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镜川杨氏宗谱》,报本堂木活字本,二十六卷。此版本宗谱印刷了28部,现唯天一阁收藏一部。
此次编撰,分氏原、卜籍、地图、行次、家训、世系、仕宦、宠命、科贡、庠俊、吏掾、处士、宗公、寿考、佚传、阃范、第宅、祀墓、著述、祀典、辨疑、集证、旧谱序源、采访录存、谨守家乘、补序题跋,共26类。增《佚传》一卷,《祀典附遗藏》一卷,《集证》一卷,《旧谱序源》一卷,《采访录存》一卷。《佚传》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延时送来的各房所收藏的文章,一是杨氏先祖文集中应当收入宗谱的文章,前者来不及分类,后者与一般著述不同,故将二者另为《佚传》一卷。《祀典附遗藏》一卷主要记录当祀典之先祖及祖上的诗文典册的相关内容。《集证》一卷是对前谱中不确之处的考证内容,解决了不少阙疑。修谱时,对所有联谱的杨氏分支都进行了严格的专人采访,考证其是否为镜川杨氏之分支,采访的内容记录,另辟一卷,是为《采访录存》。另外重修时,增录辨疑两条,分别是对其先祖杨正权和杨成七的考证。
杨学载辨析了宗谱创修与继修之异同,而强调继修之难。“或谓宗谱在创而修之者能耳,而继而重修之者殊易。不知创修者,汇先世遗编,条序而鳞次之,至无所证据,曰以俟后人再订,是盖深望与。继修者虽有全帙可凭,而每卷每篇,疑信相参,欲求先世遗编,十不得一二焉。传记之矛盾,世系之龃龉,科贡仕宦之无征,祠墓第宅之不核,种种抵牾,心曷以安?故继修者较创修者为尤难。且夫散者而使之聚也,绝者而使之续也,亡者而使之存也,略者而使之详也,非修谱之常经乎?岂攀援附会得以了厥事哉?”(72)由此可知,续修的考订难度也较大。道光《镜川杨氏宗谱》的特点是考订精详。“锦心铁手,殚力纂修,仿史氏之体裁,补宗牒之阙漏,正误刊谬,考订详明。五阅春秋,始克告竣,而规模更见完备焉。”(73)
此外,对乾隆谱做了一些更定。“前谱世系以六代为行,今遵欧法,横列五世,提为一章,以明五服,更以五世起至九世,列为一图,以明九族,世经人纬,仍遵欧法,以五代为准。”(74)改五代为一图,五服与九族的宗族伦理观念得到更多的体现。涉及到一些隐晦的书法也有一定的更改,如“谱中所记,与史例异,盖为亲者讳,为尊者讳耳。若旧谱有书‘降等’,书‘死非命’,一概节删,崇宗谊也,以寓有褒无贬之意”。“改适者,书其姓氏不详。”“有随母改适及出赘者,后许归宗,故并志之,以昭一本。”(75)这些皆属于家谱的笔法,可以看出伦理观念在家谱编修过程中影响之深。 (3)光绪《镜川杨氏宗谱》 光绪初年,距道光修谱又有近四十年,续修族谱再次提上议程。杨习梴《重修宗谱序》称:“至今一世有余,子孙繁衍,虽昭穆攸分,而近世生卒配葬事多未曾入谱。……或迁居于外,或散居于城中,未能详悉。若不及时重修,其远出者固恐日久难稽其世系,而在近居者亦将有遗漏之虞,非所以追远睦族也。”(76)杨存本《重修宗谱序》言:“迄今阅年四十,汇议续修。荷蒙列祖神灵,同宗欣然,咸有是志。特翻阅旧谱,章程条目虽立于前,祖德宗功虽表其美,而子侄之繁衍,支派之浩瀚,迁徙散处之纷纭,盛于今而胜于昔也。使非勤于访问,详为稽查,必至谬误遗漏,愈久愈失,其何以承先而启后乎?”(77)可见,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杨氏人多支繁,迫切需要重修家谱。 光绪八年(1882)四月,杨习龄(1811—1882)、杨习祚(1868—1900)与杨习梴商议续修,取得堂叔杨学沚、杨学济及族叔杨学政的支持,同往东、西杨村,会同公议。大家踊跃支持(78)。 这次宗谱的纂修,经过了支谱与总谱两个阶段。“特族大支繁,经费浩大,一时不能汇同,请宗干等自举,采访各房支谱,先行纂修。”(79)经宗族商议,由杨习梴、杨习镜、杨存本(80)三人担任主修之职。 杨习梴(1853—1916),学名开祺,字景松,号忠栻。父亲早逝,四岁由伯父抚养,“十二岁始与伯父分炊”(81),独立门户。“少习举子业,文章平正通达,不炫新奇。因久困童试,乃纳粟,游武林,十赴秋闱,两膺鹗荐。奈命途多舛,不获售。既乃弃而习医,兼精内外,以活人存心,不亟亟以利为。当新政发生,立宪自治,君为都人士推许膺选。尔时,任议员之职者,屡多假名公益,自专权利,遭乡里诽谤者比比也。君独静默自持,以好事为戒,惟于议地方利弊之事,不肯以泄泄沓沓可否峡谷岐耳。”杨习梴的“城自治议员”身份,是宣统三年(1911)宁波府地方自治会职务(82)。杨习梴壮年时,“修辑十六宗族宗谱,独任其劳,费多补助,并绘十五代相册,兼修历代祖墓”(83)。 杨习镜(1850—1890),字迁范,号虚堂,庠生,享年41岁(84)。 杨存本(1835—1907),一名力田,学名世友,字立生,号律笙,别号筱岩,国学生,例封征仕郎。