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湖李氏
李氏是一个南迁的北方家族。七世祖李翼时,居孝闻街。到十世祖李泰亨时,迁居月湖边的千岁坊。李堂就是李泰亨的玄孙。李堂(1462—1524),字时升,学者称堇山先生。李堂出身于宁波城中一个平民家庭,三代没有做官,出过一些塾师。李堂生于天顺六年(1462)。“公生时,父梦人抱儿,从日湖陆司寇家来。及生,果异”(36)。这个传说将平民出生的李堂与前刑部尚书陆瑜联系起来了,也可见当时日湖陆氏在宁波的影响。李堂八岁入社学。成化十二年(1476),李堂十五岁,学《易》经,就傅外宿。惜没有交待随谁学习《易》经,从有关迹象来看,似随屠珙学习。因督学胡希仁的赏识,补为宁波府庠生。成化十六年(1480),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失败而归。成化十九年(1483),中浙江举人。成化二十一年,游南京国子监。成化二十三年(1487),中进士(37)。《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登科录》载:“李堂,贯浙江宁波府鄞县,民籍,国子生,治《易》经,字时升,行十一,年二十六,六月十一日生。曾祖泰亨,祖伯儒,父鼎,前母何氏,母沈氏。具庆下。兄益、杰、麒、麟(贡士),弟常。娶杨氏,继聘林氏。浙江乡试第四十名,会试第十八名。”(38)
李堂中进士以后没有及时做官,那届进士按朝廷要求,依亲归养。归养期间,继娶林氏为妻。不久,父母先后过世,在家守丧。弘治四年(1491),才授工部主事,监税芜湖。弘治十二年(1499),迁营缮司郎中。弘治十五年(1502),迁应天府丞,任职七年。正德四年(1509),升光禄寺卿,改南京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提督操江。正德五年三月,到任工部右侍郎。七月,受命到河南、山东治理黄河。这年,继妻林氏卒于家中。正德六年(1511)五月回任,不久以身体有病,请辞。十月,得命,归家,时年五十岁。因战乱,直到次年夏天才到家中。正德八年(1513),筑堇山草堂,著书其中。因家近赤堇山,于是自号堇山居士。自称“十五至三十,学为仕也,皆皮肤。三十至五十,仕而学也,皆土苴。将由史而经,即事求道,辩疑衍义,以俟后人”(39)。由此可见,李堂晚年决心治学。
嘉靖三年(1524)三月晦日,李堂卒,享年六十三。有惟孝、惟学、惟存三个儿子。惟孝敏博详审,登乡进士(举人别称)。惟学,游郡庠有声(40)。 李堂所著有《正学类编》、《四明文献志》、《堇山文集》。《四明文献志》十卷,原名《四明乡社录》,“乡社录者,录乡先生之祭于社者也。……易文献为乡社,以诸公述作未载也。当拟郑千之文献集而足成之,尚有待尔。每立传,先之国志,次以信史,证以郡典乡评,而儒先论断,用以折衷焉。凡一行一行,必附注其所从,示有证也。然旧录有当裁订,而继世不免增修,故不容不附以臆见也。”(41)此书今惟辽宁图书馆尚存一部。张邦奇序称:“凡生乎吾土与吏焉者,其言论足以励世,词章足以阐道,是之谓文。德足以润身,行足以范俗,功业足以利民生,是谓之献。志先行实,后文词,本末之序也。……视黄公之录加详且博焉,然后见吾四明之士,文章勋业蔚乎炳然。”(42) 《正学类编》十五卷,是一部明代理学经济文章汇编,体裁不一,共310篇,分制命、奏对、论述、列传四纲,下分十目。“敷陈我圣祖神宗,师臣辅弼,心法相传,化隆治教,承际明良,千载之会也”(43)。“思国家之盛典不可遗,而识时务者不可失其正也,则为《皇明正学类编》。盖随其所居而必求有益于人焉,可不谓才完而用备矣!”(44)此书是他任职郎中时抄录的,退休后整理成稿,刊于正德十五年(1520)。《堇山文集》十五卷,今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此外,正德十三年,成宗谱《李氏宗枝纪事录》一书。 李麟(1458—?),字仁仲,号心斋,李堂的堂兄。据《弘治六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为官正直,“官江西参议,恤狱除盗,职业振举。正德戊辰,入贺至京,逆瑾用事,麟绝不与通,大忤瑾意,罚米九百石。瑾伏诛,乃释。宁藩傲凌抚按,麟不为屈,升四川参政,署理司事,有刘太监者,奉命迎佛,还自成都,势甚张,所至科扰无算,麟绝无供馈。升贵州按察使,转布政使,引年归”(45)。这是正德末年的事。李麟约卒于嘉靖前期,有《心斋稿》六卷。 李承嗣(1527—?),《嘉靖三十八年进士登科录》载:“李承嗣,贯浙江宁波府鄞县,民籍,国子生。治《易》经,字贞立,行三十五,年三十三,正月初六日生。曾祖鼎(赠工部右侍郎),祖杰(义官),父维翰(阴阳生),母傅氏。永感下。弟承训、承寀、承家、承守。娶王氏。应天府乡试第一百二十二名,会试第二百二十四名。”(46)由此可知,他是李堂从孙。 李堂的后裔李康先(1582—1641)官至礼部尚书(47),但一直不知生卒年,近从国家图书馆所藏《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登科录》检索到详细资料,“李康先,浙江宁波府鄞县,民籍,县学生。