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乌申斯基、高尔基这样的世界级文学、教育巨人的带动、影响和示范下,低幼儿童文学创作向来被放在相当高的地位上加以重视,而且,越是生活稳定,低幼儿童文学就越呈现繁荣景象。既然社会需要低幼儿童文学,那么低幼儿童文学就一定会有自己的队伍、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质量。
低幼儿童文学创作中贡献最殊的首先是诗人,是韵文作家。
培养孩子习惯于俄罗斯语言词语的和谐,敏感于美好的表达,这对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很重要。而要孩子的耳朵习惯于语言的和谐,那么低龄儿童时期给他们以先是儿歌训练、后是诵诗训练就十分必要。楚科夫斯基曾说过:小时候喜欢诗,长大了就会接受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费特、丘特切夫、勃洛克、马雅可夫斯基、拜伦、歌德、雨果的作品。俄罗斯是比较重视让孩子感受诗的神韵、内涵,以期通过它们来提高公民精神素质的国家。出版界与此相配合,出版了一些高档诗集,如1982年“小家伙”出版社出版的莱蒙托夫诗集《帆》,1983年莫斯科“儿童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茄科夫斯基的《云雀》等。俄罗斯苏维埃诗人奉献给低龄儿童的诗无愧于俄罗斯文学史,像马雅可夫斯基的《什么叫作好,什么叫作不好》《长大了做什么?》,像米哈尔科夫的《高个儿斯焦帕》(《斯焦帕叔叔》)已经如柱石一般高高耸立,支撑着俄罗斯低幼儿童文学这片蓝天,并自豪于世界上任何一个精神文明发达的民族。用自己的力作支撑这片蓝天的还有楚科夫斯基、马尔夏克、巴尔托、托克玛科娃等诗人。
当然,散文类作品以故事的优势吸引幼儿读者,因而奥谢叶娃、伏隆柯娃、苏霍姆林斯基、乌斯宾斯基、波戈廷、柯瓦利、谢·罗曼诺夫斯基等就成了众所周知的名字。
向低龄儿童奉献了文学才华的诗人
(一)米哈尔科夫:《高个儿斯焦帕》
谢·米哈尔科夫从1928年开始发表诗作,直到1990年代为俄罗斯国歌作歌词,常年的文学活动始终坚持对俄罗斯诗歌优良传统的继承。不过影响最宽大、传布最广远的还是他1936年发表的《高个儿斯焦帕》,这是一部中短篇叙事长诗。诗人凭他的天才很快就打开了诸多表现斯焦帕叔叔高尚精神的艺术空间:救落水小学生,避免列车颠覆,在火灾发生时救出孩子们的鸽子。斯焦帕叔叔有巨人的形体,而诗人的突破、超越、创新、创意正在于斯焦帕本质上不是巨人。斯焦帕是一个普通的公民,只不过是公民中格外善好的公民而已。下面是其中一段:
斯焦帕的个儿实在是高,/一里路外人家就看见他了。/孩子的风筝缠在电话线上,/他抬抬手就能把它摘到。
一个小学生从陡岸上/失足落进了河里,/斯焦帕一跃跳了下去,/河水才没到他的膝盖哩!
一回顶楼起了火,/里头的鸽子一只也飞不出。/宅院里聚了一群娃娃,/他们对斯焦帕叔叔说:/“难道我们的鸽子就这样/眼睁睁被熊熊大火吞没?”
斯焦帕叔叔从人行道上/举起手就碰到了顶楼,/顶楼的窗口滚出团团浓烟,/烈火眼看封住了窗口。
随着小窗哗啷打开,/一群鸽子嘟嘟飞出,/一只一只一共十八只,/最后得救的是小麻雀。
斯焦帕救出孩子们心爱的鸟,/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城市里有一位灯塔一样的叔叔,/啥都方便,什么都好!
