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宁波文献
中举以后,杨德周开始著书立说。他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是《延庆寺纪略》一卷,万历四十五年(1617)修(39)。杨德周生活在城区,家就在延庆寺东边。因为近邻,他受寺僧委托,编纂了这部《延庆寺纪略》。这是较早完成的寺志,可惜没有传下来。延庆寺初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称保恩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称延庆院,绍兴十四年(1142)改称延庆讲寺,为天台宗名刹。万历六年(1578),余有丁(1526—1584)曾倡导重修延庆寺。至万历十三年(1585),其子余廷槐负责将寺修成,杨承鲲应邀写了《重修延庆寺记》(40)。
杨德周对宁波地方志编纂也有所研究。高宇泰《敬止录》卷四〇收录杨德周《历代志书辨》,称:“鄞志不载旧序,故里中罕睹焉,予搜得其大凡。……予谓志事与他书异,他书后出者胜,而志书先成者真,盖耳目近、传习久也。夫安保跖盭者,后之视今,不犹今之视昔乎!矧繁经多手,不无旁杂、参爱憎,则何如以耳目近、传习久者,参伍错综,犹为十得七八,而必以翻案为考信也。”(41)
合编《甬东诗括》。《甬东诗括》十三卷,杨德周、陆宝、陈朝辅、李桐辑。陆宝字敬身,一字青霞,学者称为中条先生。李桐(1596—1644),字封若,学者称为侗庵先生。陈朝辅(?—1650?),字平若,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 宁波人编纂诗集,始于明中叶《四明雅集》。明代中叶以来,宁波城内的文人开始结成诗社,弘治间,曾有高年诗会,也称耆旧集。其中的宋恢,将天顺、成化后20家诗辑为《四明雅集》二卷。杨茂清收藏一部,嘉靖初期,请戴鲸“广其副墨”,收录60家,成《四明雅选》四卷。不久,张时彻主持甬上诗坛,再次删选此集,沈明臣参与了编选工作。共录120家,改名《四明风雅》(42)。“条理会响于虬钟,固已乐府振其元,声价倾洛下;国风宣其逸奏,纸贵鸡林矣。”(43)进入晚明以来,较长时间内没有续补。“嘉隆以后,作者代兴。朱鹭紫骝,悬天球于庙序,白鸥玄豹,贲石髓于丘园。……然而,世远人湮,未必备传。”于是,杨德周诸人决定重选。 编纂《甬东诗括》一书,可能是由杨德周提出的。“昔汇四明,今标甬东,此非敢以拘墟之见,废阖郡之观也。征辑有待于后,表章必俟其人,所望上台,率属哲匠,搜罗遗要,使水屋山盩,在在见珤,曹仓邺架,种种问奇,庶词坛无叹于丝竹孤鸣,乐府获传夫鼓吹全部云尔。崇祯戊寅秋仲,后学杨德周齐庄父识。”(44)由此可知,崇祯十一年(1638)已经编纂好。 崇祯十一年五月,为了编纂好这部诗集,他们曾发了《征甬东诗括疏》,略曰:“聚腋成裘,所期巨牍鸿函,弘鸣一代之盛,奚止只辞寸简,略补四明之遗而已哉?夫一线尚延千秋,不朽义存后死,忍没前规怀古寄思、敬乡结念,惟冀不鄙夷而惠教焉,不胜幸甚!”(45)胡道南说:“余初见一时词家,方录其乡先辈诗,率先撰一征启,布诸郡中,凡名荐绅先生与山人词客,宿有诗名,及他右族子孙,俱取其先人行世名集以副所请,填塞几席。选家坐取诸集,录其擅名诗及后人方贵盛者,并为冠冕。至于单门逸响非世所称,子孙出其遗草与录附一二,辄有难色,但略去取间,遂裒然大集矣。至问其集中诸公风格高下与诗学源本,辟草莱者几人,主坛墠相羽翼者几人,选者读者俱茫然不知也。”(46)胡道南的这段话,实际上暗指《甬东诗括》的编纂情况。由此可知,杨德周诸人编纂诗集,用的是征集之法,属“请进来”;在诗人选择上,偏重社会知名度及后裔的社会地位,忽略学术源流的交待。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杨德周诸人均是上层士大夫。他们的选家色彩更浓,这正是明朝人的风格。 编纂好以后,集资刊刻。“同志诸君,协赀剞劂。役未及半,会巡海使者、东粤王公加意表章,捐俸甚奢,且弁言宠之,役乃告竣。”(47)可知刊刻之完成,浙江巡海使者、岭南人王应华帮了相当大的忙。“于是,庚辰之秋,周衷玄、陈爕五二先生怀采风之心,廑删述之志,遂与杨孚先刺史、陆敬身中翰、李封若文学,总览群华,汇成卷帙,集锦于千章,示瑶珉于历载,以识媺风土而垂烈作林也。”