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初练太极拳,如能身心轻松,肌肉不紧张,那就很不错了。如若认为这就是静,那还是浮浅的见解。必须按照规矩,持久练习,精神统一,要在全身各内窍及各筋脉,与各骨节的元真合成一个,发出所谓元真之气,才能达到真静的境界。
所以,在练拳的进境上,要分出假静与真静两个层次,这就是工夫。
【注解】
我们平日练太极拳,看似慢吞吞,软绵绵,轻松自然,而他的工夫却是有层次的。先练形,这是人人可以看得见的,千万不可轻视盘架子,只要你有恒,就可摸出劲道来;次练神,这完全是练自己身体内的精、气、神,外人是看不到的。
而且要从练精到练气到练神到合道,一层一层地上去;最后是形与神合,意到气到劲到,化敌于无形,制敌于无形。可知化劲是神形俱妙与道合真的境界,至此时可与天地同体,岂有一开始就练化劲的道理。但却有人认为:我没有学拳架,一开始就学推手,照样可以夺得冠军。真是无知。yipindushu.com
【注解】
我国养生家对于养生之道提出了“内外兼修”四个字。
外修者,武艺也,动功,练形,其动中有静,必须固灵根;内修者,修道也,静功,练神,其静中有动,必须养灵根。
灵根就在脑内,心亦在脑内,心一动,形就动,而灵根则要固守之,使全身元真之气聚而不散,集中一点,要用到哪里,就到哪里,活活泼泼,从心所欲。心一静,神就静,而灵根便要温养之,使全身元真之气畅流周身,无微不到,轻轻松松,陶醉自然,是一种无上的享受。不管内修外修,功夫到此境界,便可感而随通,化之无形。
【注解】
大家都知道,练太极拳要松柔。我们初练太极拳时也都遵照老师的指示尽量松、尽量柔,但这些松柔,都是做出来的,不是从功夫上产生出来的。比如心平气和,我们平常练拳哪一个不是保持平静的,假如有人持枪刀追杀你,你能否仍然保持平时之安静与沉着。所以先贤告诉我们:心平气和,身体松柔,都是磨炼出来的功夫。
【注解】
上面将练形与练神说了很多,说明练内比练外重要,练神比练形重要。所以我们练太极拳,虽然重视架式的演练,但千万不可忽视拳理研究。
【注解】
我们研究拳理,必须深切了解:动有动的规矩,静有静的法则,如果是装模作样的动静,拳我无益。要知静是由内表现于外,动是由外传达于内,必须内外合一,动静兼宜,功夫到此境界,已无所谓之动静,无所谓之内外,感而随通,化之以无形,此真动静也。
【注解】
太极拳的门派很多,如陈、杨、武、孙、吴、郝、李、赵堡等。所以架式亦很复杂,如三十多式、四十多式、五十式、八十式、-。五式、-。八式等。旧式太极拳为一零八式。其内含三十六天罡阳手及七十二地煞阴手。交配而用,变化多端,无尽无穷。今人随意篡改,任意解释,殊堪浩叹。
【注解】
什么叫天罡?什么叫地煞?就宇宙言:天有天的天罡,即天上10条回归线所分化而成三十六天罡;地有地的地煞,即地上12条龙脉所分化而成七十二地煞。就人言:人的天罡,是由大脑十条主要神经腺所分化而成三十六天罡;地煞,是由小脑十二条主要神经腺所分化而成七十二地煞。如将天地的天罡、地煞合了人身的天罡、地煞,就是所谓的天、地、人三才合一。练拳到此境界,即与道合。希望同仁深入研究。
【注解】
练拳修道,首须确定观念。如果观念有出入,就难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三丰祖师将练拳修道列在太极行功内面,时常提到关窍。因为人的关窍,是储藏人身元真精华的处所。
不管修道或练拳,都必须精神专一,将此关窍内的元真激发出来。所谓精神力,就是灵性的激发力,亦称电能。如能坚守不移,即可促成两电相吸,是谓之养。练拳者养到精充、气足、神完,则可大用矣。
【注解】
练拳时,老师总是教人应精神专一。就是教你先要将自己身体关窍内之元真充实起来,然后才能将脑波,去与天地关窍所放射的电能元真相合。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制人于顷刻之间,发人于无影无形,这才算是拳术家。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太极拳经典语录大全合集精选8:http://www.yipindushu.com/baikexinzhi/17541.html
推荐文章
09-18
1 追寻文字慰藉,经典正能量句子的丰富多样的汇总09-06
2 5字励志好听网名男生09-18
3 【谈判桌上十三个高招】09-06
4 5字网名可爱女生09-11
5 保洁常用工具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