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不舍得赞美孩子的家长,往往会使孩子变的令他们无法赞美。”而令人堪忧的现状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缺点普遍能一口气说上十几条,可一提到优点却支支吾吾,大多只说出一两条。专家指出,这并非个别现象,六七成中学生的家长对孩子不满,最不满意的就是学习成绩。
赵磊今年13岁,刚上初一。邻居们不时听见其父母责骂他:“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你看别的孩子多好!”,“我小的时候比你强多了!”,有时还有一些更难听的话。
批评的确有促进作用,但一味批评,就过犹不及了。责骂孩子的同时,是否会想到你的孩子在被贴上这一张张“标签”之后,会失去信心,失去自尊,失去自我价值感。也许,家长会说这也是为了激励孩子,使他们能奋发向上,但这以牺牲孩子的自尊为代价的教育方法,实际上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怎么样的教育是孩子乐意接受的,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呢?那就是——学会欣赏孩子。
有这样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一位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妈妈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妈妈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妈妈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妈妈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妈妈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妈妈有一种预感: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 学校邀请儿子回校演讲。儿子也邀请妈妈一起去。在台上他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这时,坐在台下的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撒落。 人人都需要赞美,都希望被认可,孩子尤其如此。作为父母,随时随地都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最终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很棒,说不定哪天就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两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家长应努力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是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只是盯着某一个方面。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外,孩子的性格、文明礼貌、劳动表现、交往情况、文体才能、兴趣爱好、动手能力、卫生习惯等等,都是评价孩子的因素。这样,就不难找到表扬孩子的内容。 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一成不变看孩子。要善于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跟别的孩子比。比如某次作业或者考试有进步,某天表现得较好,某次显得大方,某次想出了新点子……都应及时肯定,也许这些细微的优点便会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三是要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分析。比如说孩子的某次作业没做好,错误较多,应该看看哪些题错了,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不认真,还是根本不懂,或者是孩子抄错了题。这样,即便是批评,孩子也服气。 灾难性思维 过于严格的标准以及僵化的教条 每个人都有标准,这些标准不仅仅影响我们自己的行为,也会帮助我们去决定是否应该去影响别人的行为(例如,在项目中给同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改进他们的表现)。当人们无法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或者无法改变一些人,他们要么会继续尝试,要么会降低自己的标准或期望。但是完美主义者有时候会将降低自己的标准视为放弃或者妥协,这种观点会让他们很难灵活地改变对自己和对别人的标准。对于已经形成僵化模式或者对自己和他人都非常苛刻的人来说,很难让他们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打破规则是没关系的。以下是一些标准过于严格的例子: 过于严格的标准以及僵化的教条 责任心过强以及控制欲过度 对于生活中的各种事,完美主义者常常认为自己有很强的控制力,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种信念也会使他们责任心过强,事实上,很多事情根本不是他们能够控制的。这种信念会让他们在任务上花过多的时间,还会让他们忙于过度的检查和复查,不遗余力地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免受伤害。同样地,完美主义者会认为他们必须控制身边人的行为和想法,这样才能避免他们犯错误,避免他们受伤害。如果完美主义者总是指责和控制他们爱的人,会导致关系出现裂痕。以下是一些责任心过强和控制欲过度的例子: 1 责任心过强以及控制欲过度 应该陈述 应该陈述是指关于事情应该如何的任意规则。如果别人打破了这些规则,人们往往会感到生气或不满。如果人们打破了自己的规则,他们会觉得内疚、伤心、不合格或者焦虑。含有“应该”“必须”等词语的表述往往是这一思维模式的标志。以下是一些“应该”的例子: 2 应该陈述 无法信任他人 完美主义者总是无法相信他人可以完成任务,总是无法把任务分配给别人。不论是完成工作任务还是其他的情况,完美主义者总觉得一定得在旁边看着才放心。以下是一些无法信任他人的例子: 3 无法信任他人 不恰当的社会比较 通过对比自己和他人来评估自己的表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使用的一种策略。每个人都会时不时地进行社会比较,通过与相似之人的对比来衡量自己是否合格。例如,如果你在工作上得到晋升,你可能会关注其他从事类似工作的人是否也得到了具有可比性的晋升。考试成绩一出来,很多学生都会想方设法地了解班上其他同学考得怎么样。人们往往会选择跟自己差不多,或者比自己好一点的对象进行比较。所以,相对于跟班上最高分或者最低分的学生比较,考分中等的学生更可能跟其他中等水平的学生比较,这样会更有价值。 完美主义者可能会更频繁地进行社会比较,并且更容易因为比较而产生消极情绪。完美主义者与他人的比较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完美主义态度。如此一来,他们可能会跟在某方面比自己强很多的人进行比较,因此,他们更加坚信自己必须去达到高不可及的标准。事实上,在你选择进行比较的每个特定的维度(例如智力、幽默感、创意、运动能力、外表等),总会有一些人,让你觉得他们“比自己好”。进行这样的对比,会让你无法摆脱完美主义的信念,从而形成负面的自我意象,觉得自己样样都不足。以下是一些不恰当比较的例子: 4 不恰当的社会比较 向前看 总而言之,识别你的完美主义思维,并理解思维与完美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克服过高标准的重要步骤。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讨论改变完美主义思维的策略。但是首先,我们会概述某些类型的行为如何帮助你保持完美主义。就像我们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解释的一样,完美主义思维和行为是密切相关的,完美主义信念会导致完美主义行为,而完美主义行为又会增强完美主义信念。如果不从思维和行为两方面入手,是很难克服完美主义的。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学会欣赏孩子: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699.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培养一个有联系性的头脑09-19
2 【三十种管理法则之十三】09-12
3 两项体现企业家精神的职能09-12
4 经典句子,充满欢笑的经典妙言集09-12
5 经典句子,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