(韦苇译)
诗中写了一个叙事生活中活动的童话奇人斯焦帕,他创造奇迹、建立功勋的地方就在真实的莫斯科,所奇者就奇在斯焦帕的个儿超常的高。这样的高个儿民间童话叙事和传奇叙事是不足为奇的,然而巨人的仁行和善举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就使这个崭新的人物形象有了完全区别于传统巨人的品格,它被纳入到当时俄罗斯的培养新公民的教育框架,在艺术表现上有着某种人们非常乐见的喜剧色彩。随着叙事诗的展开,读者眼前就出现了一个个喜剧性场景,童话的人物榜样和生活中的人物榜样被浑然于一体。因为《高个儿斯焦帕》的轰动性成功,米哈尔科夫又接续于1954年、1968年、1981年按新的需要创造了新环境、新语境中的斯焦帕。
(二)巴尔托的幼儿诗
阿格妮娅·丽伏芙娜·巴尔托(1906—1981)是197l—1975年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作家奖评奖委员会委员,1976年,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作家奖评奖委员会根据她在国际儿童文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特授予她以二级金质奖章。她两度荣获苏联文学最高奖,作品被译成76种文字出版。女诗人70寿辰之际,全苏作家协会书记处、少年儿童文学委员会向女诗人致祝词,祝词说:“您的欢快的、才情横溢的诗作,您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思想内涵的诗作,培育着年轻的苏维埃公民。在童年时代喜爱过您的短诗和长诗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这种喜爱,并且把这种喜爱像接力棒似的交传给自己的孩子。”
巴尔托一出现在童诗诗坛就极享盛名。她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民间文学中的夸张手法营造轻喜剧的氛围,也善于用突然性的转折创造很能吸引小读者的情节。她熟知儿童内心世界,能很好把握儿童心理。她了解孩子一方面有自我中心的倾向,而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强烈地向往参与到周围世界当中;一方面对好的东西会很自信,另一方面对坏的东西也可能会很自信。巴尔托留下的抒情诗中,有不少诗是劝诫性的。女诗人捕捉住了这种稍纵即逝的感受和体验,及时结晶为诗。
巴尔托的代表作是“伏夫卡组诗”——《伏夫卡怎样帮大娘》《伏夫卡怎样当哥哥》《伏夫卡,乌龟和小猫》《打雷的时候》等等。这组诗的总标题是《好心肠的伏夫卡》。
女诗人还专门为幼儿写过一些诗。她的玩具诗诸如《小熊》《小马》《牛》《兔子》《山羊》《载重车》《小红旗》《皮球》等等,通过各种玩具写幼儿对伙伴的温情,为爱物担忧、苦恼,表现幼儿作为玩物保卫者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诗其实很不好写,但从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女诗人每每都能写出新意。例如《载重车》,女诗人这样写:“我们把猫装上车,可别想把它拉跑。猫一点不喜欢坐车,它一跳,车就翻了。”这是把玩物置于一定情景中,在“动”中写,写出一种比“载重车”大得多的趣味来。
巴尔托最有代表性的低幼儿诗的诗集是《给孩子们的诗》《给孩子们》《你的诗》。其中采撷自幼儿生活的诗特别耐读,它们平易、亲切而隽永。例如《花园里上课》:
老师带我们到花园里上课,/我们不会被叫上黑板做题。
整堂课从头到尾都有微风/轻轻儿吹着我们的脸。
春天,春天,春天来了!/我们在花园里上课多开心。
老师给我们讲怎样整地,/讲怎样开沟和播种。
我们的花园,你快快开花吧,/快快开,开得又多又美丽!
不用带课本,不用带笔,/课上得好极了,大家都欢喜。
再如《天鹅》:
公园里/呼呼地刮着冷风。/一只天鹅/瑟缩着在那里过冬。
它的翅膀准是受了伤,/不然为什么那样耷拉着?/为了它受伤的翅膀,/我应该帮它做点什么?
我伸长脖子呼唤它,/我使劲儿向天鹅拍手;/我愿意变成一只天鹅,/挨着它说“我是你的朋友”!
