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国三十二年《镜川杨氏宗谱》
到了民国三十二年(1943),杨良善再次发起修谱活动,终得成功。这次修谱的总裁是杨存淇。杨存淇,学名翊圣,字庆祺,号博济,又号菉园居士,别号钟英,晚号松庵道人。宁波师范学校毕业(95)。家学之传承与新式学堂之教育使得杨存淇颇具才学。杨存淇是民国两次宗谱续修的中坚人物,两次参与编修,第二次担任大总裁。此前,杨存淇有过编撰族谱的实践。民国十年(1921),为车氏编纂家谱,修成《山西运城绛县中林车氏支谱》,顺德堂木刻活字本,5册,十四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杨存淇才被族人推举为修谱总裁。此次修谱时,杨存淇已经66岁,“年逾花甲,心甚惮烦,再三固辞,终不获命。不得已,强膺斯任”(96)。
值得注意的是,1948年,杨存淇又替人纂修了《浙江鄞县蕙江何氏宗谱》,木活字本,五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结合民国十年的《山西运城绛县中林车氏支谱》编纂,可知杨存淇实际成为职业谱师了。职业谱师的出现,是民国时期家谱编纂的新特点之一。这种职业群体的出现,说明了民国时期修谱的普及。也说明了修谱家族的变化,不再是士大夫家族,而是普通职业家族。他们可能经商发财,因受周边村庄修谱的影响,也要求修谱。但他们没有修谱能力,于是就请当地有名的谱师来修。职业分工的广泛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
民国修谱带有时代的特色,内容上也有所变化。 1943年续修宗谱的分工更加具体,有发起人、大总裁、监督、总办、协办、经济、会计、管理、校对、采访等,这完全是一套现代的分工编纂机制。大总裁就是之前的主修人,又新增经济、会计两项。 这次修谱经费,主要来源有二,一是远虑会,二是杨芬荣(1906—?)的垫支。“我杨氏自有《镜川谱》以来,每届大修之年,恒苦于经费之无着。欲图发起,不免稽迟,或百有余年而一修,或七八十年而一修,或四五十年而一修,即可想见筹款之匪易也。余前届提倡修谱,正及三十年。丁灶之捐,一时难以收集。纵借款筹垫,犹极感困难。此杨氏修谱远虑会之所以从速创成欤。八百基金,盘积一世。现有田五十余亩,并得存款盈万,本足敷修谱之资。顾目今物价过高,公积虽夥,仍属无济于事。幸而夏凉岗有急公好义之芬荣队长出,独能慨垫巨款,起议续修。”(97)由此可知,为了修谱,杨氏成立了“杨氏修谱远虑会”。不过,时值日本占领宁波时期,物价过高,基金经费仍不足修谱之用。古代中国人修宗谱,最大的问题是修谱成本过高。杨氏修谱远虑会的模式,不失为一法。《凡例》言:“吾宗杨氏为确定修谱经费起见,创兴远虑会,曾费尽多少心力,始克完成。嗣后,如有侵吞修谱公款,定当禀官追偿,否则黜族削谱。”(98)由此可知,为了保障“远虑会”的顺利运作,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设立会计。 民国《镜川杨氏宗谱》,分教堂木活字本,十三册,二十七卷。现唯天一阁收藏一部。 民国《镜川杨氏宗谱》,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也在变化。如“科举停后,士子皆由学校出身,凡中学、大学、留学毕业者,宜分别书之,所以重儒也”。杨氏对入谱的规定有很大程度的放松,首次允许螟蛉(即义子)入谱,有《闰谱》一卷。“螟蛉,异姓,旧例不准入谱,恐其紊乱宗支也。今虽公决开例,仍不使混入正派,另立闰谱一本,名曰《似续谱》。各房若有义子,第一次附录闰谱,有产者须捐助二成,无产者至少捐助十元,缴与修谱总会。”又称“螟蛉异派,不得为宗族房长,亦不得举为总干事,以防牵掣本支,侵夺权利”。由此可见,虽然螟蛉得以入谱,但有严格的附加条件。不过,对典妇的规定仍很严格,“如有误取同族醮妇,或误取同族女子,当直书不讳,贬为侧室某氏。若误取同族同村典妇,并将其生卒年削去”(99)。这种观念,反映了宗族制度中的强调血缘性原则。义子是进来的儿子,当然可以松一点,但如果是典妻或娶同族女子,则是严格禁止的。 不过,联宗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修谱以惇宗收族为第一义。真同族者,不令散为异族,可联宗者,必使集合归宗。……不可祖而祖之,是谓诬祖,诬祖者不祥。”(100) 4.杨氏家谱编纂的特点 杨氏修谱体现了士人修谱传统。值得注意的是,杨氏修谱,一直是由本族士人承担的。这正是近代科举文化家族延续的结果。修谱得有文化,有文化的家族才会继承修谱事业。从编纂者来说,以西杨人为主,东杨人辅之;以城中杨氏为主,以乡村杨氏为辅。西杨义房是核心房派,正是因为这派的发展,带动了镜川杨氏家族的成名。