(48)周衷玄即周昌晋,鄞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天启间官至福建巡按御史。崇祯十三年(1640),由陈朝辅刊刻于世(49)。前有崇祯十三年王应华、林梦官、李康先序、杨德周识、杨德周征启、凡例。 《甬东诗括》上起洪武元年,下迄天启七年,是一部相对完整的甬上诗选本。这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明代宁波诗选本。此前的《四明雅集》、《四明风雅》,均未公开出版。由于此书晚出,内容自然比《四明风雅》更广泛,涉及了闺秀与方外。“兹刻原以阐幽已逝之斯文,何敢献谀见在之作者,要以稍存是非之公,自居毁誉之外云尔”(50)。由此可知,诗选一律以逝世之人对象,不收在世之人。清初李邺嗣称:“至崇祯中,陈太仆、陆中翰诸君,复端录吾鄞诗,得四百四十七人,名曰《甬东诗括》。盖此邦文献之传,数百年间得世有所征,俱宋先生祖构之功也。”(51)杨氏家谱则强调了《甬东诗括》的创始意义,称“三百年之风雅始有所萃”(52)。 而且,即使有了《甬上耆旧诗》,《甬东诗括》仍有自己独到的时代价值。选本取决于选择者的眼光不同,眼光不同,选择的对象及诗文也不同。袁慧据目录统计,《甬东诗括》收诗人455位,诗2783首(53)。其中,有182人、529首诗被《甬上耆旧诗》所删。由于时代的因素,这些人的作品多不传于世或搜读不易。故而要研究这些诗人及其作品,仍得阅读《甬东诗括》。 材料来源:胡道南选,李邺嗣传,袁元龙点校的《甬上耆旧诗》附录索引表,宁波出版社2010年,第937页。 与《甬上耆旧诗》相比,《甬东诗括》的当代色彩更浓。前面有一个详细的目录,简略地交待作者的生平,正文直接按人收录诗作。而《甬上耆旧诗》的历史色彩、学术色彩更浓一些,实际是一部宁波诗歌发展史。而且,注意到了社会底层的诗人。在资料的搜集上,用的是主动的“走出去”寻找法。由于《甬上耆旧诗》更精,且收入了《四库全书》,所以流传稍广。相反,《甬东诗括》流传不广,今国内惟天津图书馆有刻本收藏,浙江图书馆有一部约园抄本,值得公开出版。 2.重视金华文献 杨德周到金华任职以后,遇上了一位同样重视地方文献的上司阮元声。阮元声是崇祯元年(1628)进士,也就是说他们是参加同一届会试的人。阮元声或作马龙州人,或作上元人(54),或作诸暨人。精确地说,是云南曲靖卫籍人。阮元声官金华府推官,他和杨德周成为好朋友,对地方文献的整理兴趣相当浓。阮元声以文章而名世,在金华任职期间,做过多种地方文献整理工作。如与史继任一起,合编《东莱吕成公年谱》一卷,崇祯五年(1632)刊刻,收入《北京图书馆珍藏本年谱丛刊》。又出版《宋东莱吕成公外录》四卷,明崇祯五年(1632)。《刘沈合集》二十卷,湖北省图书馆有藏。另有《南诏野史》一卷,旧本题昆明倪辂集,成都杨慎标目,滇中阮元声删润。前无序目,后有崇祯六年姜午生跋。阮元声与戴应鳌合辑《金华诗粹》十二卷,《姓氏传略》一卷,12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71册。辑自梁迄明婺人所作诗二百五十四家。自乐府迄六言,皆以体分,每篇后间附评语。清人称“蒐辑颇富,而略远详近,未免失之泛滥”(55)。 《金华文征》二十卷,八册,明阮元声、高倬选评,杨德周、戴应鳌辑,崇祯三年刻本。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天津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有藏。前有崇祯三年(1630)陈其仁、高倬两序。高倬(?—1645),字枝楼,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天启五年进士,时为金华知县。陈其仁序称“(阮元声)簿书之暇,尤营精先哲文献一钜事,乃偕金华令高君、学博杨君,上下古今,昕夕衮钺,用成《文征》一书”。由此可知,这是一部集体作品,有多人参与。高倬序称:“《八婺文征考》,金邑学博杨君所辑,而司礼阮公裁定,而布之不朽者也。……杨君署教兹土,含珠吐贝,风多士于苏、湖,而就婺铎,婺借先进遗文,以永其传。凡长篇短简,断碣荒碑,世所未传,目所未观,无不搜采。每得一章,如聆钧乐,抱国球。积久成帙,俾婺州文献晦而复征,君劳绩居多也。”由此可知,杨德周贡献最大。此外,金华儒生戴应鳌当是具体操作人员。