治《书》经,字嵇仲,行四,年二十六,八月二十一日生。曾祖堂(工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祖维孝(通判),父承寀(教谕),前母黄氏,母杨氏,慈侍下,兄庆先、应先、来先,娶范氏,浙江乡试第三十九名,会试第四十二名。”据此当生于万历十年(1582)。崇祯“十四年卒”(48),即1641年。值得注意的是,李康先母亲也是杨氏,是否是镜川杨氏后裔,不得而知。由于文献记录的关系,后人对李堂后裔的情况不是太熟悉。据此可知,李堂之子李维孝官通判,孙李承寀官教谕。由李维孝到李承寀,官位越来越小,说明李氏家族的科举竞争力在下降。到了万历三十五年(1607),玄孙李康先中进士,且在崇祯七年左右官至礼部尚书,再次将李氏家族竞争力推到高峰。只是,他治的是《尚书》,不再是《易经》。 3.槎湖张氏 鄞县古林张家潭村槎湖张氏,与杨氏一直有着通婚关系,张琴(1875—1939)称:“昔有明中叶,吾家与杨氏世通姻好。”(49)张时彻《芝园定集》卷二一《族谱》,也记载了两位来自杨氏的夫人,可证此话不假。由此,受杨氏影响,张氏子弟也专攻《易》经。 东张的张纯一支,有张愖、张恒。张愖长子为张时敏(1460—1531),即张邦奇父。次子张时政(1465—1526),出为叔父张恒为后。张时政子张邦俊,为张邦奇从弟,号久庵,以孝友著称于乡(50)。 张氏家族第一个走上科举之路的人是张时敏,“通《易》、《诗》二经及子史百家言”(51)。可惜三次参加浙江乡试,均落第而归,于是放弃诸生籍,不再应试。第一个考上进士的是其弟张时孜(1467—1508),据《弘治十二年进士登科录》,“治《诗》经”。第二个进士是其子张邦奇(1481—1544),官至礼部尚书。据《弘治十八年进士登科录》,张邦奇“治《易》经”。张邦奇曾受杨守隅影响,称“予通家后进,辱公启掖,又久且深”(52)。又受陆偁影响,“少尝侍公,误以举业蒙许可,且勉以养德性、臻远大”(53)。继张邦奇而起的是张时彻(1500—1577),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据《嘉靖二年进士登科录》,张时彻也是“治《易》经”(54)。张时彻《易》学来自张邦奇,“自文定公之异之,而稍试以制举业,则愈大奇”(55)。 张邦奇也影响了张邦俊子、侄子张子瑫。张子瑫是杨茂享的外甥,兼受杨氏影响。据杨茂清《序从侄女张太恭人七旬寿》,杨茂享长女嫁张氏为妻,有子称石里翁,中嘉靖十九年浙江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中进士(56)。查《嘉靖二十年进士登科录》,知为张子瑫。“张子瑫,贯浙江宁波府鄞县,民籍,府学增广生。治《易》经,字仲玉,行二,年二十七,七月初六日生。曾祖恒,祖时政,父邦俊,母杨氏。重庆下。兄子瑞,弟子瑜、子顺、子中(官生)、子璋、子珩,娶林氏。浙江乡试第二名,会试第七十名。”(57)由“年二十七”倒推,知为正德十年(1515)生。张子瑫(1515—1591)(58),字仲玉,号石里。授礼部主事,嘉靖二十二年(1543),升外员外郎。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主客司郎中。嘉靖二十五年(1546),升南京光禄寺少卿(59)。后又出知滁州,转苏州府、顺德府同知,迁刑部山东司员外郎、河南司郎中。嘉靖四十年(1561),谪判大名府,后升徽州府同知。复升光禄寺少卿,致仕。归里后,闭门著述,有《石里稿》。据杨茂清《序从侄女张太恭人七旬寿》,杨氏(1496—?)十五岁就嫁给张邦俊,五年后夫卒,时“年逾二旬”。由儿子生年推测,约为正德十年(1515)。从此,家道中落,一人扶持孤儿长大。等张子瑫长大后,发现儿子慧而秀,于是让其读书,称:“尔业经史,载质以往,惟显荣厥躬,期有禄养。”儿子敬奉母训,刻苦读书。中进士后,母亲说:“第名甲科,幸有禄仕,惟忠惟贞,可以树立,吾愿子善养。”张子瑫在礼部主客司工作时,“奉法惟谨,人莫敢干以私,乃为执政者忌,迟其迁秩”。以后,“屡踣屡起”,过了二十余年,始迁到光禄寺少卿。同榜之人,早已高升,他处之泰然。值得注意的是,张子瑫攻的是《易》经,这正是杨氏的法宝。外公杨茂享也是一个举人,早年不顺而卒,其女显然也接受了科举上升理念,让儿子继续读书应举。张氏家族出了三位进士,均专攻《易》经。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科举家族的示范效应3: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179.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满满的正能量语录,激励你前行09-02
2 优雅晚安的句子致自己09-02
3 微博晚安句子09-11
4 科举家族的示范效应109-02
5 晚安发文晚安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