成名以后,这一房迁居到宁波城中,有比较大的发展前途。而居乡村的一房,则难以发展起来。修家谱之事,都是城中杨氏后裔发起的。从元代杨子杞拟定字辈,到明代镜川谱的续修,再到清代、民国宗谱的兴修,使得镜川杨氏的历史得以存于历史之长河。 杨氏修谱时间悠久。宁波镜川杨氏元明时逐渐成为地方望族,开始注重宗族管理和宗谱的兴修。“谱之为义大矣哉!上溯渊源,可追远一本之宗祖,下垂系统,可普及万派之云礽,能使百世同宗,伦次不紊,四方散族,联络有情,阅千万世而继继相承,历亿兆年而绳绳弗替,非谱牒不为功。”(101)“谱之于人所系甚大,岂庸直视为虚文而已哉?”(102)杨氏有续修宗谱的时间规定,“或以三四十年为度,或以五六十年为度,惟在有志者时……按谱而继绳之,为增为删,博考详稽,光我家乘”(103)。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占领宁波时期,杨氏仍然坚持修谱,可见宗族精神力量之大,不以外界政权的变化而受影响。“迄今数十传,得以考世系、序昭穆者,独赖有谱之存”(104)。因为自明朝即开始修宗谱,今天仍可见四个版本的家谱,所以这个家族的系谱比较清楚,尤其是西杨一系人物的年月清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应该继承,可惜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杨氏反而丢失了这个传统。如今,要想修一部新的杨氏宗谱,已经十分困难。 宗谱的体例变化较小。乾隆版《镜川杨氏宗谱》卷帙不多,只上中下三卷,但内容较全。道光版、光绪版与民国版,卷帙虽增加了,变成各个部分单独成卷,但内在体例的变化不大。这就是传统家谱的继承性,或保守性。变化的只是谱系图不断延伸了,人物传记之类增加了。在农耕社会,变动较小,自然继承多。到了现代社会,则可以根据需要,作一些变化。譬如照片问题,就是要改变的。 杨氏修谱严谨。某些学界人士有一个偏见,认为家谱多不可信,存在着“家谱的虚构”这样的现象,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纵观《镜川杨氏宗谱》几次续修历程,相当严谨,力求真实。杨氏宗谱每经一次重修,都是博参详考,几易其稿,在原有的基础会有很大的提高。在具体的编纂过程中,始终坚持不妄书的原则。联谱、入谱有着严格的规定,杨氏家族在编纂家谱前都会对各个支派的脉络进行考订,《采访录存》记录了考察的结果。如果难以理出脉络,即使极有名望,也拒绝联谱。例如“状元守勤公家祠与慈湖宗祠联埭,各祖其祖,其行次与吾宗不侔”(105),于是排斥于谱外。宗谱是同姓血缘群体档案记录,谁愿意将一个不是同族的人当作祖先?如果说家谱有什么不可信之处,就是涉及远祖时,某些记录有问题。那是历史认识的局限,不是有意作伪所致。中国的宗谱修纂往往会写上全国性历代某氏大人物,如《镜川杨氏宗谱·仕宦》涉及了历代中国杨氏大人物,这样的表达习惯有增强某氏自豪感之意,可以理解为人文祖先。 杨氏重视家谱的传存。对于守谱,《镜川杨氏宗谱》特辟一卷《谨守家乘》,以作守谱之规章。“聚族必立谱,掌谱尤在传人。家谱之留贻后人,自当法守。……若任其亵渎,将有久而疏失之虞,甚非所以妥先灵垂久远也。”杨氏家谱,一般分正副两种。正本主要由西杨、东杨、中杨三族收藏,副本则交各房收藏。正本装订考究一些,如光绪谱正本“装以缎面,钉以双线,用粗扣,标题《镜川杨氏宗谱》”,相当于今天的精装本。副本相当于普通本,装订可能简单一些。由于宗谱是家族档案,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宗谱的印刷量不大,乾隆谱只有10套,道光谱28套,光绪谱22套。各套宗谱,上有天干地支编号。宗谱数量少,流传不广,这是导致宗谱传世不多的因素之一。《镜川杨氏宗谱》,目前仅天一阁有收藏,西杨、东杨等乡间的宗谱,多毁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四清”、“文革”期间。天一阁所藏四套《镜川杨氏宗谱》来源于何地?没有详细交待,似应来源于宁波城内的碧川房祠堂。今天一阁所藏家谱,多是“文革”期间红卫兵从城内抄家而来的。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镜川杨氏宗谱》的编纂4: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184.html
推荐文章
02-02
1 福州自考本科最简单的专业有哪些呢02-04
2 河北中医制药专业专升本09-11
3 李鸿章经典语录摘抄02-25
4 河南成人高考补录汉语言文学专业03-10
5 成本现场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