杨存本幼时多病,“人佥谓少年虚损,必不久于世”,后经其母悉心调养,逐渐健实。他“常潜修一室,左右置经史,供朝夕观摩”,特立独行,喜读古诗文,淡泊名利,不应科举,“惟族中义塾、祠众、庙会、宗谱诸要务,责无旁贷”(85)。 经过二年余的努力,到光绪十年(1884)春,各支谱完成。其间,杨学政、杨学济、杨习龄相继离世,杨习梴“虽有志协修而力不足”(86)。在最后汇总阶段,杨习镜(1816—1879)承担了主编任务。“幸西杨房长伟铨公议定协修”(87),此谱得成。杨伟铨“魁梧其貌,旷达其胸”(88),对宗族事务十分热心,此次续修家谱用力颇多。此次修谱经费,按人口捐款。“仍照前例,设局于风堋新庙,汇合支谱,再行检阅,以付枣梨。”(89)四月开工,八月刊刻完成。光绪《镜川杨氏宗谱》,分教堂木活字本,二十六卷。此版本宗谱印刷了22部,现唯天一阁收藏一部。 根据社会习俗的变化,光绪本《镜川杨氏宗谱》有几点具体的变更。如“古无冥配礼,今冥配甚多,且有以夭殇冥配者。公议未十六岁者,虽配不书;已十六岁者,书冥配某氏,不详生卒,而亦不得立继”。冥配,又叫阴婚或冥婚,是将已死男女配成夫妇,汉代之前即已出现。有清一代,随着贞节观念的加深,冥配的习俗盛行,此次续修,对于是否入谱,做了明确的规定。再如当时娶典妇的现象较为普遍,“议以典妇生子,书典某氏,削其生卒,未生子者不书,惟贫乏不能娶而以典妇为原配者,只书典某氏。若典有夫之妇,虽生子不书。其子有出典于人者,作改适论。”对于典妇是否入谱,如何书写,都很明确。另外,考虑前谱可能混淆生卒无考与改适之人,“明书改适,再削生卒,以杜混淆”(90)。 3.民国的宗谱编纂 (1)民国四年《镜川杨氏宗谱》 进入民国初年,离前次修谱又近三十年时间,杨氏考虑重修宗谱。“迄今又阅一世,续修之议,怦然以动。进商同族,欣然乐从。”(91)这次修谱,是杨存淇首先提出的。“偶阅报章,见政府有修史之令,而家乘思想,不禁怦然发生。屈指三十年,正在大修之例。爰偕族叔,发起续修。谋及同宗,极形踊跃。”(92)所谓修史,是指民国三年修《清史稿》。民国三年(1914),杨习蓥、杨习梴(1853—1916)、杨习仕、杨存宝(1877—1937)、杨存淇发起续修,杨习梴督修。杨习仕(1879—1938),字馥茆,号勉斋,别号梅庭,又号翔圃居士。续增凡例六条。至民国四年季秋,宗谱成稿。“我宗谱自甲寅重修以来,越明年而告成。两载之间,采访者严行审查,广为搜罗,积几许奔走力。校对者考订同异,厘正得失,积几许心目力。”(93)此谱刊刻过,惜今不传。 民国四年家谱续修人员分工有发起人、督修、协修、管理、总调查、参订、分采几类。与前谱相比,“管理”这一职位是新增的,体现了时代特色。 民国四年所修谱,最大的贡献是有各支户丁数量统计,见《卜籍》。上杨9家,23丁;下杨,180丁;东杨24家,439丁;西杨517家,1209丁。四支共有552家之多,1805个男丁。由此可知杨氏子孙之多,其中又以西杨子孙最为发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修谱后的民国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成立了修谱远虑会。次年,杨存淇作《修谱远虑会碑记》称:“为宗族倡亿万年大计,为后世创千百世宏猷,所谓修谱经常费是也。我杨氏自有谱以来,每届大修时期,恒以经费无备为苦。同人等念筹款艰难,谋预备良策,发起一修谱大会。将此次修谱余银七十二圆有奇,不支薪修,移作是会之起点。商诸同族,罔不赞成。复承诸君子倍极热心,又能继续完全。千万钜资,一呼而集,是会于以成立矣。於戏!全宗大计倡于一时,奕叶宏猷创于一旦,岂非历祖神灵,有以默默呵护之哉!是会也,虑及后人,藉图久远之基,俾流传于千百世、亿万年,为唯一之目的。凡我宗族,共鉴此心。谨将各户助赀,勒石声明,以为世世子孙纪念。……发起人,习梴、习蓥、习仕、存宝、存淇等五人,赞成员……等二十人。”(94)这是一种民间基金会运作模式。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镜川杨氏宗谱》的编纂3: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183.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面临困境,不要让消极情绪占据你的头脑09-13
2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多数人穷尽一生都在寻觅幸福的尺度09-13
3 正能量语录荟萃,激发你的潜能09-02
4 晚安的说说段子09-11
5 论语介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