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都会告诉你,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但是,行为心理学家也会指出,人对激励的反应不仅与激励本身有关,也会受到相关情境的影响。例如,同是一样东西,人们对失去它的担忧更胜过对得到它的渴望。在得失之间,经济学中一模一样的东西,在心理学中却有了不同的比重。
时机也是个重要的情境。研究已经证实,我们都有“牺牲明天,享受今天”的倾向。面对今天拿到20美元、明天拿到21美元的选择,绝大多数人都愿意今天拿钱。可是,如果把情境换一换,7天之后拿到20美元,8天之后能拿到21美元,更多人就愿意多等一天,多拿钱了。这个现象说明,有时候人类的决策和行为是多么不一致啊。
因此,在运用激励手段来影响他人行为的时候,情境的力量大得惊人。根据一项研究,一个看似很小又不合逻辑的改变,比如把奖励分为不同的类别,就能提高人们获取奖励的积极性——哪怕这个分类毫无意义。
行为科学家斯科特•维尔特慕斯(Scott Wiltermuth)和弗朗西斯卡•吉诺认为,奖品被归到哪个类别,会影响到人们获取它的积极性。在他们的一项研究中,受试者需要完成一个简单的10分钟写作任务,换取一件奖品。奖品都是些不贵的小物件,被混合放置在两个大塑料盒子里,受试者可以从中选一件。但所有的受试者都被告知,如果他们(自愿)选择再完成一个十分钟的任务——也就是总共要做20分钟——他们就可以再选一件奖品。 但受试者不知道的是,他们被随机分成了两组,这两组人拿到的任务说明中,有一条关键信息不一样。第一组看到的是,如果他们完成了那项额外的工作,第二件奖品可以从任意一个盒子里选取。而第二组看到的是,如果他们完成额外工作,两件奖品必须来自不同的盒子,因为盒子里装的奖品“类别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所有的受试者都能清楚地看到,两个盒子里装的同样都是混着放的小物件,但第二组中愿意完成额外任务的人数是第一组的三倍。或许更让人惊讶的是,知道自己可以从两类奖品中选择的人,从写作任务中得到的乐趣显然比另一组高。 那么,既然奖品的数量和价值明明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从两类奖品里选”比“只从一个类别里选”更能激励人?为什么这些人会感到更开心? 根据维尔特慕斯和吉诺的看法,把奖品分成两个类别(虽然这分类毫无意义),这让人们感到,要是不完成那个额外任务,就会“失去”某种东西。因此,当你使用奖品或激励手段来促使他人完成任务的时候,应该把激励手段或奖品分为不同的类别。金钱成本并没有变,但此举提升了它们的“心理价值”——因为人们害怕失去。 任何一个对使用激励手段鼓舞他人的方法感兴趣或以此为职责的人,都能从上述研究中得到有用的启示。例如,如果一名销售经理想使用一个崭新的提成政策或奖金项目来激励下属好好干,那他可以把奖励分成两个类别,下属只有在赢得了第一类奖励之后,才能争取第二类。这不仅会激励员工们努力争取两类奖励,没准还能让他们工作得更开心。 这种重新分类的效应甚至还能帮助深陷财务困境的人。身负好几桩债务的人一般都会先把较小的债务偿还掉,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能让人产生成就感——朝着财务自由的目标又走近了几分。可是,这么做往往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较大的债务利息也多,欠债总额会变得越来越重。银行和金融机构可以把较大的债务分拆成两个较小的部分,比如债务A和债务B,在金钱上这并没有减轻负债人的负担,但至少在心理上可以。这个小小的改变能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较大的债务上,因此减少了利息总额,帮了负债人一个大忙。 退后一步看问题 当今的生活如此复杂,有些麻烦事非常棘手,就连最有阅历、经验最丰富的人也不大容易搞定。幸运的是——或者说不幸的是,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了——解决办公室里的棘手问题或搞定刺头客户的办法从来都不会远在天边。问题的答案就在你的同事身上,也就是那种特愿意向你传授智慧和经验的人。 可有些时候,诸如“睡一晚上,第二天再想吧”,还有“为什么不后退一步,站远一点儿看问题呢?”这样的建议,说话人的用意固然是好的,但这些话也反映出他们对你面临的困境缺乏深入的了解。这主要是因为,由于没有切身的利害关系,所以他们眼中的问题跟你看到的很不一样。可是,在你全盘无视他们的建议,认为那些话毫无帮助或是太过宽泛之前,或许你值得考虑一下:关于寻找解决方案,有科学的证据表明,有意识地与手头的问题保持距离,对于解决问题是很有帮助的。此处所说的距离,是实实在在的物理距离。 或许更引起人兴趣的是,研究发现,退后一步,保持实实在在的距离,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还能给予我们一种独特的说服力。例如,当你向潜在客户做演示或呈交提案的时候,尤其是在早期,请准客户在考虑你的产品或服务之前先后退一步,这会让他们更容易做出跟你合作的决定。 研究者马诺吉•托马斯(Manoj Thomas)和克莱尔•蔡(Claire Tsai)认为,人与问题之间的实体距离会影响他们对这个问题难易程度的印象。