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与人的关系中表现动物的作家
(一)瑞特科夫的动物故事
勃里斯·斯捷潘诺维奇·瑞特科夫(1882—1938)是20世纪俄罗斯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卓越的作家。他遍游俄罗斯和欧洲,从事过多种职业。他写海上生活的作品在苏联儿童文学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当他敏锐而准确的观察力用来考察动物时,他就能将动物的外貌和习性写得很到家。他是把人和动物放在一起写的动物文学巨擘:《大象》《猴子》《唐鸦》《熊》《狼》《獴鼠》《无家可归的猫》《稍微等一等》。他的部分动物故事(《大象的故事》《獴鼠》)是通过一个小伙子的眼睛和耳朵来写的。这个小伙子头一次到印度,他怀着快乐、惊奇、真诚的心情去与印度人打交道,去熟悉他们的劳动、习俗和地理自然环境,以及新奇的动物世界。有的故事譬如《猴子》则写的是作家自己的经历。他的动物故事写得幽默、真实、准确、细腻,尤其是《大象》(亦作《大象救主》)写得更是传神,水准不在普里什文、比安基之下。 (二)恰普丽娜以动物园动物为题材的故事 拉·华·恰普丽娜(1908—1994),动物学家、才华卓越的儿童文学作家,一生都在莫斯科动物园工作,其一生描写的动物故事都是围绕莫斯科国立动物园展开的。她曾经这样回忆她从事的动物园事业:“我对动物的爱几乎是天生的。我甚至上幼儿园也悄悄带上我的小狗、小猫和小鸟……白天,我把我饲养的小动物放到离家不远的大园子里去,晚上则把它们领回来,有的我藏进我卧室床下的柜子里,有的我藏到我的被窝下面。”这种对动物的爱后来就内化为她对动物“小弟弟、小妹妹”的管理责任,她小小年纪就养成了善于处理动物饲养问题的本领,果断而利索。这样的性格特点也成就了她的动物文学创作事业。对动物的爱使她对各种各样的动物有细致、精准的观察,随后才谈得上她对动物有准确、生动的描写。1935年,二十七岁的恰普丽娜出版的第一部小动物故事集《绿茵场上来的小家伙》和其后不久出版的一部描写小狮生活的中篇小说《凯诺丽》初试雏声就已经以她美丽的动物文学征服了全苏联。到50年代中期,恰普丽娜就进入了俄罗斯经典儿童文学作家的行列。 归她管理过的小动物有虎崽、狮崽、熊崽、狼崽和其他一些动物的幼崽。她创作的动物和人的故事中,多以幼兽为描写对象,代表作多收在《动物园》(1983)、《小白熊》中,其中的《小不点(小猴名)》《双翅朋友》(写金刚鹦鹉)和《小黑黑(小猫名)》尤具可读性。 恰普丽娜用饱含深情的文笔描述她怎样帮助小动物们,为它们付出多少爱。故事中有许多场景让读者感受到幽默的趣味,让读者开怀欢笑,可也不乏悲剧性故事:动物们也有母子骨肉分离,也有病有老还有死,所有这些都能激起孩子们的感情波澜,甚至让他们感同身受。 (三)帕乌斯托夫斯基与大自然文学 出生于19世纪末而儿童文学活动主要在苏维埃时期的作家中,阿·托尔斯泰、普里什文和帕乌斯托夫斯基是文化教养最深厚的三位作家。他们都是受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影响较深的作家;他们都嗜爱于漫游,事实上也是漫游最广、足迹遍及欧洲大地的作家;他们都是正直、勇敢地保持独立政见、不用作品直接去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散文作家(普里什文则被认为是“躲避在自然和抒情境界里蔑视现实”的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曾保护过持不同政见者并抗议他们的被捕和被流放);他们都是亲近大自然的性格开朗的作家;他们都是文笔清醇的接近于民间文学的作家;他们的为人为文和深湛的艺术造诣在俄罗斯、在欧洲和在全世界都受到崇高的尊敬。 康斯坦丁·盖奥尔吉耶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生于莫斯科而就读于基辅,先后在基辅大学和莫斯科大学攻读,攻读的却都不是文学。他很早就爱好文学,1911年就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不久他便意识到单凭读书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于是他不断变换职业,先后做过护士、驾驶员、售票员、工人、海员、渔夫、编辑、教师、记者,其中以1924—1929年在塔斯社做新闻工作的时间最长。1926年始成为职业作家。他深受父亲爱好旅行的影响,漫游过苏联的许多地方。他还利用他精通法语的条件游历欧洲诸国,还做过环欧航行。