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抑的面具有时候并不试图闯入意识,而是继续躲在幕后对外显的面具产生影响,从而干扰“正常”的心理活动,使人无法随心所欲、心想事成。
被压抑的面具是无意识的,它一直没有露面,我们只能根据当事人的表现去推断。例如,他想做某件事,但是由于干扰,最后没有做成。他想做某件事,这是他的目的;最后没有做成,这是结果。结果和目的不同,排除了外界因素,提示存在另外一个面具,是它把行为导向这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潜在的面具的“目的”。
一个人非常努力地去做某件事,结果没有成功,这叫事与愿违 ,原因是潜在的面具不想成功。相对于潜在的面具而言,主导面具的全部努力都属于“反向作用”。
如果潜在的面具能量更强一些,它会控制身体,使主导面具“身不由己 ”,做出一些与主导面具的目标不一致的事情。与事与愿违相比,身不由己的干扰作用更明显。 还有一种情况,比身不由己更严重,简直就是“自我拆台 ”。例如,很想做某件事,后来发现难度很大,担心自己做不好,干脆不做了。这说明,很想做只是表面现象,潜在的面具根本不想做。有些求助者心里根本不想做某件事,但是,为了迎合别人,表面上积极地去做,暗地里把事情搞砸。别人责问他的时候,他却争辩说“我也是很想把事情做好的啊。可是不知怎么就搞砸了。”这不是干扰,而是狡辩。 为何总是事与愿违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越想把一件事做好,越做不好。这是因为,他有两个面具,一个想把事情做好,一个不想把事情做好。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占主导地位,不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处于压抑状态。所以,当事人觉得自己是想把事情做好的,否认自己有不想把事情做好的想法。但是,结果总是非他所愿。 有一个面具,就会有一个与之相反的面具。有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就有不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越强烈,不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也越强烈。反之,如果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不那么强烈,“平常心”一点,那么,不想把事情做好的面具也不会太强烈。这样一来,干扰就少了,更容易“心想事成”。 怀孕焦虑 她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不想要孩子的人格面具,暂且称之为“丁克”面具,同时又有一个非常想生孩子的人格面具,即“准妈妈”面具。在工作压力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下,丁克面具斗不过准妈妈面具,退居幕后,暗中破坏准妈妈的造人行动。先是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名义抑制卵巢功能,然后用失眠“影响”怀孕,最后为了调养身体而夫妻分居。 婚外情是因为身不由己吗 有的人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有的人口是心非,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样。这叫身不由己。和面具对抗不同,身不由己的两个面具是有主次的。言行不一的时候,言是主导面具,行是干扰面具。口是心非的时候,心是主导面具,口(言语)是干扰面具。 对于言行不一和口是心非,如果自己知道,故意如此,就是“虚假”;只有自己不知道,真正身不由己,才是干扰。 婚外情 失误是无意识的目的——自我拆台 “怀孕焦虑”里的“她”表面上很想怀孕,但是,她的有些做法与怀孕是背道而驰的。说明她不仅仅是事与愿违,还出现了自我拆台的苗头。 自我拆台非常普遍,而且很容易被识破。一个人如果很想做某件事,但是发生了一个失误,事情做不成了,就是自我拆台。例如,一个学生去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结果把时间记错了;一个人很喜欢某部电影,结果到了电影院门口,发现电影票忘了带了;一个很想拿冠军的运动员,过度训练,伤了肌肉,结果不能参加比赛。弗洛伊德专门研究过“失误”,认为失误是无意识的目的。 有的人甚至“故意”让自己失误。例如,偷窃癖病人主观上是不想被别人发现的,但是,如果没被发现,他就会继续偷下去,直到被发现为止,似乎他的目的就是被发现。变态杀人狂喜欢在现场留下标志,目标是引诱警察来抓他。据说,如果遇到无能的警察,他们会很抓狂。这很像小孩子捉迷藏,如果长时间没被找到,会故意暴露自己。躲起来的“目的”是被找到。与此相似,恐艾症病人表面上害怕得艾滋病,不想得艾滋病。