(韦苇译)
(三)勃拉盖妮娜的幼儿诗
叶莲娜·亚历山大罗芙娜·勃拉盖妮娜(1903—1989)是生长于俄罗斯中部的女诗人、童话作家。她的读者主要是年龄偏低的儿童。很善于品味诗和评价诗的楚科夫斯基称赞勃拉盖妮娜的诗是神妙的、纯粹的,有乡野风味。在她的诗行间不难感受到爱祖国爱亲人、人们彼此爱护是一种和谐与福祉。她深情地写了许多母亲题材的诗,其中《咱们静静地坐着》是受到交口称赞的:
妈妈睡了,她很累……/可我玩儿却累不着!/我不叫小狼满地转悠,/我在一边儿静静坐看。/……/我想大声读书,/我想拍球,想大笑,/我想唱歌儿,/我要做的事儿多多了,/但是妈妈睡着了,/我要静悄悄。
她的许多诗可以把儿童的目光引向山野和森林。备受儿童文学选家注意的作品还有《啄木鸟的盛宴》:
一群啄木鸟飞到我们花园里,/一来就在树上举行宴会,/只只都放开肚皮大吃,/它们的宴会越热闹,/我们心里就越欢喜。
勃拉盖妮娜的诗的名篇还有《军大衣》《别碍着我干活》《蒲公英》等。
(四)托克玛科娃的幼儿诗
伊·彼·托克玛科娃(1929—)不仅是俄罗斯女诗人、女剧作家,还是出色的女翻译家,翻译过多国多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1982年因翻译卡普蒂克扬的作品《坐下,听着》而被国际儿童文学委员会授予荣誉证书。
托克玛科娃是一大批优秀低幼儿童诗和童话的作者。她的诗作被收在诗集《大雨哗哗下》(1980),她的童话被收在集子《咕咕——咕》(1980)。她的数数歌《十只鸟(十个手指)》流传广远。女诗人把幼儿许多日常生活都写成游乐诗。《这汤,真好吃》《蒂利——蒂利》《鹳鸟》是她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她甚至为妈妈们写催眠歌:
山坡上面——雪呀雪,/山坡下面——雪呀雪,/枞树上面——雪呀雪,/枞树下面——雪呀雪,/雪下熊儿睡得香,/轻点,轻点……别嚷嚷。
托克玛科娃写了不少有关大自然的诗,如《毛茛和小狗交谈》的小诗这样写:
“毛茛花,毛茛花,你哈哈呵呵笑什么?”/“你不是正给我挠痒痒么,/你挠我的小叶子,/我忍不住哈哈呵呵!”
还有《一年四季》等。诗中多半笼罩着祥和气氛:雨关爱着蒲公英,风急急赶往城市,去把森林和旷野的问候带给住在那里的人们;这里,有孩子对鱼的关切。
向低龄儿童奉献了文学才华的散文类作家
(一)苏霍姆林斯基
华·亚·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俄罗斯当代杰出的教育家。他仿照俄罗斯幼儿文学先驱者乌申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为低龄儿童写故事、童话和散文,时间达五年之久,故事累计有1200余篇。1984年出版的《苹果与早霞》收录了他的主要作品。这些作品每篇都堪称精粹之作,孩子们读这些诗味浓郁的作品会感到很有趣和有意思,成人们读了会对它们的作者肃然起敬、感激至深。
作为作品集名用的《苹果和早霞》是一篇散文诗型故事。米沙在爷爷果园里看上一个挂在高处的大苹果,但爷爷不让摘,只有天一亮就到果园里来给蜜蜂洒水、给果树修枝的人才有资格摘,米沙于是一早硬把睁不开的眼睁开、改掉懒散习惯,到果园干活,当他对那大苹果真有了感情,他倒舍不得摘了。“为什么?”“我想再看次早霞。”“劳动是伟大的美。”教育家说过这句名言之后,又写这则故事告诉人们:教育的奥秘之一即在使孩子认识这种伟大的美。作者把劳动成果的象征——苹果比作灿烂的早霞,将两种美物融而为一,给整个故事、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平添了许多诗情和画意。
懂得感谢是人性的一种表现。爷爷和孙子一道在林子里走。渴了,在小溪掬了一捧水喝。
“谢谢你,小溪!”爷爷说。
小男孩笑了起来。
“您干吗对小溪说‘谢谢’呢?”他问爷爷,“谁都知道小溪不是人,听不到您的话,不懂您对它的感谢。”
“是这么回事儿。要是一头狼来喝了水,它不会说‘谢谢’的。可我们不是狼,我们是人。你知道吗,为什么人要说‘谢谢’?想想去吧,谁需要这声‘谢谢’?”
(韦苇译)
这个故事在一个极普通的细节中掺入了一头狼,作了个比较,就一下发人深省了。
苏霍姆林斯基是当代教育伟人,操作童话也能身手不凡,譬如他对母爱的歌颂就高屋建瓴,显示了他独辟蹊径的才能,《狐狸和老鼠》可以作为这种才能的例证。
附录:狐狸和老鼠
苏霍姆林斯基
狐狸妈妈生了五只小狐狸,她非常喜欢自己的孩子。她每天都出去打猎,带些味道鲜美的食物回来:一会儿是小鸟,一会儿是小兔,一会儿是小老鼠,再不就是青蛙或小蚂蚱。
有一天,狐狸妈妈发现离她住的洞的不远处有一个老鼠洞。老鼠妈妈带着一窝小老鼠刚躲进洞里,狐狸就来到洞口,说:
“老鼠,你总要出来的,你不出来,你的孩子也总要出来的。一出来我就把你捉住。”
狐狸寸步不离地守候在老鼠洞口,一直等着。老鼠们早饿得受不了了,吱吱、吱吱直嚷嚷,可狐狸还蹲在洞口,一动不动。
老鼠妈妈想把狐狸吓跑。她在洞里向洞外说:“狐狸,哎,快跑!狼从森林里出来了!”