国内国外的漫游生涯为他的创作积累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他对大自然和对社会中的各色人等怀有同样的好奇心,因此大自然和人都在他心中留下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成为他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帕乌斯托夫斯基带着浪漫主义走上文坛,先后接受过斯蒂文生、梅里美、蒲宁和普利什文的艺术影响,融汇各家之长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抒情气息,饱含着诗的神韵,现实主义的基调,浪漫主义的色彩,既有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又有清新淳朴的语言。他以精确的事实同小说的虚构结构结合起来,用散文笔法写了一批以勤恳、纯洁、善良的欧洲作家、画家和音乐家为描述对象的作品。这类作品中流布空间最宽的是《一篮子枞果》(1953)。《一篮子枞果》是讴歌崇高的人道精神境界的绝唱,堪媲美于此前俄罗斯的任何一个秀杰作家的任何一件秀杰之作,值得全篇记诵。它写挪威著名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在林间漫步时“遇见了一个金黄色头发的小姑娘在采摘枞果”。它歌颂朝阳、歌颂春天、歌颂和风、歌颂少女无比的青春魅力、歌颂茁壮生命。这部作品使他在30年代的苏联因想象的大胆和风格的独特引起文坛瞩目,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才华的敢于进行想象冒险的年轻作家。像《一篮子枞果》这类历史题材的小说,还有《沙尔利·洛普塞维利的遭遇》(1933)、《湖上战事》(1933)、《北方故事》(1938)、《孩子们》《奥列斯特·吉普连斯基》(1937)等。 帕乌斯托夫斯基作为散文巨匠和写情景的大师,1965年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帕乌斯托夫斯基描写俄罗斯中部地区的《梅肖尔地区》把少年读者引入到森林、河流、湖泊、草地,让他们欣赏大自然无法形容的美丽,让他们对那里淳朴、勤恳、诚实的劳动者怀有深深的敬意。 事实说明孩子们喜欢他的作品的善恶分明的立场,情趣盎然的内容,艺术形式的完美,以及诗意葱茏、意味隽永的描述语言。 帕乌斯托夫斯基创作于30年代后期的作品多收在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夏天的日子》中,主要包括《金晃晃的冬穴鱼》(1936)、《最后一个鬼》(1936)、《礼物》(1940)、《告别夏天》(1940)、《貛的鼻子》《兔掌》《贼猫》《老灰马》等作品。 《最后一个鬼》写的是前往深水湖畔采树莓果的米特里老大爷匆匆回来,他吓坏了,说一个鬼扯破了他的裤子。夜里,两个作家就约大爷到深水湖看鬼:“我留神聆听着。鱼半睡半醒地在湖里咕噜咕噜翻身击水,接着就听见穿透力很强的、狂烈的叫声:‘呜唉!呜唉!’老大爷把呢上衣往上拉,裹住脑袋默不吭声。”原来,这“呜唉呜唉”叫个不停的是铁路运输途中逃出兽笼的非洲鸟——鹈鹕:阔阔的长嘴,颈下垂一个红皮袋。《貛的鼻子》写的是作家们在林间钓到了一条鲈鱼。正煮鲈鱼汤呢,貛钻来冒冒失失地把尖嘴儿往沸涨的鱼锅里探,糟了!和作家们一道的一个男孩看到貛对被灼的嘴进行自疗。果然是的,貛把被灼的嘴插进腐树桩的腐渣里,里头潮湿而又凉快。《贼猫》写一只爱偷吃的贼猫后来成了看守食物的“警察”,其幽默笔趣颇耐人寻味。《礼物》是米特里大爷讲他把一株小桦树装进箱里移入家中,结果冬日依然绿叶纷披。《告别夏天》里米特里大爷在向作家们告别时说了一句颇富诗意的话:“瞧,从银白色山巅化下来的雪水把大地洗得清清新新。”《兔掌》写一只被林火烧伤的兔子把一位困在火中的大爷引出火林而幸免于一死。 帕乌斯托夫斯基拥有了俄罗斯语言的全部财富。他在《金蔷薇》这部书中《钻石般的语言》一章里表达了他对俄罗斯语言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俄罗斯语言优美和丰富的信念。关于帕乌斯托夫斯基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意义,他的好朋友说过一段很好的话:“他创作的个性体现在情味格外悠长,文笔行云流水,如帕乌斯托夫斯基独有的那种高尚激情,他正是怀着这种激情去感受去吸纳周围世界,去感受去吸纳这处处燃烧着抖动的火苗、闪耀着迷人光彩的祖国大自然,他向读者揭示的就是这些,并且用它们来诱导读者理解和热爱自己的国家。”(《我们的帕乌斯托夫斯基》,1967) (四)特罗耶波利斯基的名著——《白比姆黑耳朵》 格甫里尔·尼古拉耶维奇·特罗耶波利斯基(1905—1995)曾任教师和农艺师,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17岁的普拉霍尔和其他人》《陡岸边》,中篇小说《副博士》《芦苇丛中——摘自猎人笔记》,另有长篇小说《黑土》,剧本《房客》,电影剧本《土地和人》,1971年发表中长篇抒情小说《白比姆黑耳朵》,于1975年荣获国家奖金,后被拍成电影,感动了全苏联,这部小说于是一时纸贵,被全俄作家协会理事会主席米哈尔科夫以激动的心情赞誉为“当代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黑耳朵的比姆是一只身躯矮小而动作迅疾的狗,白色的身上点缀着红黄的斑点,一只耳朵和一条腿黑得发亮。