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长期的教养子女计划
父母对于子女的教养,最好制订长期计划。依据子女的年龄、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换句话说,教养子女要适时做好阶段性的调整,以求合理(5所示)。
教养子女要做好阶段性调整
子女入学以前,以培养良好习惯为主 尽量通过各种游戏或活动,提供各种玩具和用具,以促进孩童手指的灵活性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在团体游戏中学习相互配合、协调谅解、分担任务的态度与方法。进行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孩子从中学习所需要的生活经验,使其逐渐养成一些基本习惯。唯有亲子互动、共同欢乐,父母才知道子女真正的成长情形。这时候,父母还要常以笑容来鼓励子女表现真实的言行,因为明了子女,才有办法观察到子女的身心情况。 譬如婴儿笑的时候,父母也跟着笑,彼此产生交流,真正和孩子在一起。但是心理学家特别指出,不管花多少时间与子女在一起,都只能算陪伴子女,必须为子女做一些事情,才算是共同度过。如果父母仅仅是坐在一旁,各看各的书,或者一起看电视,根本没有注意到子女,这样的陪伴对子女并没有意义。因为只有量而缺乏质,不能真正地交流。对子女来说,父母也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子女希望和父母在一起,更希望彼此有真正的交流,从而营造出温馨的气氛。在父母面前,子女是天真无邪的,所有言行都没有伪装,所以父母可以亲自去了解,对别人的评量和建议,最好只作为参考,未可尽信。父母观察子女的言行,不能够只凭一两次的发现便妄加判断,以免错怪了子女,让子女觉得冤枉而难以接受。 父母当然不可能在家专门教养子女,所以母亲就算原本在职场上工作,怀孕生育之后,也最好能够暂时辞去工作,在家担任全职妈妈。父亲工作之余,也应该抽时间和子女共度,使子女获得更周全的教养。 观察子女的行为,主要在了解子女的动机是什么,但是动机看不见,任意加以猜测也未必猜得准确。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用耳朵听听子女在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说这样的话。许多父母喜欢在子女面前滔滔不绝,却很少聆听子女所说的话。这种方式只能制造亲子之间的紧张和冲突,使两代之间更难互相了解。 父母用心聆听子女的话,才能够通过子女所说的话听出背后的动机,以便进一步了解子女真正的用意。要想让子女把心中的困惑或问题说出来,有赖于父母的沟通技巧。通常父母耐心听完子女所说的话后,只要适当地重复子女的那句话或者其中的几个字,便能够引导子女说出更多的话来。譬如子女说“我不去”时,父母不妨重复“不去”这几个字,子女往往就会顺势说出不去的原因。为了引导子女说出更多的话,父母必须设身处地站在子女的立场,配合子女的年龄、性别和所处的场合,以将心比心的方式,来细心加以体会。 对子女真实的身心情况,父母最好能秘而不宣。因为父母了解子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寻找子女的缺失,更不是为了炫耀父母的精明,完全是出于有效辅导和合理教养的需要。如果把发现的缺失公开说出来,反而产生不良的后果,增加辅导的难度。我们都知道隐恶扬善是一种美德,可惜一般父母在对待子女时,经常忘了这一点,不但没有发扬这种美德,反而时常背道而驰,不惜揭子女的疮疤,伤害子女的自尊心,甚至逢人就说,生怕张扬得不够快速。 父母抱持“和子女同步成长”的心情,双方都不断学习 和子女同步成长,一方面可以了解子女,一方面也可以自我学习。因为子女不断成长,同时内外环境也在持续变化,所以父母不能够以固定不变的观点来观察子女和了解状况,必须一方面教导子女,一方面也从子女的实际反应学习到一些新的东西。这种“借由父母自己的调适,来改变子女的习惯”更容易促成亲子的和谐,使子女变得更乐于接受父母的教养。因为“要改变别人,只有先改变自己,才是最有效的方式”,父母从子女身上发现自己应该改变的地方,岂非自我成长?活到老,学到老,父母也不能例外。 如果发现子女的身心发展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父母最好私底下记住要点,千万不要惊慌失措或者张扬出来,以免影响子女的心理。譬如父母第一次听到女儿说出“我讨厌妈妈”这句话的时候,多半十分吃惊,甚至愤怒。有些父亲还趁机指责母亲管教不当,双方大吵一番。有时就算父母十分理性,态度缓和,好好和女儿沟通、讲道理也没有用。其实,这时候不要马上有反应,应该暗中把女儿的话记下来,然后先回想一下,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子女反抗父母或者讨厌父母,一定有原因,只是说不出来而已。如果父母没有办法了解,不妨向自己信得过的长者请教,交换意见,获得有效的方法,回头再来妥善地应对。 父母可以暂时搁置下来,等待大家情绪比较稳定的时候,让女儿有发表自己感受的机会,说出为什么讨厌妈妈。然后告诉女儿,自己当年和女儿一样大的时候,也曾经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讲过这种话,后来很快就明白父母的爱心,于是非常惭愧。这种心平气和化解子女责难的方法,应该是很好的方法。 俗语说,欲速则不达。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一些时间,着急、生气、怒吼、责骂,都没有用。往往愈急愈使问题僵化,反而增加处理的难度。在子女幼小的心灵里,父母的情绪平稳、自尊自重,应该是最好的典范;若是急躁不安,丝毫没有耐性,恐怕迟早会成为子女的坏榜样。 我们最好分辨清楚:生活的法则是不变的,而生活方式则是可变的。子女入学以前和入学以后,所必须遵守的生活法则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差别,不过生活方式有一些不同而已。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入学在校要听老师的话,这属于相同的生活法则。在家有什么不愉快,可以向父母说明,请求父母协助,在校同样可以请求老师处理。不过要附带一点,老师要照顾的学生,数量比父母要照料的子女多得多,所以需要特别嘱咐子女,如果老师忙不过来,或者没有处理好,可以回家后再告诉父母,不要在学校哭闹,惹人家笑话。有变有不变,最好向子女举例说明,使子女逐渐明白变与不变的道理,学习应变。 入学以后,父母必须率先尊重教师,使子女养成敬师的习惯。当子女和老师发生不愉快时,不能够在子女面前数落老师的不是,以免误导子女使之看不起老师,因为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可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东西。若是带着子女向老师兴师问罪,使老师尊严受损,万一怀恨在心,连本带利向孩子讨回公道,岂不是反而害了子女?常见有些父母,听子女哭诉老师体罚,便怒气冲天地找到学校,同样哭诉说:“我自己的孩子,我从来不曾打过,你凭什么打我的孩子?”幸亏老师没有这样回答:“就是因为做父母的不负责任,从来没有打过,我才不得不代替你们,做这样令人痛苦的事情。你们身为父母,不但不知感谢,还反过来骂我!”天下事本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也说婆有理,父母和老师这样吵来吵去,叫子女听谁的呢? 父母耐心教导子女,对自己培养平心静气的习惯也很有帮助。什么叫作耐心?就是一方面使自己耐下性子,一方面也让子女逐渐改变。可见亲子之间都需要不断调整,也表示双方都持续地成长,可喜可贺!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教养子女要做好阶段性调整: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1150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语言艺术的极致体现09-12
2 表现太卑微,往往很难获得真正幸福09-12
3 用目标导向行为09-12
4 进入日本市场09-12
5 利用机会窗进行系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