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内聚力的概念
群体在内聚力上存在差异。群体内聚力是指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它既指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程度,也包含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在高内聚力群体中,成员意见比较一致,关系融洽,相互合作,以自己是群体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并对群体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认同感。
群体内聚力的测量
群体内聚力的大小是可以进行测量的。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莫里诺(J. L. Moreno)在1934年提出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社会测量法的原理 社会测量法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如果一个人在更多的方面都对另一个人作出肯定的选择,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对另一个人有高度的接纳性。如果肯定的选择是相互的,那么接纳就是相互的,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小。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在更多方面都做出否定选择,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就大。这里的心理距离即人际关系。这种相互接纳或疏远的人际关系,会显著地影响群体的士气和效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人们之间在不同方面的选择情况,定量测量每个人在特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群体的人际状况,进而反映群体的内聚力高低。 社会测量法的程序 社会测量法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标准 也就是确定被试做出选择的依据。例如:“你愿意和谁分在一个小组工作”。在确定标准时要考虑标准的性质。标准有强弱之分:强标准是指对工作或生活有重要意义和长期影响的标准,例如一起工作、生活、学习等;弱标准往往是临时的、短期的活动或任务,比如,“你愿意和谁一起去看明天晚上的电影”。标准可以用积极方式,如“你喜欢与谁一起讨论工作计划”;也可以用消极方式,如“你最不希望与谁一起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工作”。消极方式容易引起被试的不安和焦虑,因而要谨慎使用。无论是使用强标准还是弱标准,是采用积极的方式还是消极的方式,标准都应尽可能地具体,说明一起参加什么工作或活动,以便被试选择。 (2)确定选择的数量 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来确定选择的数量,但一般最多用5~7个标准,最少用2~3个标准。被试选择的数量对于精确性也有重要意义。选择可以不规定数量,即被试可自由选出自己所要选的任何数量的人。选择也可以规定人数,如规定被试只能选择3名或5名愿意一起工作的人。但是都要确定选择的顺序,既先选择谁,其次选择谁,再选择谁。一般来说,在群体较小时,选择的人数可以不受限制,如果群体人数较多时,那么对选择的人数就应加以限制。 (3)实施测试 在实施前要与被试建立融洽的关系,测试时应有明确的指导语,说明测量的目的和意义,向他们说明将不公布测试结果,使他们无拘束地参加测量,也可避免影响正常群体气氛和成员之间的关系,并限定群体范围,让被试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当对象。 测量结果的分析 (1)社会测量矩阵 把群体中的成员进行编号,并按编号把每个成员所做的选择填入n*n的矩阵图内(n为群体成员数)。一个选择标准绘制一张矩阵图,两个选择标准就要用两张矩阵图来表示,以此类推。 例如,在一个由六个成员构成的小组中,要求成员回答“你愿意和谁一起来负责本项新产品的推广工作?限选两人”。其社会测量结果可绘制成如的矩阵。其中“+”表示肯定选择。如选择标准采用的是消极方式,可用“-”来表示否定选择。 (2)社会测量图 我们也可以把上述矩阵绘制成社会测量图(),这样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一个群体里的人际关系状况。在图中,单箭头表示单向选择,双箭头表示相互选择。可以看出,在这个六人群体中,⑥是最受欢迎的人,对他进行肯定选择的人最多。而没有人选择④,这表明他的人际关系状况最差。 (3)社会测量指数 上述两种分析方法都侧重于考查成员在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若想揭示整个群体的社会结构关系,使用社会测量指数分析会更好一些。计算公式为: 群体内聚力 =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 群体内聚力与生产效率 高群体内聚力是否就意味着高生产效率呢?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用实验揭示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考察群体内聚力、对群体成员的诱导这两个自变量对生产效率这个因变量的影响,实验将被试分为一个对照组和四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分别接受四种不同的实验程序:高内聚力和积极诱导、高内聚力和消极诱导、低内聚力和积极诱导、低内聚力和消极诱导。其中群体内聚力的高低由指导语控制;诱导则主要是由以群体其他成员的名义写积极的或消极的字条给被试,积极的诱导要求增加生产,消极的诱导则要求降低完成任务的速度。实验任务是制作棋盘。实验共分两个阶段:在前16分钟即实验的第一个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没有受到任何诱导。在后16分钟即实验的第二个阶段,每组被试都收到6次消极或积极诱导的字条。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第二个阶段,诱导产生了显著的效应,极大地影响了内聚力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无论内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率,而消极诱导则降低了生产率,尤其是高内聚力的小组。 换句话说,群体内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依赖于群体中所建立的绩效规范。如果这些绩效规范要求很高(如高生产率、高工作质量、与群体外人士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高内聚力群体的生产效率就会高于低内聚力群体。如果群体内聚力低,绩效规范要求很高,则群体生产率仍然会比较高,但不如高内聚力且高绩效规范的情境;如果群体内聚力低,而且绩效规范也低,则生产率更可能处于中低水平;如果群体内聚力高,而绩效规范低,则生产率可能会低于低群体内聚力且低绩效规范的情境。因此管理者必须在提高群体内聚力的同时加强对群体成员的思想教育和指导,克服群体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使群体内聚力成为提高群体绩效的动力。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群体内聚力: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791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展现智慧的思想精华09-12
2 经典句子,在质感中领悟经典智慧09-12
3 沟通:管理基础与质量保证09-12
4 经典句子,让你笑到忘却一切哟!09-12
5 经典句子:经典句子,编织精致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