它是一只有灵性的良种猎犬,聪敏机智,多情善感,能判别是非、善恶,能为在卫国战争胜利付出过血的代价的主人分担痛苦和忧伤。作品以动物人格化手法,大量细致的心理描写与频繁的旁白表现了黑耳朵白狗的悲惨遭际。比姆的主人伊凡·伊凡内奇是位孑然一身的退休老人,比姆成了老人的忠实朋友。后来,伊凡内奇因战时留下的创伤发作,不得不撇下朝夕相处、相依为命的比姆去莫斯科做长期治疗。于是比姆天天为思念主人愁肠百结,天天为寻找主人而在善恶并存的人间奔跑。其间受到包括小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在内的大多数善良人的同情和悯恤,尤其是其中一个叫托利克的孩子,他把满心的爱都赋予了比姆。当他得知比姆被人毒打又失踪时,他不顾一切地要去找到它,他甚至在作文里向老师这样宣告:“不怕您,安娜·帕甫洛芙娜,就是您不准我的假,我也反正要去找比姆。”托利克的行为感人、动人,而比姆在享受到理解和温暖的同时,误解,暗算,拐卖,欺骗,种种不幸遭遇接踵而来,它受到折磨,受到摧残……为了追求自由,回到主人温暖的怀抱,它勇敢地同恶人做斗争,历尽千辛万苦,多少次死里逃生,就在它即将与主人团聚之际,它被诬陷为“疯狗”而被抓上囚车。主人四处打听到它的下落,急忙赶去营救时,憧憬着光明与自由、心中深深思念着主人的比姆,已经撞死在检疫站的囚车里。伊凡内奇满怀悲愤地把它埋葬在他们常去打猎的森林里,鸣枪四响,以示对忠实的朋友比姆的沉痛悼念……整部小说读来撼人心魄,催人泪下;掩卷而思,又令人扼腕长叹,发人深省。 小说通过狗眼看世界,通过狗心想人类,鞭辟入里地揭露了人性中的自私、冷酷、残暴,热烈地赞美了人性中的善良、同情和悲悯情怀,在善与恶的尖锐冲突中提出了严肃的社会道德问题与避免人性被利益毒化的问题,呼唤人道主义和美好心灵。 (五)陀罗夫 符·列·陀罗夫(1864—1934)是知名的马戏团世家出身的演员,他一生接触过许多像契诃夫的著名小说《卡什唐卡》中的狗“卡什唐卡”,还有其他的动物演员。他回忆他一生的马戏团生涯,写成了一本叫《我的野兽》(1984)的书。书中就写他怎样训练野兽,并与他们一同演马戏。这些作品特受孩子们的欢迎。譬如说,四脚演员的演出逗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大象理发师》《野兽学校》《大演奏会》)。当孩子们看到大象贝比和小驴交上朋友、海狮之间相互帮助就总是很开心。陀罗夫不将动物理想化,他有时也写到动物病而至死。在不少故事里,他写到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卑鄙、嫉妒、诈骗,他还告诉孩子同野兽打交道不可掉以轻心。 (六)费拉托夫 华·依·费拉托夫(1920—1979)是很有名气的马戏团演员,他写了一部《驯兽员的故事》(1980)。许多孩子都知道费拉托夫训练的熊,所以读起来特别来劲。作品从费拉托夫少年时做驯兽工作写起,直写到他成为颇有名气的驯兽员。小伙子开始也并不十分顺利,但是他加倍努力。有一次,由于他的错误而使一头狮子和一只熊撕咬起来,勇敢的小伙子上前去将它们拆开。 《驯兽员的故事》中有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场面,也有许多让人心悸的镜头,有许多叫人开心的情节,也有一些让人心忧的地方,人与动物间的依恋和真挚写得扣人心弦。作者温情脉脉地描写了他心爱的动物们好亲善好嬉闹的脾性,描写了它们富有同情心,不偷懒。作者就用这样的温情笔调写了猴子雅什卡、马儿华西卡、小象拉达、狗熊马克斯。《在我心爱的熊》这篇故事中,费拉托夫写道:“它老了,眼睛不好使了,耳朵也不灵便了,开始唠叨并且浑身抖动起来,就像许多老爷爷那样。然而只要我一走近它,对它说,‘马克斯,朋友,你怎么啦?你都唠叨些什么呀?’大个子熊立刻就停止了吼叫,把一只爪子搭在我肩膀上,嘴贴到我耳边……”作品最后一章的标题是《生活中谁会碰上好运气》,他对孩子们说:任何事业里都会有好运气,只要他不停地去干。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俄罗斯大自然文学一枝独秀5: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9184.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的美好,你感受到了吗09-12
2 重要的小说家709-12
3 丛林地的歌唱和幽默:童谣童诗609-03
4 爱情诗短句09-05
5 个人简介自我评价怎么说