影响,嘉靖时期学者黄佐也持批评态度。 清代前期学人对陈守陈的疑经活动及其成果有较高的评价,如黄宗羲称:“镜川长于经术,诸经皆有《私钞》,其于先儒之传,惟善是从,附以己见;有不合者,虽大儒之说,不苟徇也。”(75)朱彝尊认为:“文懿难经伉伉,不屑拾淳熙诸儒遗唾。”(76)全祖望认为杨守陈与吴澄有类似之处,其水平则高过吴澄,称:“至公而始大其学,颇类吴草庐(澄),兼收朱、张、吕、陆之长,不墨守一家,要其胸中精思深造以求自得,不随声依响,以为苟同。至其所著《诸经私钞》,吐弃先儒笺疏,则于草庐更过之。盖公但质诸心之所安,固非好奇以眩俗也。然当洪、宣以后,科举之锢人已深,闻公之说少可多怪。……文恪为公门下,其词如此,盖亦非能深知公者。若泰泉,则力诋之矣。呜呼!何其固也。……因叹公之绪言,世无知者。南雷黄聘君作《学案》,称极博,竟不为公立传。《明史·儒林》多取《学案》,故于公亦阙,良可惜也。”(77)由此可知,由于多种因素,杨守陈没有进入《明儒学案》、《明史·儒林传》。 在明清人的研究中,阎若璩的观点最值得注意。他曾慨叹说:“唐自义疏行,举天下惟主一说,无复汉人之宏博,有宁道孔圣误、讳言郑服非之陋。逮宋庆历间,刘原父敞《七经小传》作,而经始一变。宋大儒传注,淳祐一诏已盛行,而元代遂以取士,明用以攻制义,祇蹈虚,不跖实,陋尤不可胜言。逮成、弘间,杨文懿公守陈自以所见立说,务求其是。故五经四书《私钞》成,而经又一变,是二公者诚皆有功于圣人之经者也。”(78)将刘敞与杨守陈并称,以为纠偏扶正,引导中国经学两次大的嬗变,这样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可惜,阎若璩这个观点,今天治经学者谈得甚少。阎若璩的观点能成立吗?我看可以。元明时期,理学稳定化。永乐时期编纂《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以后,经典文本凝固化,士子们只有接受现成经典文本的份,疑经活动弱化,甚至完全是多余的。在这种情况下,却有一个会思考而显得不安分的士大夫杨守陈,弱弱地提出要说正经,将自己的作品命名为“私钞”,企图建构一套更为合理的经典文本。这样的事,从政治来说,不是反了?经书历经“钦定”,向来只可尊信、讲习,不许轻议,更不准作实事求是的研究。杨氏背弃传统格言,“妄更圣经贤传”,实际是一种“叛儒先而紊圣经”的异端举动。他要恢复经典的原典文献研究,这在政治化的时代是有风险的。杨氏正经,主观上是为复原,实际上走向了反面。新版本的存在不会损害原版本,“若其谬说,只自谬耳,是书岂被其累”(79)。但会妨碍旧版本的权威性。明朝人不习惯经典有多个版本存在。幸好,杨守陈尚知趣,没有将之公布。否则,可能殃及池鱼,后裔不得安宁。从学术思想来说,杨守陈的疑经、正经实践是值得肯定的。说《诸经私钞》的影响与刘敞《七经小传》可媲美,是一点不为过分的。杨氏“诸经私钞”之作,意义很大。杨守陈疑经背景与宋人不同,后者是在理学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而前者是在理学鼎盛、心学形成前夕出现的。继杨守陈之后,浙东出现了阳明心学,挑战程朱理学的权威地位。 杨氏疑经中体现出来的治学精神与方法有值得肯定之处。杨守陈“不惟人只惟实”的博采求真的治学精神,正是浙东学人中最为可贵的学术精神。杨守陈在疑经方法上也有所突破。杨氏之前的人是如何疑经的?他的疑经在方法上与前人有何不同?据杨新勋研究,宋儒疑经的方法主要有文献佐证和义理审核两类(80)。而杨守陈则是主要通过错简理念,寻找新的疑经路径,这是他不同于前人疑经路径之处。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错简理念的人?“至宋而程朱欧苏之徒继出,乃始有正错简、补阙文、删润说,而圣贤之旨于是乎大明矣。”据此,错简理念早在程、朱、欧、苏时代已经提出了。到了南宋后期的王柏,则强化了错简理念。杨守陈是明朝比较早提出此理念的人。杨氏为什么会提出错简说?因为他发现了部分经典内容的混乱,缺乏内在逻辑性。他既用了义理审核法,也用了文献佐证法(如《五经考证》),发现仍无法解决自己的困惑,进一步往前思考的结果就是怀疑经典文本本身有错简问题。经典确实有错简吗?是的。竹简使用了近千年,经典多是竹简时代形成的,经历过几次大的风波,自然存在错简现象,这已经为今天的经典文献研究所证明。错简说的提出有什么意义?最大的一点是可以完善部分经典内容的理解。即便到今天,仍有学者提出进行全国性大规模的错简整理。由此说明,杨守陈因疑经而进行的错简整理之功是相当伟大的,杨氏疑经成果为后人提供了进一步提升的学术台阶。需要指出的是,错简说的提出,不是为了推翻经典,而是为了完善经典。不过,比较起经典保守派来说,自然是一大进步。 当然,杨守陈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他采取的大多是所谓“味经”与义理之判断,缺乏文献学的考证。杨氏用的是理证法,这和明末以训诂、考证辨阙疑的方法不同,这多少有一些危险。“古籍出现错简固然在所多有,但由于求证困难,多半仅能由推论取得可能的结论,要获得确切证据难上加难,因此,在处理此一问题时,态度必须非常严谨、慎重。”(81)“世无上古之典,家无四库之藏”(82),没有直接与间接文献支撑的怀疑,只有思想史研究意义,没有知识论意义。就这点来说,他属经典研究的义理派,是一个典型的理学家。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宁波杨氏-经学思想5: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222.html
推荐文章
01-01
1 2013年考研成绩四川大学09-13
2 正能量语录大全集,为未来加油01-15
3 国考笔试成绩一般要多少分才能过12-06
4 成人可以跨专业考药学研究生嘛女生01-16
5 贵州省自考本科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