狐狸听了满不在乎,只是狡猾地笑笑。
老鼠妈妈又向洞外说:“快跑,狐狸,猎人提着枪过来了!”
可狐狸还是纹丝不动。
这时,老鼠妈妈突然叫起来:“哎呀,狐狸妈妈,不好了,狼爬进狐狸洞抓你的小狐狸吃了!”
狐狸妈妈扭身就跑,去救自己的孩子了。
(韦苇译)
鼠妈妈深深懂得母爱的力量,所以它利用母爱的力量来拯救自己。果然,鼠妈妈的脑筋动在了点子上。鼠妈妈的成功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童话智慧的成功。作为作家和教育家的苏霍姆林斯基,两者一样是杰出的。
(二)柯瓦利
尤里·约西弗维奇·柯瓦利(1938—1995)为幼儿写作,到1982年就出版了《清洁村》《红艳艳的》两个作品集。《清洁村》叙述该村居民,有老太太潘捷列叶芙娜,有卓依叔叔,有牧人华西亚,有村里的娃娃们。作品中的故事淡淡的,没有什么触目惊心的事件,然而人物性格、他们的生活劳动却都被表现得很鲜明,孩子们也能明白其中的幽默。
《红艳艳的》是写边防线上的故事的,写到了中尉盖涅拉洛夫,士兵柯什肯,炊事员格洛沙,也写到孩子。他们责任心强,又勇敢(《帽檐》《特别任务》《红艳艳的》《小鹿》等),这些小说有逗人笑乐的故事,也有可怕的悲剧性情节。
柯瓦利的一个为低龄儿童写的中篇小说,叙述一只名叫“拿破仑三世”的北极狐带着极其珍贵的毛皮从动物笼子里跑出来,经过几次大骚动、大波折、大历险,最后陷入到娃娃们的包围中。这部中篇小说风格怪异,别开生面,它通过荒诞、夸张和漫画手法来表现生活的真实,刻画了几个儿童形象。
柯瓦利的所有作品的叙述都保持着一种幽默格调,成了他的作品的风格特征。
(三)科兹洛夫
谢·格·科兹洛夫(1939—2010)是俄罗斯童话作家、诗人、编剧。他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童话创作,以成名作《彩虹》获楚科夫斯基奖。其多部童话被拍成动画片,其中《雾中刺猬》(1978)特别受到孩子们的青睐,1976年在终比什凯克举办的动画片艺术节和在德黑兰举办的少年儿童电影艺术节上,该片获得多项奖励,2003年经全世界140位电影评论家和电影制片人评议,该片荣获“全球优秀动画片”大奖。另外,为小狮子和乌龟的童话故事、刺猬和小熊的童话故事配诗使他赢得了广泛声誉,使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在儿童文艺界稳定了自己的地位。他的童话总是在帮助孩子划清真理与谬误、勇敢和怯懦、真诚和虚伪的界限,甚至在童话里认真探讨人的一生怎样才算活得值,活得有意义。他认为,孩子什么都想,想关于爱、想关于诚信、想关于生活的乐趣、想美的缺损、想病痛和恐惧,想失去甚至想死亡,想得很认真。思考得这样深刻的作家的童话书不会衰老的——它们将永远蓬勃自己的生命活力。
附录:小溪边
谢·柯兹洛夫
小兔坐在小溪边,往水里看,发现水里也有一个小兔在看他,小兔晃晃耳朵点点头,水里的小兔也晃晃耳朵点点头。
小熊走到兔子身边。
“你在做什么,小兔?”他问。
“你没瞧见,”兔子奇怪地说,“我在晃耳朵摇脑袋呀!”
“干吗?”
“你瞧水里,”小兔说,“水里也有一个小兔。你没瞧见,他会点头,还会晃耳朵!”
“水里没有另外一只小熊吗?”小熊问。
小兔俯下身去,贴着水面问另外一只兔子:
“喂,听着,那里有没有另外一只小熊?”