在一个实验中,受试者需要大声读出面前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单词。有时候,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单词是研究者所谓的“拼写方式不规则的伪单词”,其实就是人为捏造的、拗口难念的假词的科学说法。比如meunstah这种。有些时候,需要受试者大声念出的伪单词看起来比较简单,念起来也容易,比如hension(汉森)。 有趣的是,就在一个难念的伪单词出现之前,工作人员指示一半受试者往前欠身,好拉近他们与伪单词之间的实体距离。而另一半受试者需要往后靠,把他们与伪单词之间的距离拉大。 最后,读完每个伪单词之后,受试者需要给这个词的发音难度打分。 结果显示,比起那些向前欠身的受试者,往后靠的受试者感到这些词更容易念出来。简言之,这个实验清楚地证明,当你面临一个棘手问题的时候,只需往后退一步,站远一点儿看问题,就能改变你对这个问题的难度的感知——你会觉得问题没那么棘手了。所以,下回当你不知道怎么解开那条数独问题,或是玩拼字游戏时拼命想把手头的几个字母组合成正确的单词时,往后退一步。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或许就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但是,如果你面临的问题不是念单词或拼字游戏呢?例如,假设你正在来回打量一件想买的东西。你和这件东西之间的距离远近,会影响你做出购买决定的难易程度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又做了一系列实验。这一次,受试者需要对一些电子产品做出评估和选择,比如照相机和电脑。他们拿到了这些产品的功能对比资料。为了反映真实的生活场景,这些产品都非常相似,很难做出选择。 此外,工作人员清楚地告诉受试者,这些产品的价格基本上都一样,没有哪个更合算的问题。最后,研究者调整了受试者与产品之间的距离,一些人可以近距离地看产品,另一些人则离得比较远。 看完产品后,受试者需要马上做出选择:要么挑出最喜欢的并当场购买,要么就推迟决定,以后再说。 与念单词测试一致的是,实验结果清楚地显示,后退的受试者认为这个评估任务更容易些,因此,选择推迟决定的人数明显比另一组少。相比之下,那些近距离评估产品的受试者更有可能推迟购买决定。 总结起来,本章中的“四两拨千斤”的策略是:把人与选择之间的实体距离拉大,可以显著提高人做出购买决策的速度。换句话说,站远一点儿看,复杂纠结的产品选择的确会变得容易一点儿。 从这些发现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虽小却非常重要的场景布置方法,当我们想要影响他人的决定时就可以用上。假设你正在向一位新客户推销业务,你们公司做的这个方案相对复杂,但从客观上来看,是所有可行方案中最好的。上述研究表明,客户观看这份提案的距离非常重要。你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这次演示的内容,还要密切注意客户观看它的距离。这意味着,与其直接拿笔记本电脑演示给客户看(他们要离得很近才能看清),不如采用以下两个方法:用投影仪把方案投在比较大的屏幕上,就算观众只有一两个也没关系;买个大屏幕的笔记本电脑,把观众和屏幕之间的距离拉大。 同理,如果某节课的内容比较难(比如数学),老师可以把学生跟教材的距离拉远,好让孩子们感到课程的难度没有那么大。一个办法就是让学生站在白板或挂纸白板前解题,而不是坐在位子上面对着本子或教科书。这样一来,学生们比较方便后退一步看问题,不必往后靠到椅背上,或是从椅子上站起,干扰思路。 需要在推销过程中展示产品的零售店员工可以琢磨一下自己跟顾客之间的距离。例如,在电器商店里展示手机的推销员可以稍稍往后退一点儿,拉大自己跟顾客的距离——尤其是向不懂行的顾客展示相对复杂或科技成分较强的产品时。 总之,这些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改变信息与观众的实体距离这么一个小小的举措,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感知和决策难度。 这些研究或许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当你为了一件棘手的公事烦恼不已的时候,为什么那个从远处探头过来瞧着你的电脑屏幕、自命不凡的同事,总是以为他能更快地找出解决方法。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如何让一加一大于二: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7964.html
推荐文章
09-19
1 体悟文字悲喜,经典人生感悟句子句句穿心09-12
2 在季度结束时刷新OKR09-20
3 【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09-12
4 经典句子:记录时代的经典言辞09-19
5 【三十种管理法则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