“今读是编,胪列千百年之载籍,蓍龟炳而日星昭,而词赋则挚玉摐金也,理学则登堂入室也,经济则借箸扪虱也,于是乎具体。或万宠千营,号令肃然,大匠操斤指挥,而千门万户,丹垩柱石,不日落成也。婺中诸先哲精英,实式灵之,得不与蔓草荒烟并腐!”(56)郑振铎称:“清人辑《金华文略》,多取材此书,而被削去之篇章不少,故此书仍不能废。”(57) 《金华杂识》四卷,杨德周辑,国家图书馆有藏,缺卷四。无前言后跋。卷一题“古堇杨德周齐庄甫辑,古婺门人戴应鳌、男秉錡同订”。卷二题“古堇杨德周齐庄甫辑,古婺门人章佶、王宗亮同订”。卷三题“古堇杨德周齐庄甫辑,古婺门人王宗启、王宇同订”。由此可知,此书为杨德周所辑,学生戴应鳌、章佶、王宗亮、王宗启、王宇与儿子杨秉錡承担了校对工作。此书没有详细的刊刻时间,大约也在崇祯五年(1632)前后。《金华杂识》“乃其为金华教谕时所作,杂采轶文逸事,以补地志所未备。如潘良贵与陈瓘,实非同母,无瓘父借妾生子事,良贵父有子六人,亦非晚年乏嗣。辨周密《癸辛杂识》之误,亦间有考证。然多采小说、神怪之语,自秽其书,则贪多嗜奇之过也。”(58)注明文献出处,间加按语,是其优点。此书参考了不少今天鲜见的文献如家谱之类,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金华诗粹》十二卷,题“明滇人阮元声评选,四明杨德周参订,长山戴应鳌编次”,可见杨德周也参与了《金华诗粹》的编辑工作。成于崇祯五年。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前有李日华、韩敬、阮元声序。 由此可知,《金华文征》、《金华杂识》与《金华诗粹》一样,为晚明时期金华乡邦文献配套的系列作品。浙东人编印乡邦诗文总集,约始于北宋。据陈桥驿《绍兴文献考录》,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孔延之编有《会稽掇英总集》二十卷,是为今所知浙东较早编印的诗文总集。此后,又有程师孟《续会稽掇英总集》、丁燧《会稽掇英续集》、黄康弼《会稽掇英续集》,作者皆宋人。台州有林表民《赤城集》,四明有《鄞人诗》,皆为宋代作品。总的说来,总集在宋不多。明以后,随着出版业的发达,乡邦观念的加深,地方诗文总集编纂之风日益兴盛。明代四明地区的诗文集表彰工作做得最好。金华有赵鹤《金华文统》十三卷、戚雄《婺贤文轨》四卷。“郡邑诸志,惟兰溪出枫山先生手,号可传,他不称是。而《文统》、《文轨》,篇帙寥寥,又止汉宋元。”(59)杨德周的《金华文征》、《金华杂识》别有独到价值。 3.留意古田文献 (1)重视地方文献,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杨德周是一个读书人,“古田大令杨公南仲,有读书之癖,有积书之癖,又有好奇书之癖。而一日分符来令古田,而其好读书积书与好奇书之癖无以减于未令时也。”(60)杨德周到玉田以后,关注地方文献。“首从余中拙先生询此邦文献”。余文龙回答说“湮没殆尽”,只有少数几种文集传世(61)。此所谓余中拙先生是指余文龙。余文龙,字起潜,或作字云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赣州知府,主修天启《赣州府志》。终真定同知,有《拙我斋集》四卷等。“余中拙先生之居其乡也,掩关扫却,门无杂宾,亦不问户外事。余幸以拙吏,受知先生,时过谈接膝娓娓”(62)。“余在邑时,公居林下,相与最久,而未尝以诗见示。盖公自是古今大战场人,一乡一邑未足囿之也。”(63)由此可知,杨德周与余文龙的交往相当密切。 古田是朱熹闽学的根据地之一,有十八弟子之一的林用中、林允中兄弟(64)。《玉田即事》称“讲席千秋诵考亭,二林流韵有仪型”。杨德周到玉田以后,首先做的事是刊刻朱熹的《南岳酬唱集》。林用中,字择之,号东屏,南宋玉田人。他是朱熹的学生。乾道三年(1167)九月,朱熹偕林用中访张栻于湘水之上。十一月十三日,张拭陪同朱熹师徒三人同登南岳衡山,在山中盘桓六日。他们探幽揽胜,游目怡怀,兴会所至,剖心酬唱,得诗一百四十九首,编成《南岳唱酬集》传世。崇祯四年(1631),杨德周搜集文献,重刊《南岳酬唱集》一卷。杨德周《镌南岳酬唱集序》:“夫今日之不泯文献者,即后日文献之必不可泯者也。盖(德)周为斯土斯文,昕夕望之。”(65)余文龙《南岳酬唱集序》:“崇祯辛未(四年),四明广石杨明府,世胄名公,秘函宿学,甫下车,即搜访石英,表章逸德,得其遗稿,于西河氏残断蠧蚀,重加校次,付之剞劂,征序于不佞文龙。”