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什么是“常见的错误提问”
你是否仔细反省过,在曾提出的问题中,哪些恰到好处,而哪些又不那么妥当?
大家对于提问并不都那么擅长。很多人在提问的过程中会掉进一个又一个常见的“陷阱”,抑或是忘了追问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陷阱”其实就是一种错误。然而即便在察觉到这种错误之后,依然很有可能没办法逃脱它的魔掌。在之后的例子中,你将会看到,确实有人明知在犯错,但还是忍不住再犯。这种所谓的“陷阱”,最常见的几种是:
习惯性问题; 可作为答案的问题,即问题具有指向性; 未了解情境就进行的提问。 还有一些影响提问效果的错误,很可能源自提问者本人下意识的选择。我们要选择一种提问的方式,我们要斟酌接下来的遣词造句,还要考虑好在讨论过程中的哪个阶段亮出这些问题。然而,这种提前对提问进行计划的做法,可能恰恰又是错误的一个来源。这其中的一些错误是“故意”而为,与其说是问题本身的关系,不如说是提问这个过程出了岔子。而且不得不说,听众也不是看不出你提问的不妥之处,只是有时候他们会虚情假意好好配合你罢了,但对于管理者来说,这对改善经营没有任何帮助。 故意摆低姿态。“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所以想请教你……” 故意装腔作势。摆出一副“我是老大”的居高临下的样子。 故意回避矛盾。无视问题根源和最终责任人,却问些不痛不痒的问题。 随便提个问题。世间不存在什么“随随便便提出来的问题”。 满口专业术语。应该少用影响沟通的行话。 提问含糊不清。这种提问的特点是“问自己的问题,让别人猜去吧”。 甚至当我们选择不提出问题的时候,都在犯错。这是因为我们时常自己下结论说,提问的时机还不够好,所以还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我们感觉问题和可能给出的答案,对其他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问,也避免了被他们看贬。如果讨论会上大家正针对某一话题展开争论,那在这期间问的问题无论如何都要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整个团队拧成一股绳,才能一起学习、共同提高、产生共同的信念。所以在类似场合,至少有一种下面提到的处世理念,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提问行为。 你自己知道答案,所以没必要再问了。 问这个会让我看起来很傻吧。 别人肯定会问的,等他们问好了。 等时机更好的时候我再问。 问了这个问题千万别引起大家的纷争。 6.你有常问的习惯性问题吗 在我观察接触到的众多管理者中,这要算一个最为常见的提问“陷阱”了,包括我自己都经常掉入其中。习惯其实不容易自我察觉,想要改变更是难上加难。经验丰富的管理者,特别是用习惯性问题保证了事业一直成功的那些管理者,即便察觉到自己的习惯,也不可能会去做出什么改变的。对他们来说,习惯性问题无可挑剔,毕竟他们负责和管理的那些领域还在保持着良性运行呢。比如我们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个场景。 面对下属讲话的主管:明天咱们要给钱总汇报工作。请大家针对钱总最爱问的三个问题做好准备。第一,成本是多少?第二,成本的10%是多少?第三,如果预算得砍掉上面的这个数,你准备从哪方面节省开支? 钱总有一套非常僵化的“砍掉10%”质询方法。他几乎在参加的每次会议里,对每个人,就每个项目,提出他的“砍掉10%”的问题,而且他还在所有部门推广这个方法,包括广告、制造、研发、人力等部门。现在企业的成功也跟他的这个习惯不无关系。 然而,钱总从不对企业经营的其他方面提出什么正经的问题。他的这种习惯,导致所有的内部讨论都把焦点放在如何控制成本这个议题上。另外,大家的拨款预算会提高10%甚至20%,因为到时候成本总是要砍掉10%,钱总也总是想要砍掉这部分成本。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习惯性问题呢?可以问问你自己,更好的方式还是问问周遭的同事吧。给定一个场景,如果他们能猜出你想要问什么,那么你就确实存在一个问问题的习惯性模式。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有这个习惯不好,这意味着,也许你还可以变得更高效,如果在你的问题集里面再加点新问题,说不定对你的工作会更有益。 我曾经有个习惯,就是在每次晚饭前,给我的孩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今天在学校做什么了?终于有一天,他们忍不住爆发了。他们发现,我不是真正地关心他们那天或者以前某天在学校做了什么。因为,我老是忘掉他们之前告诉我的事情,有时候很难就他们一直在做的东西接话。我用心改正了这个问题。现在,我猜他们肯定在祈祷,有一天我能忘记密切追踪他们近期在学业上的动向。 你有习惯性问题的几个显著迹象: 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写出几条你常问的问题; 你很难会就先前的讨论内容,提出更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你常常发现工作伙伴或亲友对你的问题对答如流,好像他们提前精心准备过一样; 有些好心人曾“山寨”了本节内容,并提醒过你。 如果你经常用单一的问题提问,那么你可以试着从之前的谈论内容中,找到可以持续拓展的部分,或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弥补习惯性问题的不足。我们在引言中也提到了基本问题的列表,请读一读,挑出几个你从未关心过的语句加到你的提问中。 7.你的问题是否脱离了情境 问题的情境,就是能给提问和应答双方以理解基础的宏观环境和背景,它使得双方面对问题和回答,都能明白对方的用意所在。 我听过一个由于缺乏对情境的理解而闹的笑话,它发生在某一届白宫政府。总统的女儿(没必要在意是哪位总统的女儿)放学回家,碰到了一个关于南美话题的作业,要寻求家长帮助。我能想象得出当时的情形。 第一千金:妈妈,学校留了这个作业,关于南美洲的。我想不通这个问题,就是…… 第一夫人:亲爱的,你问我干吗?你爸爸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他肯定会知道答案呀。快去问问他! 然后,就像其他众多听话的孩子一样,她去问了爸爸。于是她爸爸像所有慈爱的父亲一样,虽然不知道该怎么答一个四年级地理作业的课后题,但还是竭尽所能去解决女儿的困扰——他命令美国国务院去解答。第二天,重达数吨的报告用卡车装箱,运抵白宫。 当你问一个问题时,要保证你要提问的那个人了解你提问的背景原因。 你觉得这位总统先生是否明白了,他为什么会对自己问的所有问题都那么感兴趣了吗? 如果别人在不停地请你解释你问的问题,请注意,可能你并没有阐明事情的恰当情境。 如下情形的发生可能就是由于问题缺乏情境: 应答者问道:“您问这个的意思是?” 应答者对于如何给出回答踌躇不决。 大家好像总是曲解了问题的原意。 对方发来的邮件信息并不是你(认为你)当初想要的。 有人复述了一遍你的问题,然后说:“我认为这跟小明刚刚问的意思一样……”(但你的问题其实和小明的根本不在一个层面。)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常见的错误提问: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690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职场励志妙语集,挑战职场极限09-12
2 刘备:“以仁为本”的用人之道09-12
3 尊重与权力09-12
4 经典句子:经典话语的情感纽带09-12
5 三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