但是,阴性结果总是无法令他满意,他会一直检查下去,似乎就想得到阳性结果。完美主义就是通过无限制地提高要求,把自己打败。拿不了第一名就不参加比赛,得不到重视就自暴自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缺勿滥”,都属于自我拆台。 阻抗分析 他为什么不想动弹?因为现状对他是有好处的。可以满足他的某种愿望,他乐在其中,他习惯了。他的愿望是什么?就是跟父母继续纠缠下去,让父母不开心。 他有一个“出家人”面具,很想出家,出家的理由非常充分。同时,他有一个“孝子”面具,找了许多理由,制造了很多“事故”,不让自己出家。出家人在明处,孝子在暗处。 控制不住的强迫性恐惧 有的病人过分害怕某一事物,明知这一事物不存在或不会发生,并无实际的危险,不应该害怕,但怎么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叫“强迫性恐惧”,是强迫症状的一种。从表面上看,病人有两个面具,一个害怕,一个认为不应该害怕。其实,还有第三个面具,它希望害怕的事情发生。换句话说,他有三个面具,一个是肇事者,它“想”某件事发生;一个是胆小鬼,它“怕”某件事发生;一个是明白人,知道那件事不会发生。胆小鬼和明白人都不希望那件事发生,目的相同,共同占据人格的中心位置;而肇事者受到排斥,处于潜伏状态,沦落为干扰面具。肇事者虽然没有露面,但是胆小鬼“感觉”到了它的存在,知道它蠢蠢欲动,所以非常害怕,不得不加强防范。 人都是怕死的。但是如果太怕死了,那就是心理障碍,称为“死亡恐惧症”。单纯的死亡恐惧症很少见,死亡恐惧症常常隐藏在惊恐障碍和疑病症之中。惊恐障碍的表现是“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疑病症的表现是“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另外,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也常常伴有死亡恐惧。症状严重的病人精神非常痛苦,常有生不如死的感觉,有的病人可能会以死来消除死亡恐惧。如果问病人到底是怕死还是想死,他们可能会回答说“既怕死,又想死。”这句话听起来是自相矛盾的。 根据精神分析,怕死有两种情况一是现实恐惧,即生命受到威胁,死亡真的临近了;二是神经症性恐惧,即没有实际的生命危险,死亡是想象出来的。 活得好好的,为什么会那么怕死呢? 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死的本能如果很强烈的话,就会给自己制造危险,发生意外,或者直接自杀。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死亡冲动时,一定会非常恐慌,并采取措施避免死亡或防止自杀,这就是怕死。这说明,想死和怕死是相辅相成的:想死是无意识的,怕死是意识的;想死是原因,怕死是结果。 一个人如果一点儿也不想死,几乎没有死亡冲动,他就不会怕死,因为死亡跟他没有关系。随着死亡冲动的增强,他开始怕死了。当死亡冲动达到中等水平时,怕死是最强烈的。如果死亡冲动进一步增强,他会无意识地制造危险,使自己发生意外。当死亡冲动达到顶峰时,他就自杀了。 完全没有死亡冲动是不可能的,因为死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持续终生。所以,人人都怕死。但是,由于正常情况下死亡冲动很微弱,不太可能威胁到自己,所以怕死的程度不会太强烈。相反,当死亡冲动达到中上水平时,想死战胜了怕死,反而一点儿也不怕死了。这时候,人会变得异常勇敢,完全无视危险,甚至故意拿生命去冒险。 死亡冲动是年龄的函数,年龄越大,死亡冲动越强。另外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心理创伤和心理障碍。心理创伤激发苦命人面具及其变体(遇难者面具、弃婴面具、受害者面具),而苦命人面具的特点是“心死”。心理障碍则大多数是苦命人面具的显现。 饮鸩止渴 性病恐惧症是超我对本我的压制和惩罚。有的人得了性病恐惧症以后,就会洁身自好。而这位咨客“研究”了性病恐惧症,知道这种恐惧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是自己吓自己,不但不洁身自好,反而变本加厉,用一夜情来缓解焦虑和恐惧,简直就是饮鸩止渴。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主导面具与潜在面具的拉锯战——面具干扰: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773.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23个工作激励因素09-12
2 考核的原则和要避免的难题09-18
3 【胜败乃兵家常事5】09-19
4 【终有问鼎中原日】09-12
5 干洗还是湿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