(66)此书附录了朱熹与林用中书信及遗事。杨德周《刻晦翁与林东屏先生书及遗事序》称:“德周既刻《南岳酬唱集》,已从徐兴公借诸书,得朱夫子与择之先生书及遗事数则,定作后卷。……或曰前卷以诗行,此以学训,骚苑、儒林固传欤?……今取诸先生帙,诵诗读书,尚友论世,三复之余,知不必歧为两截矣。”(67)今有《四库全书》本,称《南岳倡酬集》,前有朱熹序、张栻记。《四库全书提要》称:“今此本所录止五十七题,以《朱子大全集》参校,所载又止五十题,亦有《大全集》所有而此本失载者。又每题皆三人同赋,以五十七题计之,亦不当云一百四十九篇,不知何以参错不合。又卷中联句,往往失去姓氏标题,其他诗亦多依朱子集中之题,至有题作《次敬夫韵》,而其诗实为栻作者,盖传写者讹误脱佚,非当日原本矣。后有朱子《与林用中书》三十二篇,《用中遗事》十条,及朱子所作《字序》二首,皆非此集所应有,或林氏后人所附益欤?然以南岳标题,而泛及别地之尺牍;以唱酬为名,而滥载平居之讲论;以三人合集,而独赘用中一人之言行。皆非体例,姑以原本所有存之云尔。”从以上介绍来看,这个版本应就是杨德周刻本,只是不知何故,没有余文龙、杨德周序而已。 《玉田识略》卷八《享帚集选序》:“余既序东皋先生《同声集》,兼有所采撷,载入《识略》中。而其文孙尔弼复持全集,请余选而传之。会计期逼,携入征车中,翻阅有加,盖诺不容虚,亦缘手摹芙容之秀,不忍释卷停披也。余于邑中,忠义则吊剑溪之激烈,文章则诵翠屏之清绮。”《享帚集》六卷,作者是郭文涓,字稚源,古田人,嘉靖十六年举人,官保定同知。 林用中《草堂集》找不到,《玉田识略》卷三《儒林·林用中》:“书此以俟后之广辑文献者。”此外,关注王所《日格类钞》等图书的搜集。王所,字敬作,东莞人,曾官玉田知县。“王公博极群书,著有《日格类钞》三十卷,余从三山徐勃借览,因遍询之,邑无原本,且云未之闻,则文献之漫漶多矣。”(68)由此可知杨德周关注文献搜集。 (2)审订《闽南唐雅》。《闽南唐雅》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45册,作费道用辑。全书题“明石阡费道用闇如辑,古堇杨德周齐庄订,三山徐兴公校”。费道用,字闇如,号笔山,贵州石阡府(今石阡)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福建福清县知县。然而,邵捷春《闽南唐雅序》称杨德周“得友人徐兴公所藏秘册,严加参缵而授之梓”。杨德周《闽南唐雅序》称:“适得徐兴公原本,与福清费令公极力搜辑,共完此帙,……此举盖有功于唐,有功于闽,而并有功于诗矣。……此编非今昔情情一大坊表哉?”据此,则徐兴公有一个初稿,费道用、杨德周仅是在此基础上补辑与出版而已。何以如此?四库馆臣猜测“殆为闽人,而道用、德周皆闽令,故让善于二人也。”(69)杨德周与费道用交往较多,故而合作补辑出版了此书。前有解学尹、邵捷春、费道用、杨德周序。杨德周序署崇祯六年孟秋,此应是刊刻年月。《闽南唐雅》所录皆闽中有唐一代之诗,自薛令之以下四十人。何以要编纂此诗集?主要是为了保存诗歌文献。费道用《闽南唐雅序》称:“闽在唐犹以辽绝天南,差逊于大国,故诗人不多屈指,而所垂诸集亦鲜连篇累牍之传。乃历至于今洋洋,家沈、宋,人钱、刘,而独全唐之人未广。全唐之诗饮河忘源,识者不能无缺陷之憾。偶与杨古田南仲抵掌此事,辄共相搜辑,庋此全编。倘亦此土一段嘉话,采风者必所录乎!”(70)由此可知,唐代的福建文化尚落后,诗人不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更少,不加搜集与出版,就有失传之忧。编纂出版此诗集,有光大唐代闽人诗风之意。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关注地方文献: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169.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每一种苦难都是包装丑陋的无价之宝】09-11
2 林则徐经典语录摘抄309-13
3 优质非凡正能量语录全记录册本09-13
4 精彩绝伦正能量语录汇总选集本09-13
5 正能量语录大全,开启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