水里的小兔看看左边,又看看右边,晃晃耳朵,摇摇头。
“没有!”小兔说,“水里没有小熊。你自个儿来瞧瞧吧。”
小熊走到小溪边。但一俯身到水面,就看见水里有只小熊。
“瞧,有的!”小熊大声说着,晃了晃脑袋。
于是,兔子和小熊就坐在小溪边,两个朋友又晃耳朵又点头,一直到天黑了,水中的小兔和小熊都不见了,它们才各自回家去。
(韦苇译)
(四)乌萨乔夫:《聪明小狗索尼亚》
安德烈·乌萨乔夫(1958—),俄罗斯当今最具实力的低幼童话作家之一。从事包括电视台主诗人等多种职业。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作品60多部,动画剧至少10部,主要有《母牛的儿子依凡》《聪明小狗索尼亚》《老熊看牙》《小绿人的故事》,还有与人合作的电视剧《玛霞家的恐龙娃》等,还在电视台主持儿童娱乐节目,其诗歌被谱上曲后在儿童中间传唱,在俄罗斯广有影响。
乌萨乔夫的童话完全挣脱了过往数十年俄罗斯当局对童话作家的种种意识观念的禁锢,同时突破了艺术表现的局限,以放松、活泼的心态构创童话,充分体现了俄罗斯人素有的诙谐和幽默,世人于是看到他的童话更容易被各种意识形态的人所接受,以更快速度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代表作是《聪明小狗索尼亚》中的部分篇章《做大狗好还是做小狗好》《芥末》《索尼亚捕鱼》等。
小狗索尼亚忽然对“水龙头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发生了兴趣。于是小狗同主人依凡开始了这么一段对话:
“水龙头里的水哪里来,这不是很清楚的嘛——从水管里来的呀。”
“那么水管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水管里的水,从河里来的呀。”
“那么河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河里的水嘛,从海里来的呀。”
“那么海里的水呢?”
“从大洋里来的呀,还能从哪里来!”
等主人依凡去上班,小狗索尼亚就立刻奔去把浴室的水龙头打开,把渔网
接到水龙头下面,想着,它说不定能捕到一条大鲸鱼!
《做大狗好还是做小狗好》说的是小狗索尼亚蹲在儿童广场上,它想:我是大些好还是小些好……“有时候是大些好,当然是大些好,”索尼亚想,“我长得大大的,就连猫也得怕我,所有小狗都得怕我,连过路人看见我一个个都提心吊胆的……”“有时候又是小些好。”索尼亚想,“因为你小,就谁都不用怕你,谁看着你都不用提心吊胆,这样就谁都会跟你玩儿。要是你是条个儿大大的狗,那就一定得给你拴上铁链子,还把你的嘴给套起来……”就在这时,儿童广场旁走来又高又大的马克斯,它是一条样子非常凶猛的大狼狗,嘴巴大得惊人,胸脯宽得吓人。
“请您告诉我,”索尼亚很有礼貌地问大狼狗,“您的嘴巴被套起来那会儿,您心里准很不愉快的吧?”
索尼亚的问题让马克斯顿时火冒三丈。它怪可怕地呜呜叫着,要挣脱牵狗链冲过来……它猛一下撞倒它的女主人,向索尼亚直追过来。
“喂喂喂!”索尼亚听着身后传来的呜呜声,吓坏了,它于是想:“还是做大狗好!”
幸好,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幼儿园。索尼亚就从幼儿园篱笆的一个小洞里吱溜一下钻了进去。
大狼狗个儿太大,不能跟着钻过篱笆洞,只好在篱笆外头呼啦呼啦大声喘气,就跟火车头一样响……
“到底还是做小狗好,”小狗索尼亚想,“要是我的个儿大大的,就怎么也不可能一跳就从一个小小洞里钻过来。”
“可如果我的个儿很大很大,”它又想,“那么我又从洞里钻过来干吗呢?”
俄罗斯曾因体制性的原因,其童话固有的幽默性曾经被教育功利性的强调淹没。现在,在乌萨乔夫的童话里,俄罗斯幽默又笑迎读者而来!这只傻乎乎的小狗索尼亚竟会去问大狗最蒙受窝囊、最不堪细加思量的问题:“您的嘴巴被套起来那会儿,您心里准很不愉快的吧?”于是引出了下面的精彩故事:被大狗追逐的小狗钻过篱笆洞,逃到了篱笆的那一面,而直追小狗以为捉拿小狗是易如反掌的大狗,却被挡在了篱笆的这一边。小狗获得了自身安全的条件,大狗失去了拿小狗出气、逞威风的可能。篱笆洞小小的,却是这篇童话的金点子所在。这篇童话既充分地活现了小狗的“稚拙”,又引出了一份哲学意味的思考,又很有意思,篇幅短小而余味无穷。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俄罗斯低幼儿童文学的重要作家: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9191.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人物-徐志摩-书信大全精选合集1209-12
2 经典句子,记录情感的真挚表达09-12
3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经历了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09-12
4 经典句子,书写人生的壮丽篇章01-02
5 创新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